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
教育是人與文化價值之間的重要橋梁,人文教育不僅能提高知識,更可以通過知識教育用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對人們進行熏陶,從而使得人的品質、素養得到提高。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理應讓學生了解人性,尊重人性,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造就學生完善的人格。高中語文作為培養學生人文情感和素養的重要課程,應將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人文引領,素養為先。
一、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教師要樹立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培養學生通曉事理的正確教育理念,構建寬松的、和諧的教學環境,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學科融思想性、文學性、工具性于一體,內涵是豐富而博大的,語文教師若想高質量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就必須立足于語文學科特性,豐富自己的人文底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去探究文本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使學生能夠在語文殿堂里感受到人類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語文教師應該能夠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教育資源,而不是簡單地傳遞課本內容,應該將自己放在一個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實現教學的文化教育功能。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發、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新知識不斷涌現,教育改革日益深入,教材也在不斷更新,這些都要求語文教師平時要主動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平等交流,完成對文化的解構和建構。通過兩個經驗世界和精神生活的交融,加深學生對文化價值的理解和認識,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要將人文教育看成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生角度出發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把學生培養成人格獨立、道德高尚的有用人才。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生學語文,不僅是學語言,更應該學會如何做人。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傾注了作者豐富、飽滿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結晶,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因素,而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正所謂“文道結合”。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認真挖掘教材隱含的人文價值,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應試教育上。語文教材是一個豐富的美育資源庫,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挖掘這些美的因素,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課文中的美學現象,提高他們對美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優美典雅、啟人深思的作品,語文教師要利用學科優勢來進行文化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感受文化價值,領悟文化的魅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重視閱讀的人文內涵
閱讀,是提升語文素養途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教學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文化價值教育和語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合理地選擇和使用閱讀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讓學生和偉大的靈魂對話,學生的興趣自然會很高,學生也才會真正地愛上閱讀,領悟和積累文化素養。高中生除了課堂上所學習的教材外,還需要加強課外學習,才能擴展文化視野,提升文化素養。比如,高中《語文讀本》就是對課堂閱讀的延伸,許多著名的詩歌、演講、散文、小說都被收錄其中,大大增加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文化含量,提高了文化思想品位,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進行文化價值教育目的的實現。
語文教學必須要鼓勵、引導、教會學生閱讀,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有充足的情感認知,這樣的閱讀才有意義。
總之,作為滋養人文精神沃野的語文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人文資源的充分挖掘,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充滿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能促使學生熱愛學習,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語文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