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中
摘 要: 初中地理復習課由于時間短、容量大,一般以教師幫助學生復習地理概念、原理,學生高強度的被動再現為主,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基于認知地圖的地理復習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引導學生注重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地理知識網絡,既培養學生圖文轉換能力,又鍛煉學生地理思維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認知地圖 地理復習 高效課堂
一、認知地圖的界定
認知地圖是一種可視化思維工具(Visual Thinking Tool),將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各種思維結構以各種直觀、形象和清晰的結構圖示表現出來,促使學生整合新舊知識,建構知識網絡,濃縮知識結構。認知地圖不僅直觀生動地描述信息,而且允許人們的大腦“看到”信息的形態和關系。
認知地圖包括概念圖(圖1)和思維導圖(圖2)。概念圖(concept map)的理論基礎是奧蘇伯爾的學習理論,一般由“節點”、“鏈接”和“有關文字標注”組成,是一種用節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思維導圖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是用來表達發射性思維的圖形工具。將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從而加大知識的組塊,在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增加可供加工的信息。
實際教學時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兩者的差異,更要把兩者結合起來,這里我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叫做認知地圖,使得概念圖中能體現主題間的關系,思維導圖中能反映概念間的聯系,取長補短,使其更高效地服務于教學工作。
二、“三階段、六環節”復習課教學的實踐
復習課是在更高起點上對過去知識進行再認識,進一步全面認識概念、規律的內涵與外延,理清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科學的認知地圖,有助于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在多次復習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探索出一種基于認知地圖的“三階段、六環節”復習教學模式(圖3),所謂三階段即“溫故—知新—強化”三個階段,六環節為學生自作繪圖→小組合作成圖→師生共同評圖→師生共同改圖→典型習題強化→題型方法歸納。
“溫故”是指對上節課或者一個單元的回顧與梳理,是基于認知地圖復習課型的關鍵,至少占到課堂1/3的時間,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把零散的知識加工整理,形成系統。包括“學生自主繪圖”和“小組合作成圖”兩個環節。
學生自主繪圖:教師引導每一位學生對上節課或者一個單元知識必須積極主動地進行回憶、概括,并按由根(中心問題)到干(知識主干),由干到枝(知識聯系),由枝到果(知識要點)的思維順序初步構建認知地圖。
小組合作成圖:一般4人為一小組,每個同學展示自己的認知地圖后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修改,最后畫出具有個人風格的、集眾人智慧的認知地圖。小組討論時,教師要巡視、指導,了解各組成圖情況。
“知新”就是通過師生共同評圖、改圖提高個體制作認知地圖的科學性,有效提煉教材中心主題的能力,構建一個既體現知識結構又符合認知規律的認知地圖。
師生共同評圖:教師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小組作品利用實物投影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從結構的合理性、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色彩的運用、圖形的美化、認真程度等方面評價。這一過程可讓學生基本掌握評價的標準,學習優秀作品的繪制,讓更多學生掌握認知地圖這一學習工具。
師生共同改圖:教師在“學生自主繪圖”環節結合學生所畫的作品用Inspiration軟件制作教學認知地圖,圖中預設一些錯誤和空白,目的是讓學生認真審視認知地圖,激活學生的思維。上課時,教師用軟件層層展開,讓學生找出錯誤,并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學生把師生共同完成的認知地圖繪制在書上。
“強化”指經師生共同商討,科學論證完成認知地圖的基礎上,圍繞核心主題精心設計的典型習題進行練習和題型方法歸納,進一步加深對核心主題和認知地圖的理解。
典型習題強化:教師要圍繞認知地圖的重要概念,事先設置典型習題做好PPT、SWF、EXE等課件,并超鏈接到上述認知地圖。習題設置一般應以問題串的形式出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通過一個習題能解決一系列問題,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對學生易犯錯的地方,最好通過拓展習題加深印象。
題型方法歸納:在學生完成典型習題訓練之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組內探究,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尋找涉及本認知地圖有關概念的題型,并能說出解決辦法,及時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完善、豐富認知地圖。
然后,請若干組學生代表借助本認知地圖上臺講解本組的最終成果,教師不要橫加干涉,要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問題。最后,教師加以點評,注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和多題歸一,做到舉一反三。
把基于認知地圖的學習引入復習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培養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又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國慶,陸志堅.“概念圖”與“思維導圖”辨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4(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