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暉
“沙漠之舟啟程遠航,疼痛醫學廣闊海洋,堅忍不拔忍勞負重,為民除痛樂在其中。”2016年7月16日,在中國醫師協會疼痛醫師專業委員會2016年年會召開之際,中國疼痛醫學的鼻祖韓濟生院士專門題寫了這4句話送給疼痛學界的青年學子們。雖然只有區區32個字,但它所描繪的場景和境界讓人頓生敬意。這不是宣傳口號,是疼痛醫生們的真實寫照。近期,筆者有幸采訪了疼痛醫學領域“沙漠之舟”的領航人——韓濟生院士。
疼痛是“癥”也是“病”
平日里,人們大多有過疼痛的感受,但往往我們只覺得它是一種癥狀,忍一忍就好了。其實疼痛大有學問。疼痛分為急性和慢性。韓濟生介紹,“急性疼痛是身體里有了問題要警告你,就像敲了一下警鐘;而慢性疼痛則更嚴重,說明身體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所以不斷地敲警鐘,提醒我們必須去關心它、傾聽它的訴求。慢性痛并不僅僅是一種癥狀,它本身就是一種疾病,比如偏頭痛、腰背痛、帶狀皰疹后痛等,不能一‘忍了之,必須認真對待。”疼痛是造成人類勞動能力降低、生活質量下降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
潛力巨大的“針刺鎮痛”
針灸起源于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預制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然而針灸代代相傳,憑借的是它復雜的經絡穴位圖和玄妙的經驗積累,沒有人能夠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針灸的原理。
1958年前后,社會上開始流行“針刺麻醉”,強調手術時只要扎針就可以了,不需要用麻醉藥。周恩來總理聽說后也覺得很好奇,希望科學家們進行深入研究。1965年秋天,韓濟生接受了周總理的指示和原衛生部部長錢信忠的委托,開始研究針刺麻醉的原理。
在臨床實驗中,韓濟生發現如果在正常人的合谷、足三里等重要穴位進行標準手法的針刺,觀察其對痛覺的影響,發現針刺的鎮痛效應有一定的潛伏期,停止針刺后又有一個明顯的后效應,這提示其中有化學因素的參與。他與同事們隨后用家兔腦室灌流實驗證明接受針刺的動物腦室液中存在具有鎮痛作用的化學因子,確定了中樞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以及腦啡肽等神經肽的參與。隨后他們又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用不同頻率的電刺激來模擬針刺的不同手法,發現高頻率和低頻率交替刺激,可以分別促進腦啡肽和強啡肽釋放,兩者同時發揮作用,達到很好的鎮痛效果。
有了這種清晰的量效關系作為注解,針刺療法不僅得到國內同行的認同,也讓世界更加認可這種古老的東方醫術。1979年,韓濟生接到美國國際麻醉研究學會的邀請,成為在該學會第一個受邀演講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他的報告贏得滿堂喝彩。
后來,為了方便臨床操作,韓濟生發明了專利產品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HANS),在針刺鎮痛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神經生理學的原理,通過電刺激神經感受器,激發體內神經調節物質的分泌,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不僅是麻醉止痛, HANS對于偏頭痛、痛經、分娩鎮痛等都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周總理當年交辦的任務”,韓濟生說,“2008年在我80歲時,我開始考慮HANS是否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臨床應用。”研究發現,針刺療法除了具有鎮痛作用,還可運用到戒毒上,可以與美沙酮維持療法互相補充,聯合應用可降低美沙酮用量,提高美沙酮維持療法的保持期限,顯著降低復吸率。HANS對于兒童孤獨癥的治療,以及提升試管嬰兒成功率方面都表現出良好的效果。
快速發展的疼痛科
相比其它學科,疼痛醫學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科。1930年,法國外科醫生Lerich首先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狀態。1961年,Bonica和White在華盛頓大學建立了疼痛診所,標志疼痛診療的雛型建立。1975年,“國際疼痛學會(IASP)”成立,標志著將針對慢性疼痛的診療研究納入獨立學科建設的考慮范疇。1980年,以我國疼痛醫學開創者、奠基人韓濟生院士為代表的疼痛界元老,把IASP的概念引進國內,于1989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IASP中國分會,也稱中華疼痛學會(CASP)。2007年7月16日國家衛生部發布了關于“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疼痛科的重要文件(衛醫發〔2007〕227號),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國臨床醫學中又增添了一門獨立學科。近幾年,疼痛科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茁壯成長。
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從最初的零基礎,到目前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已經建立了基礎研究、頭面痛、麻醉與鎮痛、微創與介入、腰背痛、軟組織痛、癌痛和中樞痛八個學組,多學科共同攻關,在疼痛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技術上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疼痛醫學學術體系。
20世紀70年代,在國外尚無藥物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文獻報道的情況下,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大膽嘗試,開發了國內Ⅰ類新藥“膠原酶”。通過將其注入病變的椎間盤內或突出物的周圍,依靠膠原酶分解膠原纖維的藥理作用來溶解膠原組織,使突出物減小或消失,以緩解或消除其對神經組織的壓迫,從而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這項技術首次將疼痛科椎間盤微創技術變為現實,至今已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隨著研究和臨床應用的深入,膠原酶聯合其他療法治療椎間盤突出癥也顯示了突出的療效。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慢性疼痛的治療方法和手段越來越豐富,其中以膠原酶溶盤術、椎間盤旋切術、選擇性神經毀損術、射頻、臭氧、激光、等離子、椎間孔鏡、脊髓刺激技術、鞘內嗎啡泵、椎體成型術等為代表的現代微創治療技術,已成為慢性疼痛治療的主要技術手段并在臨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得到了臨床醫生和患者的廣泛認可。
此生惟愿濟眾生
“濟生”的名字反映出父母親對韓濟生的期望,“我父親是在浙江蕭山的一名醫生,他從傳教士里那學了一點醫學基本知識,治療瘧疾、寄生蟲等常見病。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為真正有學問的醫生,來普濟眾生,成就他子承父業的愿望。”韓院士微笑著道出自己名字的來歷。帶著父親的期許,韓濟生一生都在“濟生”之路上孜孜不倦、求索奉獻。
“我有一個習慣,一旦自己獲得了什么獎勵或者有些積蓄,就想把這些錢拿出來設立一個獎項,鼓勵那些病患或疼痛醫學工作者。”韓濟生隨口而說的一句話,卻讓筆者覺得十分感動。
1994年,韓濟生獲“光華獎學金”1萬元人民幣。他和夫人朱秀媛教授決定,5 000元買紀念品送給支持他工作的有關部門和他的實驗室的學生和同事,5 000元捐給希望工程,為邊遠山區延慶縣權寧鎮孔營小學建一個希望圖書室。
1995年,韓濟生榮獲“何梁何利獎”10萬元港幣。為推動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他和夫人在原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設立“求索奉獻”基金,鼓勵青年技術員在工作中不斷鉆研和求索,在本職崗位上奉獻青春。
2002年,為獎勵那些脫毒后真正達到1年以上不復吸的患者,讓他們有尊嚴地回歸社會,韓濟生與夫人捐出個人10萬元積蓄,設立了“韓氏戒毒不復吸獎”,這是中國首個由個人設立的戒毒獎。很多獲獎者都將韓院士頒發的證書掛在家里的墻壁上、家人全家福照片旁,時刻警示自己不能復吸,珍惜戒毒給予自己的第二次生命。一位獲獎者曾感言:“韓院士這樣對待我們,如果我再吸毒就不是人!”
2010年,韓濟生獲得北京大學“國華杰出學者獎”50萬元,他將這筆錢悉數捐出作為種子成立了“北京濟生疼痛醫學基金會”,為貧困慢性痛患者提供幫助。
2014年,韓濟生將獲得的香港張安德中醫藥國際貢獻獎50萬元捐給疼痛醫學雜志,設立了“中國疼痛醫學雜志優秀論文獎”,鼓勵疼痛科醫生在雜志上發表論文,提升科研和寫作能力,推動國內期刊的辦刊水平。
“我知道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我們有一個開創性的堅忍不拔的團隊,自稱為‘駱駝隊,默默無聞堅持工作。”幾十年過去了,從醫院里根本沒有疼痛科,到2007年衛生部批準創建疼痛科,現在遍及全國的一點點壯大的隊伍。盡管已屆耄耋之年,談到未來,韓濟生的眼中充滿信心,“我們團隊成員都叫我老駱駝,帶著中駱駝、小駱駝組成‘沙漠之舟,為民除痛。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可以把我們這支駱駝隊發展壯大,使全國的疼痛醫界同仁為民除痛、普濟眾生的愿望更大規模地被表達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