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銓清
(求是雜志社研究所,北京 100727)
?
【文史論苑】
唐代民間詞研究
冷銓清
(求是雜志社研究所,北京100727)
唐代民間詞是隨敦煌文物發現的,集中在敦煌曲子詞中。民間詞在思想內容上的特點是真與大。文章從五個方面介紹了民間詞的思想內容。民間詞的藝術風格是剛健、清新。文章從七個方面介紹了民間詞的藝術手法。特別指出,詞不是從蘇軾起才走向散文化、議論化;慢詞的制作不是從柳永開始的,民間詞中早已有之。文章還談到民間詞的不足之處及怎樣批判繼承的問題,從詞的源頭上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唐代;民間詞;思想內容;藝術特征
詞是配合樂、歌、舞的一種新體詩,其前身是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唐崔令欽《教坊記》載開元、天寶時的曲名300多個,其中約有70個帶著民間的色彩,足見盛唐時民間詞已相當發達了。
中晚唐以后,文人作詞的風氣漸盛。他們把作詩的技巧帶入詞中,對詞的發展在藝術上有一定貢獻,但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是蒼白的,他們不敢正視現實,而把詞引向單純描寫“綺筵公子”、“繡幌佳人”(見歐陽鮍《花間集序》)的狹窄道路。內容上,脂香粉氣的糜爛生活代替了廣闊的社會現實;形式上,華艷、藻飾代替了樸素、自然。
宋以后,文人詞沿著描寫“偎紅倚翠”與“淺斟低唱”(見柳永〔鶴沖天〕詞)生活的錯誤道路發展,詞被視為“體卑”的“詩余”、“小道”。柳永在藝術技巧方面發展了民間慢詞,卻未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蘇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胡寅《酒邊詞序》),“以詩為詞”(陳師道《后山詩話》),“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卷四),開創了豪放詞派,“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卷二),但還是不能徹底扭轉時風。
封建文人為了使詞為自己的頹廢生活服務,以婉約為“正宗”,對民間詞進行排斥。又由于封建統治者的歧視和摧殘,因此民間詞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流傳。這樣,詞的本來面貌在后人的心目中就被歪曲了。
唐代(包括五代,下同)民間詞(下面簡稱“民間詞”)可說是1900年以后,隨著敦煌文物而發現的。在此以前,只有《教坊記》的一張曲名表和《全唐詩》末冊的幾首無名氏詞作內存在著一點點民間詞的材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和任二北《敦煌曲校錄》是收羅敦煌唐詞較早較齊備的書。上舉三書中的無名氏作品,并非全是民間詞,從思想內容和文字風格上看來,有的是佚名的文人士大夫、統治者或宗教徒的作品。現在根據反映民間思想真實,抒情坦率,語言樸素等標準,從中選擇,比較可信的民間詞約有八九十首。民間詞的數量事實上像汪洋大海一般,難于估計,這僅是其中的一勺而已。目前的研究只能“豹窺一斑”,遠遠不夠全面。但從這“一斑”的分析中,有助于認識詞體的本來面目和民間詞的主要情況的卻也不少。
文藝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民間文學更是這樣。民間詞繼承了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語)的現實主義精神,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與思想。
就《教坊記》中〔拾麥子〕〔?碓子〕〔漁父引〕〔撥棹子〕〔宮人怨〕〔怨陵三臺〕等等曲名看來,因初期的詞有許多是始辭或詠調名本意的,故知這些民間詞曾反映了農民、漁夫、宮女等人的生活和痛苦(說詳任半塘《教坊記箋訂》)。因無傳詞可據,茲不多述,下面著重談談敦煌民間詞。
(一)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唐朝統治者好大喜功,進行了許多開邊的戰爭。除了實行府兵制和募兵制外,又隨時抓人當兵(如杜甫《兵車行》、白居易《新豐折臂翁》等詩中所反映的那樣)。因此反戰爭、反征戍成了唐代民間普遍的情緒,這也就是民間詞突出的主題之一。
首先,兵役拆散了無數的家庭。〔搗練子〕云:
堂前立,拜辭娘,不覺眼中淚千行。
“勸你耶娘少悵望,為吃他官家重衣糧”。
辭父娘了入妻房,“莫將生分向耶娘”。
“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
這是一幅骨肉分離的慘痛圖畫:應征的人被迫要離開親人了,他含著眼淚安慰年邁的父母,叫老人們不要難過,自己是為了從軍才離開家鄉的。告別了雙親,又囑咐妻子,要她接下家庭的重擔,好好侍奉耶娘。妻子看到丈夫要走了,明知日后很難有團聚的機會,本是痛不欲生的,但在無可奈何之中,為了寬慰丈夫的心,只好勉勵他幾句。
征人離開了家鄉,長期與親人分離,冒著生命的危險,往往斷送寶貴的人生,他們痛苦的心情是何等沉重!從一首失調名的詞中可以看出:
十四十五上戰場,手執長槍。低頭淚落悔吃糧,步步近刀槍。昨夜馬驚轡斷,惆悵無人遮攔。險徑(下缺)
詞中寫的士兵,還是一個未成人的少年,居然也被趕上了戰場。封建統治者的窮兵黷武,殘忍暴虐,由此看來,更加令人痛恨了。
在兵役的災害下,婦女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她們挑上了難以勝任的生活重擔,忍受著空閨的寂寞,又時時為丈夫在外的生命安全操心。民間詞中反映婦女思念征夫的作品很多,如〔鳳歸云〕:
征夫數載,萍寄他邦。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月下愁聽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鸞帳里,枉勞魂夢,夜夜飛揚。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倚牖無言垂血淚,暗祝三光。萬般無奈處,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這里把婦女的深哀巨痛,表現得淋漓盡致。她懷念久戍不歸的丈夫,聽到月下砧杵的搗衣聲,只感到愁煩。看見南行的塞雁,卻沒有丈夫的消息。孤眠滋味,惹起日夜相思。自己的一片衷腸,丈夫怎能知曉!于是無言的血淚,化作了虔誠的祈禱。詞中揭露出不義戰爭對人民家庭幸福的破壞何等深重,也表達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愿望。
(二)婦女的命運
在封建社會里,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毛澤東說:“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種權力(指政權、族權、神權——筆者)的支配以外,還受男子的支配(夫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民間詞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婦女的命運。
首先,包辦婚姻使婦女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和幸福。〔傾杯樂〕云:“又被良媒,苦出言詞相誘炫”。“被父母將兒匹配,便認多生宿姻眷。一旦娉得狂夫,攻書業拋妾求名宦”。嫁與追求功名利祿的狂夫固然不幸,嫁與“攀花折柳”的“風流婿”(〔南歌子〕)也不可靠。由于男子經常變心,婦女們對自己一生的幸福總是提心吊膽的。丈夫“深夜不來歸舍”(〔南歌子〕),她們就會掛念他:“何處貪歡醉不歸”(〔喜秋天〕)?她們“怕郎心自偏”(〔南歌子〕),是因為在那個視女子為玩物的社會里,男子可以隨便占有和拋棄她們,給她們造成終身痛苦。有首〔望江南〕寫道: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
可見“負心人”經常威脅著婦女的幸福,這首詞表現了她們的怨恨,是何等深沉!
在封建社會里,妓女的命運更加悲慘。婦女們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時,去娼樓賣笑,強作歡容,任人玩弄,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盡侮辱與損害。〔望江南〕云: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這是飽含血淚的控訴。把自己比作臨池柳的妓女,用悲哀與憤激的心情,述說她任人攀折的命運,多么沉痛,又多么深刻啊!引起人們對妓女無限的同情,也就激起對萬惡社會無比的憎恨。有一首〔拋?樂〕又這樣寫道: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仔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么?
詞中用一個天真多情女子的悔恨,再一次證明了“淡薄知聞”的“少年公子”是只會玩弄她們,對她們毫無恩義的。從當初姊妹的告戒里,可以看到有許多婦女在慘痛的經歷中,認識了社會的本質,她們也是懂得階級友愛的。
(三)男女愛情
人民渴望著真正的愛情,民間詞也反映了人民健康的愛情。〔菩薩蠻〕云:
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迴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詞中用一連串不可能實現的自然變化做比喻,說明愛情的堅貞不渝,這是一首民族色彩很濃厚的作品。對愛情的忠貞專一,是我國人民的優良傳統;貫用比興手法,是我們民族文學的一大特征。人民為了表達海枯石爛,永恒不變的愛情,運用排比重迭的手法是很自然的。
愛情本是我國詩歌中常見的主題,雖然文人詞中也有許多愛情描寫,但不及民間詞的真樸。如“東鄰有女,相料實難過。……錦衣公子見,垂鞭立馬,腸斷知么”(〔鳳歸云〕)?“修書傳與蕭娘,倘若有意嫁藩郎,休遣潘郎爭斷腸”(〔竹枝子〕)。或寫一見鐘情,或寫求愛懇摯,都很坦率真誠。
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無限思念與關懷,也是當時人民愛情生活的一個方面。〔搗練子〕云: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長城路,實難行,乳酪山下雪紛紛。吃酒只為隔飯病,愿身強健早還歸。
詞中塑造了一個善良而堅毅的婦女形象。孟姜女思念自己的丈夫,惦記他的溫飽,將自己深厚的感情熔鑄到寒衣的制造上。寒衣制好了卻無人送去,長城路是那樣崎嶇遙遠,封建時代婦女出門又不安全。但為了親人不受凍,孟姜女終于冒著紛飛的大雪,毅然走上了艱難的途程。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丈夫身體強健,早早歸來。孟姜女的愿望是當時人民共同的愿望,她善良堅毅的性格,是我們民族優良的品質。
民間詞中描寫相思離別之情,往往與征戍有關,而不同于《尊前》《花間》的綺怨閑愁,這是因為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太大了。
(四)愛國思想
唐帝國的對外戰爭,除了侵略的一面外,也有自衛的一面。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是鮮明的:對黷武的戰爭他們是怨恨的,這從前面所舉的一些例證中已可看出;但對正義的戰爭,他們是支持的。人民渴望和平,也勇于保衛祖國。〔望遠行〕上片,通過“年少將軍佐圣朝,為國掃蕩狂妖。彎弓如月射雙?,馬蹄到處陣云消”的歌唱,表現了人民在多事之秋的尚武精神。
安史之亂后,吐蕃侵入中國內地,占據了河西、隴右等州,敦煌人民在敵人四面包圍之下,堅持抗戰11年之久。有一首〔菩薩蠻〕寫道: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
効節望龍庭,麟臺早有名。只恨隔蕃部,
情懇難申吐。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
詞中表現了敦煌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他們是不會屈服于敵人鐵蹄之下的。
邊地人民對祖國的忠誠,還可從他們向五代時的河西節度使曹議金祝賀與獻忠的詞中看出。“合郡人心銜喜賀,拜明君”。他們要“竭節盡忠扶社稷,指山為誓保乾坤”(〔浣溪沙〕)。邊民歌頌“曹公德”,是因為他“為國托西關。六戎盡來作百姓,壓壇河隴定羌渾,雄名遠近聞”。是因為他“靖難論兵扶社稷,將籌略定妖氛”(〔望江南〕)。不管曹議金是否真正應該享有這樣高的榮譽,應得這樣高的評價,從這些歌頌所寄托的愿望中,我們總能感受到敦煌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五)羈旅行役
在封建社會里,有許多人為了謀生,遠離親人,流落異鄉,其痛苦心情在民間詞中也有反映。如〔雀踏枝〕云:
獨坐更深人寂寂,憶念家鄉,路遠關山隔。
塞雁飛來無消息,教兒牽斷心腸憶。
仰告三光珠淚滴,教他耶娘,甚處傳書覓?
自嘆宿緣作他邦客,辜負尊親虛勞力。
在這些思鄉的游子中,有“貧不歸”的小商人(〔長相思〕),而反映最多的卻是“書卷十年功積”的貧苦知識分子。他們“不逢青眼識”,只得“終日塵驅役飲食”(〔謁金門〕)。有的人“數年學劍攻書苦,也曾鑿壁偷光露”。他們“涉遠為游客”,仍然“求宦一無成,操勞不暫停”。在“鄉關迢遞千山隔”的地方,百無聊賴,只有“望鄉關雙淚垂”(〔菩薩蠻〕)。
唐代實行科舉制,作為帝國官僚的主要來源。科舉內容繁多,一般士子都愿考進士科,一經錄取,視為“登龍門”,可任重要官職。許多人為了科舉做官,在儒家經典教條中消耗了畢生精力,即所謂“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以上史實詳吳楓著《隋唐五代史》第74-75頁)。上面談到的那些儒生,雖“多年事不成”,仍不覺悟,不罷休。他們說:“權隱在江河,龍門終一過”(〔菩薩蠻〕)。“欲上龍門希借力,莫教重點額”(〔謁金門〕)。總幻想爬上仕途,追求富貴。
自然,也有覺悟了的。〔浣溪沙〕下片云:“不是從前為釣者,蓋緣時世掩良賢,所以將身巖藪下,不朝天”。這個隱漁的儒生,大概是從親身的經驗中,認識到那個社會是不分皂白,埋沒人才的,所以用那樣堅決的口吻表示不愿與統治者合作。
在一首〔臨江仙〕中,也表現了同樣的情緒:“每恨經年離別苦,等閑拋棄生涯。如今時世已參差,不如歸去,歸去也,沉醉臥煙霞”。這個游子為什么特別思家呢?就是因為時世參差,使他多年在外,一事無成。他悔恨自己走錯了路,渴望在家鄉的隱逸生活中,忘掉昏亂的政治。這固然是消極的逃避現實,但認清了社會的黑暗,不愿與舊勢力為伍,在當時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民間詞的社會功能是很大的,除上述幾點外,它還表現了貧富對立,譴責了統治者的禍國殃民。歌辭既用來寫樂工的心愿,也用作醫生的歌訣,乃至演故事種種。有些詞在后面分析藝術特點時要提到,有的因反映的問題不很突出,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但在反方面有兩個問題還須談談。
一是庸俗的描寫。民間詞中也有妓情與兩性生活的庸俗描寫,如云:“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鳳歸云〕)。“胸上雪,從君咬”(〔魚歌子〕)。“少年夫婿,向綠窗下左偎右倚。擬踑鴛被,把人尤泥”(〔洞仙歌〕)。真是不堪屬目!這些都是應當剔除的糟粕,好在為數極少,不像《尊前》《花間》,觸目皆是。
為什么民間詞中會出現這些糟粕呢?因為民間包括許多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現存的民間詞有些又是反映市民生活情調的。市民是個介于剝削階級和工農勞動者之間的一個復雜階層,他們中的有些人受統治階級的影響很大,“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那些脫離勞動的富裕市民,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和接受統治者的影響,追求享樂是不足奇怪的。城市的繁榮,提供了貪歡逐樂的場所,歌妓們為了迎合嫖客的低級趣味,不得不唱一些靡靡之音。一些市民對待愛情既有這些輕薄態度,歌詞中就不免產生艷情乃至色情之作了。
再一個問題是封建迷信。在宗教宣傳的影響下,民間詞中也反映了一些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的思想。如〔浣溪沙〕(“結草城樓不忘恩”)用結草銜環與隨蛇含珠報恩的故事,就是很顯然的例子。他如:“枉把金釵卜,卦卦皆虛”(〔鳳歸云〕)。“自嗟薄命,緣業至于斯”(〔拜新月〕)。在這類詞中,誠然表達了人民真摯的思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們那種占卜、祈禱的做法,認為宿緣支配人們命運的思想,都是受宗教宣傳影響的結果。
人民接受宗教是為了安慰自己。列寧說:“被剝削階級由于沒有力量同剝削者進行斗爭,必然會產生對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正如野蠻人由于沒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產生對上帝、魔鬼、奇跡等的信仰一樣”(《社會主義和宗教》)。統治階級則不然,他們宣傳宗教是為了麻醉人民,鞏固自己的統治。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間詞在思想內容上的特點是真與大。真,指它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把握了時代跳動的脈搏,思想感情真摯深厚、樸質坦率。大,指它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反映的生活面廣。但它也有局限:思想方面雜有低級庸俗和封建迷信成分,內容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市民生活而不是民間的主體——工農大眾。
民間詞不僅思想內容與后世文人詞大不相同,就是在藝術上也有它獨特的地方。
魯迅說:“不識字的作家雖然不及文人的細膩,但他卻剛健、清新”(《門外文談》)。這也是民間詞的基本特點。因為民間作者往往即事言情,但求情見,不求語工,加以他們的感情是樸質坦率的,生活是最豐富、最生動、最有意義、最健康的,所以他們的作品充滿了生活氣息,具有剛健、清新的風格。
如果把民間詞中的〔竹枝子〕(“羅幌塵生’)與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迭金明滅”)作一比較,便很容易看出這點。二詞都是寫女人,溫詞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民間詞說:“不施紅粉鏡臺前,只是焚香禱祝天”。一個在“照花前后鏡”,一個在“鳧幃悄悄垂珠淚”。溫詞用艷麗的筆墨,細膩地刻畫出一個貴婦人梳洗打扮時嬌懶無聊的神態;民間詞用樸素的筆墨,直率地表達了一個民間婦女盼望丈夫歸來的急切心理和真摯感情。溫詞充滿了脂粉氣,風格是“香而軟”(孫光憲《北夢瑣言》)。民間詞充滿了生活氣息,風格是清而健。思想內容的不同,決定了他們藝術風格的差異。“香而軟”,可說是一般文人詞特別是早期文人詞的通病;“清而健”,是民間詞獨有的本色。
所謂“清而健”,并不是失卻歌詞的婉轉諧和之美,或作散文式的獨白,而是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比較直接地(而不是隱晦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民間詞在抒情、敘事和塑造形象時,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
首先,是比興手法。這是我國民歌中的傳統手法,民間詞中用得相當普遍。有如上文所舉:〔菩薩蠻〕用六件亙古未有的自然變化,排比、重迭,表達人民堅貞不渝的愛情;〔望江南〕用任人攀折的柳枝來比喻妓女的命運,都是很突出的例子。又如:“愿作合歡裙帶,長繞在你胸前”(〔南歌子〕);“西江水竭南山碎,憶你終日心無退”(〔山花子〕):或寫愛情的熱望,或喻極度的相思,都很貼切而有力。這些比喻都是用來托物寄意的,此外還有觸景生情的,如:“岸闊臨江底見沙,東風吹柳向西斜,春光吹綻后園花。鶯啼燕語撩亂,爭忍不思家!”(〔臨江山〕)通過眼前的大好春光,引起無限的鄉愁和下文對時世參差的感嘆。“每見庭前雙飛燕,他家好自然。夢魂往往到君邊,心專石也穿,愁甚不團圓!”(〔送征衣〕)通過雙飛的燕子,引起對愛人的思念,作愛情忠貞的表白。
其次,是夸張和擬人化。民間詞為了表達深厚強烈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夸張。如:“滿頭珠翠影爭光,百步惟聞蘭麝香”(〔竹枝子〕)。“見便不能移步”(〔魚歌子〕)。或寫女子的美麗,或寫男子的癡情,都是夸張手法。又如用“狼煙處處?天黑”(〔菩薩蠻〕)來形容戰爭的頻繁,用“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淚”(〔菩薩蠻〕)來說明老儒對國事的關懷和憂慮,用“聚盡螢光鑿盡壁”(〔謁金門〕)來表現貧苦知識分子的苦學生活。如果不夸張,就不足以表示其感情的深刻程度。
擬人化和比喻或夸張一樣,都體現了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雀踏枝〕云: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愿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
詞中賦予靈鵲以人的性格。傳說鵲是報喜的鳥,可是這個思婦累次聽到鵲叫,都不見自己的丈夫歸來,使她空歡喜了幾場,在一怒之下,于是將鵲捉來關起。詞的下片,通過鵲的獨白對話,道破了這個思婦心中的秘密,既風趣、幽默,又含蓄、新穎。
第三,對比描寫。三首〔長相思〕突出地表現了這點。同樣“作客在江西”,有的是富商,過的貪歡逐樂的生活,他們“頻頻滿酌醉如泥,輕輕更換金卮”。而貧苦小商人卻過的是寂寞生活,“塵土滿面上,終日被人欺”。這樣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階級對立的社會現象。又如用“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與“只恨隔蕃部,情懇難申吐”(〔菩薩蠻〕)作今昔對比,表現了敦煌人民對祖國的懷念。“去年春日長相對,今年春日千山外”(〔山花子〕),則是用對比手法襯托眼前的寂寞,引起無限的相思。
第四,戲劇性的對話。〔搗練子〕通過夫妻的對話,刻畫出一個悲劇的告別場面;〔雀踏枝〕通過和靈鵲的對話,表現了思婦的心情,前面已經談到了。至于用兩首詞進行問答,以演故事的,民間詞中更多。〔定風波〕前首,通過馳騁沙場的戰士說:“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后首通過張良佐漢滅楚的故事,回答道:“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有兩首〔南歌子〕(“斜倚朱簾立”和“自從君去后”)用一連串排比句法和審問場面,進行相思問答,表現了濃厚的生活情趣。詞中對話的運用,增強了作品的故事性和戲劇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的情節中更加鮮明、突出。
第五,散文化、議論化。后人多以為從蘇軾起,才使詞走向散文化和議論化,其實民間詞中早已有這種情況。如:“縱然選得,一時朝要,榮華爭穩便”(〔傾杯樂〕)?“受祿分南北,誰是憂邦國?此夜卻迴鑾,須教社稷安”(〔菩薩蠻〕),“如今時世已參差”(〔臨江山〕),等等,都是在發議論。“不是從前為釣者,蓋緣時世掩良賢,所以將身巖藪下,不朝天”(〔浣溪沙〕),不僅有議論,用“蓋緣”“所以”,更顯然是散文結構。詞的散文化和議論化,便于思想感情的自由抒發,也有助于創造新的形象和拓展詩的意境,用得不好固然會使作品晦澀、乏味,但民間詞中用得清健、自然,因而比較成功。
第六,體制比較自由。民間詞不像初期文人詞那樣多限于小令,長調也很多,令詞、中調、慢詞齊全。如〔傾杯樂〕長110字,是《花間集》中難找的。后人多把慢詞的制作歸功柳永,誰知民間詞中早就有了。慢詞的容量比小令大,便于自由表達思想,為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詞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但初期的詞律并不那樣嚴。如〔鳳歸云〕二首(“征夫數載”和“綠窗獨坐”),句法與用韻各有不同之處,只是大體相似。〔菩薩蠻〕(“枕前發盡”)上片三四兩句,下片末句,與其他作五言的不同。為了達情諧吻,民間詞又突破詞律的限制,使用了襯字和襯句。襯字如“遙望似一團銀”(〔望江南〕)的“似”,襯句如“不如歸去,歸去也,沉醉臥煙霞”(〔臨江山〕)中的“歸去也”,這些都是文人詞中少見的。
第七,通俗的語言。民間詞的語言是生動、活潑,表現實際生活的。如“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浣溪沙〕)。“共別人好,說我不是,你莫辜天負地”(〔魚歌子〕)!“恨狂夫,不歸早,教妾實在煩惱”(〔魚歌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此外還有用方言土語的,如“莫將生分向耶娘”(〔搗練子〕)。“仔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么”(〔拋?樂〕)?民間詞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有的幽默、生動,如〔雀踏枝〕(“叵耐靈鵲”);有的含蓄、俏皮,如〔望江南〕(“天上月”)。而樸素、自然,通俗、流暢,是它的基本特征。這與民間詞明朗的形式和篤實的精神是相適應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間詞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是為作品的思想內容服務的。
由于民間詞作者的身份很復雜,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極不平衡。除少數優秀作品外,在藝術上一般還不夠成熟。如:感情傾泄時不留余地,缺乏含蓄,不耐人回味;敘述過多,描寫過少,形象不太鮮明;語言缺少提煉之工,不夠純潔、精煉;作品的層次結構缺乏精心布置和剪裁。
這些缺點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民間作者不是有意進行文學創作,興之所到,沖口而出,不假修飾。我們愛民間詞本質的真樸,對它形式上的缺陷也要承認。在廣大方面,民間詞無疑遠勝于文人詞;在深細方面,除少數作品外,都還不及。這是社會和歷史條件造成的。上面談的只是敦煌一隅的作品而已,一旦民間詞被發現的總量大大增加,情況就會不同。唐代各朝各地所有的民間詞如能流傳一半,譬如說一千首,其中精品定然比本文所提到的要增加若干倍,那些認為有缺點的,就可不在話下了。
我們對初期詞,特別是不識字作家的作品,不能在藝術上提出過高的要求,用后世文人詞的標準去衡量它。如果人民有機會學文化,有充裕的時間從事文學創作,又有前代藝術經驗的豐富積累,誰能說他們在藝術技巧上不會趕上文人或縮小和文人的差距?何況人民粗獷爽朗的性格和熱誠奔放的感情,自有他們相應的表現形式,不宜用文人的藝術趣味去繩墨它。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
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
這里,毛澤東向我們闡明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目的和意義,也給我們指示了途徑和方法。
唐代民間詞是封建時代的人民文化,其中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我們必須首先將它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東西區別開來,即將民間詞和統治者、宗教徒、文人士大夫的詞區別開來。民間詞的作者是人民大眾,他們用詞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他們的歌唱是站在人民自己的立場。又因為人民是社會的生產者,歷史的推動者,他們的呼聲總是站在時代最前面的。若就對待人民的態度和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來說,民間詞比許多詞家的作品都具有更多的民主性的精華,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對于真正的民間詞仍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因為民間詞本身也是精華和糟粕混在一起的,它當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必須認清。
封建社會中的人民大眾,不僅沾染有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由于他們是小生產者,自身也有落后的地方。除前面談的庸俗描寫和封建迷信外,還有兩點需要批判。
一是忠君思想。封建社會的人,不能徹底否定君權,就是被迫起義的時候,也在幻想另一個好皇帝。民間詞的作者也不例外,他們往往把愛國感情和忠君思想混在一起,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身上。如云:“愿四塞來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洞仙歌〕)。“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菩薩蠻〕)等等。
二是對功名利祿的迷戀。“科舉式的封建等級制度,給每一個‘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許多貧苦知識分子也做著爬上社會上層的迷夢。前面談的那些游子中,就有這樣的人。雖然他們不像剝削階級那么勢利,有的甚至想為國效力,但“老尚逐經才,問龍門何日開?”(〔菩薩蠻〕)這樣熱心于仕進,顯然夾有濃厚的個人功名利祿的思想在內。
以上這些糟粕和民間詞在藝術上的某些缺點,有其社會和歷史根源,雖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但今天斷然不能繼承。
過去時代的文藝作品,畢竟是當時人民生活的反映,隨著歷史的發展,那些反映古人思想的東西,即使在當時是正確的、進步的,它與我們今天的要求總有距離。而我們吸收遺產,“恰如吃用牛羊”,應當“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魯迅《論“舊形式的采用”》),如果不“運用腦髓,放出眼光”(魯迅《拿來主義》),進行挑選,生吞古人認為可食的一切東西,不管合不合自己的胃口,對“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是無好處的。
民間詞中有些東西在今天只有認識作用,有的在精神上可以批判地學習。前者如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婦女的命運,游子的心情;后者如熱愛祖國,忠于愛情。至于成功的藝術手法,可供我們創作時借鑒。
同一個概念(如“愛國”、“忠貞”),今天的含義與古代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批判地學習。比如民間詞中反映思婦哀怨的〔鳳歸云〕(“征夫數載”),因為它控訴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愿望,在古典文學中算得是精華了,但古人對戰爭的性質和根源還不能徹底認識,企圖用祈禱換得和平,這就是歷史的局限。類似的情況很多,不能一一列舉。總之,我們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和需要出發,對這份遺產進行批判吸收。
我們要在民歌和古典詩詞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的新詩。民間詞既是這個基礎的一部分,它有什么地方可資新詩借鑒和學習呢?從前面的分析中可大致這樣歸納:以多種多樣的題材和風格,真實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生活;抒人民之情,唱出時代的最強音;藝術形式為思想內容服務,作到民族化、大眾化。
【責任編輯:董麗娟】

漢 富貴毋央
G03
A
1673-7725(2016)08-0193-09
2016-05-05
冷銓清(1938-),男,四川名山人,編審,研究員,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