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慶祝的成功,是過去18年來國家六合彩提供的專項投資,它使得我們能夠提早八年,而不是像多數國家那樣,提早二到四年,在有登上奧運獎臺潛力的運動員身上投資”

400萬英鎊,英國在里約取得的每一枚奧運獎牌的平均“造價”,不低。但光靠拼錢,是不會讓中國屈居“老三”的。
Team GB,英國奧運軍團,在巴西里約創造了現代奧運會百余年歷史上的一個第一: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主辦奧運會后的下一屆奧運會上,獲得過比做東道主時更多的奧運獎牌—直到英國奧運軍團出征里約。
英國在里約奧運會上獲得的金牌和獎牌總數均超過2012年倫敦奧運會。在奧運獎牌榜上,英國取得的金牌和銀牌均小超中國,躋身榜眼。
難以置信,卻是事實,載入奧運史冊。
知恥而后勇

英國人如何創造了歷史?揭開英國奧運軍團里約輝煌的“秘訣”,要回到20年前的美國亞特蘭大。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上,英國奧運軍團幾百號人馬拼打下來,只獲得了一枚金牌。這一枚金牌,還是兩個人一起努力得來的,男子雙人劃艇。
兩名獲獎運動員,史蒂夫·雷德格雷夫 和 馬修·平森, 都成了“傳奇英雄”。但他們的傳奇,卻遮擋不住英國在奧運排行榜上位居第36位的恥辱。
堂堂“大英帝國”、幾乎所有主要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搖籃”,拿回一枚金牌,與其說是“遮羞布”,不如說是“恥辱碑”。
知恥者后勇。兵敗亞特蘭大,催生了20年后輝煌里約的秘密武器:PPP,podium potential programmes ,“領獎臺潛質項目”。
“領獎臺潛質”
“領獎臺潛質”,顧名思義,就是運動員有贏得金、銀、銅牌,登上奧運領獎臺的潛力。
PPP下,各級體育“星探”盡早認定有奧運拿牌潛質的體育苗子。培養對象認準后,為他/她們量身定做訓練戰略,重點培養,全力推上奧運領獎臺。
這個奧運領獎臺,不是像大多數國家那樣,提早兩年、最多四年備戰的奧運會,而是八年后甚至更長遠的奧運會。
換句話說,在“領獎臺潛質”項目下,一個運動員在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前八年,就已經被列為未來的奧運獎牌得主而傾注資源培養多年了。
英國體育競技總監,也就是英國奧運軍團的“獎牌制造首席工程師”西蒙·蒂姆森一語道破天機:“我們目前為大約1400名運動員提供國際級比賽的訓練資金。其中60% 的運動員是納入“領獎臺潛質項目”的”。

“領獎臺潛質項目”,還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錢。英國奧運軍團在里約拿下的每一塊獎牌,平均“造價”約400萬英鎊。
即便是空手而歸,能夠躋身奧運軍團,每一名英國“奧運健兒”平均的打造身價是近87萬英鎊。
能夠花得起這個錢,靠的是英國六合彩基金提供的奧運專項資金。這個合作,正是在英國奧運軍團兵敗亞特蘭大后開始的。
用蒂姆森的話說,“我們今天慶祝的成功,是過去18年來國家六合彩提供的專項投資,它使得我們能夠提早八年,而不是像多數國家那樣,提早二到四年,在有登上奧運獎臺潛力的運動員身上投資”。
點“石”成金
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錢不是萬能的。如果光靠拼錢,就無法令人信服的解釋英國如何能在金牌榜上把中國甩在身后。
“領獎臺潛質項目”在選拔培養有“拿牌”潛力的運動員的同時,還聚焦在提高獎牌的“含金量”上,讓銅牌變銀牌,銀牌變金牌。
奧運會上運動員與獎牌失之交臂,或有拿金牌實力的拿了銀牌銅牌,電視畫面上運動員往往一臉沮喪甚至痛哭流涕,但畫面外的教練則可能是喜上眉梢。
22歲的英國運動員辛迪·奧付麗麗在女子100米欄決賽中以0.02秒之差沒能拿到銅牌,但她已經被看好在四年后東京奧運上登上領獎臺。
16歲的艾米·汀科勒,在里約獲得了女子自由體操銅牌,成為在奧運會上第一個在自由體操項目上奪牌的英國運動員。她已經被確認是下屆奧運會上奪金牌的選手。
蒂姆森說,多位在里約奧運上獲銀、銅牌或幾乎拿牌的運動員都是在下屆奧運會上提高獎牌“含金量”的重點人選。
英國奧運軍團在賽前預測,在里約能拿的獎牌數目有望保持倫敦奧運會的水平,甚至更進一步。
許多局外人覺得這個預測過于樂觀,但結果證明預測是精確的。預測精確的背后,是對運動員實力的正確的判斷。
蒂姆森 還透露了另一個秘密:四年后的東京奧運會上,英國奧運軍團能拿獎牌的數目,已經“成竹在胸”了:“過去九個月來,我們一直在與有關各方一起研判,確定東京奧運會上拿獎牌的目標數目。”
目標數目沒有透露。但如果“領獎臺潛質項目”能像以往18年來一樣行之有效,有理由相信,英國奧運軍團在四年后的東京奧運會上會再現輝煌。
(綜合整理自英國廣播新聞網)(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