2016年9月4日~5日,中國在杭州主辦第11屆20國集團(G20)峰會。這是中國首次主辦最高級別的國際領導人會議。展現成熟大國形象,改變世界游戲規則,也表現參與全球治理的決心。中方表示,將以創新發展理念引領峰會,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聯接紐帶作用,構建世界新格局,打造新國際秩序。但這些企圖可能遭遇歐美的軟性抵制和阻擾,不易全部成功。

北京展現引領世界的底氣,首先基于與西方七國爭奪主導權的博弈取得的成就。2014年APEC峰會后,中國力推“一帶一路”戰略逐步落實,英國不顧美國反對率先加入亞投行,引發西方14個發達國家全部加入,最后有57國參與,美國完全被孤立,標志美國一大失策和失敗。此后,亞投行協定在北京簽署,中國還投入400億美元建立“絲路基金”。今年8月,亞投行首個公路投資在巴基斯坦開工,距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僅不到三年。
相對而言,美國推動12國簽署的“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歷經七年,至今尚未獲美國國會批準。美國與歐盟談判TTIP協定也遭遇極大阻力,遲遲沒有結果。這一切都說明孰優孰劣和實力高低。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下,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已不言自明。

其次,中國擁有世界級發達的工業和強大的產能,是帶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2016年全球經濟表現顯示,中國經濟雖持續下滑,但在房地產等內需行業拉動下,保持高于6.5%的增長率。美國經濟卻出現明顯減速(盡管市場表現尚可),但增長率今年可能滑落至1.5%水平,顯著低于金融危機后約2.5%的新常態。歐洲、日本經濟也慘淡,歐洲經濟約1.5%增長率,歐洲銀行已出現危機前兆;而日本增長率很難超過1%。
支持中國引領世界的信心,還有不斷提升的國際影響力。據一項對G20成員的形象調查顯示,中國整體形象穩定提升,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受訪者期待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廣受好評,例如高鐵被認為是最突出科技成就。

這些條件下,中國欲借峰會展現領導世界的風范,也體現邀請發展中國家的數量,及強化與中國發展戰略的關系上。杭州G20峰會不僅邀請G20領袖、聯合國秘書長、世界銀行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總裁、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等國際組織負責人,更是歷史上邀請最多發展中國家領袖的會議,包括乍得總統、埃及總統、哈薩克斯坦總統、老撾國家主席、塞內加爾總統、泰國總理等都受邀。
這些不發達國家都是中國的友好國家,在相關地區和經濟開發上有代表性,且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相關。乍得和塞內加爾是中非國家,是不發達國家的代表,也是中國在中非想鞏固影響力的國家。埃及在地緣上連接亞非大陸,在一帶一路連接非洲線路上作用非凡。哈薩克斯坦則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北線最重要國家,中國在那里開始大規模投資。老撾和泰國是中南半島上較傾向中國的國家。
然而,中國領導世界的雄心壯志卻也面臨挑戰。首先,國際關系上,中韓因“薩德”部署出現邦交惡化;中日關系緊張也未化解;英國新首相特蕾莎·梅在核電建設上終止中國國企合同,排華意識抬頭,雙方尚未找到化解途徑。西方可能在G20峰會攪局,阻礙中國借此鞏固其全球大國地位的意圖,前景不那么樂觀。

美國倡導的TPP等計劃顯示,西方國家有意排擠崛起的中國,否定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話語權,比如:英國和澳大利亞質疑中國對他們國家的戰略性投資;澳大利亞已拒絕中國企業競標該國規模100億澳元的電網項目;英國決定重新評估中資參與投資造價240億美元的核電廠等。
其次,內部問題上,中國產能過剩,歐洲企業缺乏互惠性市場準入,中國經濟停滯和成長受阻等,都拖累中國在經濟領域的話語權和優勢。
隨著亞洲國家趨向富裕,西方經濟長期低迷,國際機構由西歐和北美主導的格局被打破,中國創建亞投行及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話語權提高,增加中國致力主導全球議程的籌碼。(本刊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