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居 鄉建鄉愁
在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的當下,回歸傳統家園顯得尤為有意義。于是,古村保護、古村活化成為各方有識之士關注的熱點。我們特意遴選這些有識之士的建設性意見,進行刊登,希望鼓勵和帶動更多的人關注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古村鎮。

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
現在,無論是政府還是NGO(第三方組織),都在提倡保護古村落。那么,到底怎么保護呢?我們提出來一種基本的方式—— 活化。實際上,古村不讓它發展是不行的。被動的保護,排他性的保護是保護不了的,最好的辦法是活化。
古村落有很多種活化的方法,鄉村旅游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種活化方法。這個方法對整個產業鏈的帶動力是非常巨大的?,F在我們有志于打造一個鄉村活化“超部門”。這個“超部門”沒有部門利益保護,而是多學科、多行業的綜合體,將鄉村旅游變成一種鄉村文化,形成開放的保護與活化。
活化是一種保護方法、觀念和藝術,能讓古村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速城鎮化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將鄉村作為我們的精神家園,乃至作為城里人的一種治病的藥來保護。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保繼剛
古村落的旅游開發具有一定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存在于旅游業賴以發展的核心資源—— 旅游吸引物上。旅游開發可以在不改變村落的產權狀態,即不影響村民對土地、宅基地等的使用的情況下獲取旅游收益。這種由土地及其附屬物的旅游吸引價值轉化而來的土地級差收益及其權利就是旅游吸引物權。但這種權利至今沒有被大眾認可,也沒有被法律所認可。村民獲得的補償大多只按照土地面積和房屋的建筑面積計算。這為政府、開發商、村民三方之間的利益分配埋下巨大隱患。
如果在土地產權不能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在我們村落土地的使用權比較明晰、邊界比較明晰的情況下,是可以考慮將吸引物權作為一種收益權來考慮的,村落可以憑借旅游吸引物資產,以入股的形式參與旅游發展。這或許是一條解決問題的出路。

著名建筑師王維仁
對于村落來說,最重要的是當地的村民。但現在很多村莊成了留守村,沒有人,何談保護和發展?我們期望能在村里發展產業,留住他們,在經濟發展與傳統保護之間形成一種可持續性的關系。
我們應該保有對于歷史建筑物形式本真性的一種理解和堅守。復制品再輝煌壯觀也抵不過古橋邊孩童嬉戲的一幅簡單、真實的圖景。村莊講故事也要講真實的故事,可以講傳統的價值觀,可以在保護的立場上講村莊的現代故事,但不能為了商業講假故事。這里邊應該包含著我們作為成熟的當代人對歷史建筑、歷史文化的尊重。
另外,除了對傳統的保留,對于真實存在于現代生活的新東西,我們也應該接受它的存在,接受它成為村落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羅德胤
恰到好處地發展鄉村遺產
就鄉村旅游而言,其本質作用是學習和體驗,不是商業。這就需要讓整個社會認識到鄉村遺產的價值,需要讓上下游產業的專業人員遵循真實性、最小干預、可識別性等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古村要是過于商業化,就會被破壞,只有恰到好處地發展,才能活下來。
從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說,想保護遺產,就要想辦法調動起社會公眾對遺產的興趣。這就需要在遺產保護中加入更多設計的內容。因為遺產保護只是一個防護行為,它只能把遺產的底線守住,如果要讓公眾更加喜歡遺產,就應該把保護行為變成一個文化創意行為。我們在保護的技術上要非常保守,在思維上則要開放和具有創新精神,以增加公眾對鄉村遺產的喜愛。

古村之友創始人湯敏
孵化鄉村創客 活化古村鎮
作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古村保護團隊,古村之友一直致力于古村鎮保護與發展。古村之友不僅僅是一個為了保護古村鎮而奔走呼號的志愿者群體,而更是古村活化的號召者和引領者。我們通過建立一套完善的古村救援機制,設立公益訴訟專項基金,來探索、發現和保護古村落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我們還致力于返鄉創客的發展。鄉村建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去參與,更需要有人進行經濟扶持。所以我們在發展鄉村創客的同時,還設立了創客基金,以期更快地推動鄉村建設項目的發展。
古村之友一直踐行著“互聯網+公益+古村”的運行模式?!?”號后面,未來我們也將加上更多,比如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而這些則需要社會更多的幫助。



中國鄉建院聯合創始人孫君
現在鄉村建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用城市的思想在改造農民,用城市的價值觀在判斷農村,用城市的科學和技術引導今天的鄉村建設。這是我們在進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從學者到專家到社會各界 ,對農村的一種破壞。
我們進行鄉村建設,要明確一些原則:一是要在村委會的領導下進行建設。我一直認為一個村找到好的當家村“兩委”,基本就成功了一大半。而我們承擔的角色是“幫忙不添亂”。二是要采取村集體經濟為主體下的家族經營模式。今天,我們需要完成的是如何把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模式轉變成集體經濟下的共同經濟模式。三是要講究“天人合一”,因為保護好自然經濟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和古村保護的重要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