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松
閱讀在教育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農村小學教學質量不高,大多因為閱讀教學沒抓好。當前,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由于師資力量、教師水平差異、應試心理等種種原因,導致一些教師采取偏重繁雜的“閱讀”訓練,而讓閱讀教學失去本身的意義。學生面對多彩的文章索然無味,閱讀過程中,教師的分析、講解過多,學生感知、感悟太少,以至于將情感豐富、意味深長的文章肢解得十分破碎。因而學生的視野狹窄,思維受到限制,語言感悟膚淺,情感體驗蒼白。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時詞不達意、文理不通。另外,一些教師只注重閱讀教學結果,在結果的得出上大下工夫,大都是在教師細細分析講解后,引導學生“歸納”出來,甚至為求標準,將參考書上的答案照抄照搬,學生鸚鵡學舌地再現罷了。
語文課程新大綱明確提出:“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從這方面來說,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是培養學生獨立地、自覺地閱讀的能力。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證明,一個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弱、閱讀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對新知識的接受強度的大小。其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閱讀課中,教師可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由字、詞、句到段到篇;由淺入深,從能回答問題到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能思考“是什么”一類淺層問題,再到能思考“為什么”一類深層問題;由理解課文內容到掌握中心思想再到了解寫作特點;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逐步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條理性和精確性,最后做到舉一反三。培養自學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既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當然要重視學法研究與培養。學法主要靠在學習中領悟,而不是靠灌輸。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讀書的方法,是可取的,這樣學生得到的學法更牢固、更靈活,用來指導今后的閱讀實踐。我認為:抓好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應該從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自主閱讀能力、感悟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抓好。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閱讀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
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工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行閱讀活動時,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閱讀興趣。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讓學生會閱讀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對作品進行感悟。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細讀第一部分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三、培養自主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會閱讀
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提出一些好奇、新穎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老師都無從回答,當問及這些問題的來由時,往往聽到的回答是從某某書上看到的,某某雜志上知道的。這些都是課外閱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閱讀量的明顯差異導致他們之間知識面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之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在調動學生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帶著問題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饋,匯報總結。如可以通過課外時間培養自主閱讀能力,利用午讀引導學生看一些課外書,鼓勵學生通過文章題目或開頭進行發問,再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學生閱讀完后,要求學生跟同學講講文章的主要內容,再說說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閱讀文章,不為“看書而看書”。
四、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學用閱讀
閱讀本身是對生活的積累,教材只是一種“案例”。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初讀感知、再讀加深理解、多讀深化內容學習及延伸方式學習。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基礎上的。如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當談到烏鴉喝到水的好辦法時,有學生說烏鴉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學生說可以用吸管喝到水,還有的說打破瓶子上半部分等,雖然有的想法烏鴉本身無法做到,但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烏鴉想用自己的辦法喝到水未嘗不可。曾有一位老師上《狐貍和烏鴉》時,有學生反饋:這烏鴉怎么變笨了?原來會想到用石子填滿瓶子喝到水,現在連嘴里的肉被狐貍騙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歡烏鴉了,我倒喜歡聰明的狐貍。面對學生無奇不有的思維,教師不能妄加否決,要站在學生思維發展高度合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總之,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總而言之,農村小學教學質量要有效提高,農村小學兒童閱讀教學必須抓好,而閱讀教學要抓好,應立足于促進每一個學生長遠發展,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學會體驗情感,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會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語感,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育學生創造力,培養愛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養成良好意志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