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君 王爽
【摘 要】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創業成為一種新的就業方式。作為地方高校的大學生,有的同學在校期間已經加入了這個新的浪潮,開始了創業;有的對創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則無動于衷,那么原因何在呢?大學生對創業懷有怎樣的情懷?如何能促進大學生創業健康發展?本文對大連大學學生創業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針對一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創業;地方高校;大學生
1 調查方法與樣本結構
本文的調查對象是大連大學在校學生,包括本科生與研究生,調查方法主要通過在大連大學校園采用攔截式問卷調查法,一共發出問卷 500 份,回收有效問卷 458份,輔助運用深層訪談法進一步了解在校大學生對創業的想法和認知,調查內容包括已經創業的大學生和未創業的大學生對創業的態度。
本文的樣本結構由性別、年級、專業變量構成。在回收的458份問卷中男生占51.3%,女生占48.7%。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分布,比率分別是25.8%、33.6%、35.4%、4.4%、0.9%。調查中為了能夠相對全面的了解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創業的情況及想法,因此調查了多個不同學科。
2 數據分析
2.1 對已經創業的學生調查
對于已經創業的學生,主要關于在大學期間創業的時間、合作伙伴、前期準備、啟動資金方面進行調查。在調查中發現,已經在大學期間創業的同學有67人,所占比例只有14.6%,開始創業時間大多數集中在大一、大二期間。有26.9%是沒有合作伙伴,自己單獨創業的,大多數同學都會選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自己一起創業。在創業前準備工作中,有32.8%的同學有過相關領域的實習經驗,29.9%的同學有朋友的資源積累,也有14.95%的同學在創業前期沒有做準備,直接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領域進行創業。關于初始資金問題,有37.3%的初始資金來源是從家人那里得來的,這也說明了現在家長支持大學生創業的不在少數。
2.2 對創業態度的調查
2.2.1 創業目的
在對大學生創業目的調查中,29.7%的人認為是賺錢,18.6%的人認為是解決就業,20.3%的人認為是積累經驗,28.4%的人認為是挑戰自我,實現自我價值,還有5%的人認為是其他。由分析可知,大學生創業的主要目的除了賺錢以外,大部分人認為是積累經驗和實現自我價值。
2.2.2 制約因素與應具備的素質
在創業的制約因素調查中,有69.2%的同學認為缺乏經驗是創業的最大的制約因素,有21.1%的同學認為是缺乏資金和社會資源。在大學生創業所需的素質調查當中,有27%認為要有強烈的挑戰精神,有17%的認為要有發現與把握創業機會的能力,在面對一個項目的時候,創業者如果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就會讓這個項目完成的更好。有25%的人認為要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在專業知識的支撐下對創業有一定的優勢,在這過程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互結合。有15%認為要有出色的溝通、交際、管理及領導能力,有16%認為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由此看來,創業者僅僅具備某一個素質是往往不夠的。
2.2.3 選擇創業領域
在選擇創業領域的調查中,有40.4%的人覺得創業應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感興趣的行業中,創業者對會對自己的選擇做出努力,也更有精力去做每一件事。有22.9%的人愿意選擇與自身專業相結合的領域,選擇與自身專業有關的行業不僅有理論方面的積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會讓創業更容易成功。有19.7%的人覺得應該選擇自己熟悉、了解的領域,則有17%的人覺得應該選擇啟動資金少、容易且風險相對較低的行業。
2.3 對創業環境的調查
2.3.1 對政策的了解程度
調查發現,有78.2%的學生對政策的了解程度偏低,即使已經創業的學生,對政策也知之甚少,完全依賴學校創業就業指導相關部門,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創業組織規模都很小,還無法實現正利潤,因此對一些減免政策也不太關心;另一方面,可見很多大學生只是空有創業的理想,還無法把其當成一份事業認真來做,玩票性質居多,最后也有可能是各級部門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不足,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
2.3.2 學校對創業的關注度
學校對于創業的關注度調查中,發現有81.4%的同學認為學校還是關注創業的,在學校舉辦的眾多的比賽中,關于創業的比賽還是占有很大的比例,參加比賽的同學很多,在比賽的過程中學校會有一些關于創業的培訓,這就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學校對于創業的關注度,同學們在參加比賽的時候也了解到了一些關于創業的知識。如果有人感興趣就會和相關比賽的主辦方聯系,獲得更多的相關方面的知識,加深對創業的了解程度。
2.3.3 學校的創業氛圍
在學校的創業氛圍調查中,發現有66.4%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的創業氛圍一般,不是特別濃厚,雖然地方高校目前都把支持大學生創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普遍大力宣傳與鼓勵,但是學生們的創業意愿還是不夠強烈,整體創業氛圍較差,面臨畢業時,學生們首要選擇的依舊是就業、考研等常規方向,還很難對創業堅持不懈,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更嚴重。
3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有很多同學對創業有興趣,但是覺得就業比較穩妥,創業的風險太了,需要承擔的心理壓力太大,創業也成為了一個少數人的選擇。面對這樣局面,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改善:
3.1 創業者應該學習多方面的課程,提高創業綜合能力
大學生應當積極掌握課程涉及的有關創業的內容,并珍惜非創業類課程機會,通過實踐鍛煉部分有關創業需要的能力。還應通過多種途徑,廣泛的自學有關創業其需要的知識,通過不斷學習、自主學習、自尋渠道來彌補學校服務機構和政策的不足,盡力保障創業的有效進行。
3.2 學校應該加強創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結合
學校對于大學生課程的相關安排可以適當進行調整,或對有創業需要的大學生可進行協商、調整,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創業時間來保證其創業精力,提高創業的成功性。對于創業類課程,學校應注重安排的實用性,例如課程內容的改變和實踐內容的增加,內容多安排經濟、管理、法律、心理輔導類實用性較強的相關課程內容,并增加實踐內容讓大學生獲得鍛煉的機會,充分保證創業類課程的質量。
3.3 學校增強創業的氛圍
學校應該邀請已經畢業并且創業成功的大學生回到校園進行創業分享,進一步宣傳創業,激發在校大學生對創業的熱情,提高創業動力,為大學生創業做正確的引導工作。但是在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的創業引導的同時也要告訴同學們有創業失敗的案例,并不是所有創業都是成功的,要讓大學生全面的了解創業、認識創業。學??梢远嗯e辦一些關于創業的比賽,讓更多的同學可以參與其中,了解創業,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創業項目成為一個真實的項目,真正地感受創業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韋志江.大學生創業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譚英秀.大學生創業制約因素分析[D].遼寧大學,2015.
[3]文亮,歐陽麗.高校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國外研究現狀及評述[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3).
[4]李貴平.體驗式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評論,2016(06).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