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媽媽
不過,我總得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支持他吧,這樣他心理上會覺得媽媽是理解他的。
上周,我去幼兒園接明明,恰巧小朋友們不多,便向老師打聽了一下他的近況。沒想到老師居然詳細地列舉他許多不適應的“罪狀”。
說心里話,當時我心里真的很失望,簡直懷疑明明有多動癥,恨不得立刻揪住他狠批一頓。但回家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對于一個剛入園的小男生來說,出現這些現象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罪狀”一
在教室里大喊大叫,老師制止也不聽,非要老師走到他跟前,他才停下來。
原因:索要關注。上幼兒園前,明明一直是家中的焦點,已經習慣了大人的關注。可上幼兒園后,因為老師要照顧許多小朋友,不可能像爸爸媽媽那樣關注他,他感覺不適應,便以大喊大叫的方式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
3歲的明明正處于叛逆期,對任何勸說的反應都是“不”。他大喊大叫的初衷就是要讓老師注意到自己,所以對于老師簡簡單單的一句“別叫了”怎么可能會言聽計從?他一定要老師走到自己跟前,蹲下來與自己平視,才會感覺到老師注意到自己——他的索要關注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罪狀”二
自控能力弱,一點小事就會興奮無比。
原因:性格使然。這條“罪狀”,我只能說是他的性格使然。明明和他爸爸一樣,笑點都特別低,一點小事就可以令父子倆開心很久,而且有的時候,自己腦子里閃現一個好笑的鏡頭,都可以莫名其妙地大笑出聲。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性格比較樂觀。如此樂觀的性格,也好也不好,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明明的自控能力有所增加,那么就是好事;但在目前階段,對于一個3歲的小男生來說,正是自控能力萌芽階段,比較弱是肯定的。
“罪狀”三
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時,比別的小朋友需更多時間。
原因:一貫思維。明明做什么事情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不達到一定的結果不會就此罷休。對于幼兒園的活動,如果他覺得自己沒有玩盡興,肯定不愿意開始下一個活動,即使開始了,估計思維還是停留在上一個活動上。所以,過渡的時間就會比別人長。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以前在家,所有的活動都是由他發起,我們只是陪玩。因此所有的活動,他都有心理準備;而到了幼兒園,所有的活動都由老師決定,在還沒有習慣前,自然會有些不情愿。
“罪狀”四
故事時間坐不住;即使坐下來了,也沒有興趣聽。
原因:閱讀超前。明明入園前,我經常會帶他去圖書館聽故事。那時,我就已經發現,明明的閱讀興趣與同齡小朋友真的不同,也可以說是聽故事的能力遠遠高于同齡小朋友。大家還都是每頁一句話的繪本階段,他就已經開始聽幼兒版的《十萬個為什么》了,不但聽,而且會問問題。因此我猜想,明明可能覺得老師的故事太簡單,或者說不符合他的胃口,對老師講的故事沒有興趣。
這么分析下來,我發現老師列舉的“罪狀”,都不是什么大問題。如果真有問題,不用等我詢問,老師肯定早就主動向我告狀了。
雖然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對于老師反饋的問題,我們還是非常重視。作為家長,肯定也希望孩子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表現更優秀。
耐住性子,等孩子睡后再和爸爸探討 對于明明的不適應,我很想立刻找他爸爸一起商量,尋找解決辦法;即使找不到辦法,跟人聊聊也更安心。但是,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擔心他誤以為老師不喜歡他,或者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我沒有當著孩子的面說出來,而是耐住性子,等明明睡著后,才與爸爸討論這個話題。
聽聽別人的看法和建議 幾天之后,我找機會與明明的另一位老師談起。這位老師反映的情況差不多,但她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還跟明明差不多大,因此對于明明的這些表現非常理解。
“沒有任何需要擔心的,家里和幼兒園的生活習慣不同,任何一個孩子都有一個適應過程。”這位老師一再安慰我。與此同時,她還建議我經常在家模仿幼兒園的情景進行生活,比如講故事時,設定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里,“學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經常這么模擬和強化,孩子慢慢就會習慣。”
和孩子談談,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對明明的這些“罪狀”,我雖然心中有數,但覺得還是有必要聽聽明明自己的想法。
“你在幼兒園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嗎?”我旁敲側擊地問。
“不喜歡。”明明直接了當地回答我。
“你在家不是很喜歡聽故事嗎?為什么不喜歡聽老師講故事?”我順勢問他。
“老師講的故事我都不喜歡。”果然如我所料。
“可你不聽,動來動去,會影響其他小朋友聽故事,那怎么辦?”我問他。
“許多小朋友都不愛聽。”明明還很有理。
“這樣啊,那你們下次就提議老師換一個故事吧。”我雖然這么建議,但心里也沒有底,畢竟,老師有老師的教學計劃,不過,我總得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支持,這樣他心理上會覺得媽媽是理解他的,從而會努力順著媽媽的意愿朝更好的方向改變。
同時,我還計劃再跟老師溝通,把明明閱讀的狀況向老師反映一下,一來是避免老師錯判孩子,二來也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比如他不喜歡的話,可以讓他自己在旁邊閱讀。
觀察和測試,消除自己心中的顧慮 之前,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明明有多動的傾向,覺得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但聽老師這么一說,心里難免有點打鼓。為了消除心中的疑慮,我很認真地進行了觀察和測試,發現只要是他感興趣的活動,比如和爸爸玩桌游,別說最多7分鐘的,就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沒有問題;而對于聽故事,如果是他自己挑選的,每每都聽得非常認真,常常是講完一個后還要央求我再講一個;他一個人閱讀繪本也沒什么問題,有時候坐在沙發上一看就是半小時;玩游戲時就更別說,玩得投入時,不管弟弟在旁邊怎么鬧,怎么干擾,他都能夠不受影響。種種跡象表明,明明的專注力是沒有問題的,“多動”的可能性應該可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