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蓮
今年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非常忙碌。因為每天要做的事情實在很多,我對任何休閑和放松都充滿罪惡感,甚至舍不得拿出哪怕30分鐘時間看一眼自己喜歡但暫時和工作關系不大的書。而更讓我抓狂的是,我發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非常差,工作效率很低,常常丟三落四,幾乎每天都在忙著處理各種突發問題,整個人疲憊不堪。
像我這樣的人遇到這種問題,佛教典籍顯然已經幫不上忙,心靈雞湯更沒什么用。我甚至沒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去欣賞一段音樂,一切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直到一個稍微不太忙亂的周末,我偶然看到了《科學》雜志2013年刊登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作者研究發現,困頓的處境會讓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降低,甚至出現認知障礙;饑餓、緊張的紅毛猩猩會對本來可以改善自己處境的新事物避而遠之。而相對寬松、安全的環境,才能讓人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蓬勃發展。
也是在同一天,我去拜訪一位學者,談起生活與工作,他說,他的朋友當中,那些真正取得成績的——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學術上——都是平時看上去吊兒郎當不忙碌的人。人的大腦只有在閑下來的時候,才能變得清明聰慧。如果一個人的思想長期被緊急問題占據,他的大腦就很難有多余的空間和認知資源來進行真正的、高質量的思考。沒有高質量的思考,又怎么可能改善自己眼前的狀態?
從那以后,我開始強迫自己停下來,休假,不工作,不思考,不學習,不看新聞,不做家務,什么都不做,強行將自己從忙碌與焦慮中剝離出來,沒完沒了地休息。兩個星期后,我開始工作,閱讀論文、修改稿件、撰寫報告……這些一度讓我覺得煩不勝煩的日常工作,變得毫不費力,好像之前那個讓人抓狂的世界不曾存在過。
我突然想起了當年班里那些夜以繼日地學習卻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同學。當時,大家都以為是不夠聰明或者方法不對,現在想來,精神壓力過大、大腦太過疲憊才是主要原因。
今年很多朋友都說過得很辛苦,因為經濟形勢不好,工作很辛苦,卻又不見成效,其實出版行業也一樣。這種時候,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放下糧食和蔬菜,讓自己的大腦閑下來,去享受懶散和放縱,體驗驕陽和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