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友
摘 要: 快樂的課堂應該有學生樂意自學、小組合作探究共同進步、師生(生生)互動和當堂檢測等教學環節,是鮮活、靈動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教師引導學生有趣質疑或以有趣小故事設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合作過程中師生(生生)相互傾聽,實現“心心相印”,教學相長,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培養探究欲望,學會學習。
關鍵詞: 農村初中 教學模式 教學思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中重點強調:“學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一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二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在此,我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效課堂發表幾點看法與大家一同分享。
我校地處西部山區,寄宿制學生達80%以上,留守兒童達40%以上,隨著國家對“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視,現在的孩子已不是處在從課本上認識飛機的時代,我們要讓孩子們了解探索三體問題、黑洞、大爆炸理論;也要讓孩子看課本的插圖暢想美麗的未來世界,歐洲小鎮的風情已經不是夢想的天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航標,我們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教學改革再借助大數據,西部教育也能趕上時代的前沿。
學習,以人為本的教學已經談了很多年,什么樣的教學才是以人為本呢?老師的教,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已經根深蒂固,改變教學首先要改變育人觀念,改變老師的絕對權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首先走出了本校課堂改革的第一步,課堂改革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以學生快樂學習為出發點,構建一套合理的農村新課改模式。
以數學教育教學為例,初中數學怎樣才能變得有趣生動,使學生勇于探索,教師樂于指導,得于斯賓塞快樂學習原理、學習金字塔學習原理,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責任心與榮辱感并存。可以進行課堂翻轉,讓學生馬上應用(教別人),教師發揮導師的作用,不讓學生走錯方向即可。
一、改變觀念,改革課堂
1.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小組成員組成的科學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好壞。科學的學習小組應該是本班總體學習狀況的縮影。因此,在建立學習小組前,充分分析學科意見的基礎上,從學生的日常表現、課堂發言、考試成績等多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弄清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個性品質等相關情況,綜合評價班內學生優、良、中、差四類。
2.科學劃分小組。學習小組的劃分要體現“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組內各成員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各學習小組在總體水平上又基本一致。按照穩步實施、循序漸進的原則,原則上不做變動,各學習小組遵循前后位就近原則建立,上課過程中需小組學習討論時,學生可隨時調整座位至本小組。
3.學習小組的評價體系構建。加強學生的培訓,引導分工合作,在做法上采取以聆聽無聲,質疑有聲,討論小聲,發言大聲的學習模式,以小組整體評價原則,共同一起進步,達到獨學互學、兵教兵、兵強兵的目的,從而提高班級的綜合素質。
按日、周、章節、半期、學期不同時段進行分段學習與考核,主分語、數、英、理化,次之史地生政治,合理安排時間與學習。例如:數學科以一天“213”時間學習模式進行分時段學習,即20分鐘、10分鐘、30分鐘的學習模式完成學習任務,在合作中找到學習的快樂,用獨學、對學、群學的思維方式課堂翻轉學習。
二、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農村新型高效課堂學習思路
以本班54人為例(農村大班額編制),明確各自職責,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助互教,通過“兵教兵、兵練兵、兵帶兵”的方式,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課堂的主要時間留給學生研討和練習,教師點撥輔導,重點解決學生完成導學案遇到的困難。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的角色,而是主動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遇到學習困難可以隨時向老師和同學求助。學生以適合的理解程度講解問題,體現多種思想、多種方法的碰撞。
1.獨學。通過教師設計學習學案,安排學生在2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獨立自主學習,時間可以安排在晚自修時間,20分鐘左右時間完成不了的內容,可以自由選擇,由學習小組成員幫助完成。
2.對學。學生思維火花對撞的過程。課堂40分鐘時間,教師的角色是領航者,而不是保姆,充分還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習者找到學習的樂趣,還原學習原本的天性。在課堂上以簡明扼要的語言理清學習目標,再者就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的時間,以小組對學的形式充分用好10分鐘,把獨到的想法在小組上進行交流與討論。
3.群學。學生分享成果、展示才華的過程。30分鐘時間,教師以觀眾、組織者、參與者、領航者等多重角色把控課堂,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展示自我的學習成果,分享勞動之所得,課堂在快樂競爭中完成一課時的學習。最后,不要讓課后作業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是以“我今天學到了什么?我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成果是什么?課外拓展內知識……”一到兩句話成為學生下一個時段的動力。
4.間斷性復習或總結性復習。復習不再是老師的總結與發言,而是以學生為核心,讓每一位學生的大腦都快速運轉起來,復習內容還給學生,歸納概念圖、找易錯點、重難點習題,變被動為主動,每人3到4題,小組分解任務。根據自己的情況定出復習內容,做好充分準備后,以課堂展示分享復習所得,一堂被動的復習課就這樣盤活了。老師做好點評與歸納,這樣通過近兩年的實驗,學生不僅提高了成績,而且在表達上形成了你追我趕的新局面,以前死灰一般的課堂不復存在。
三、創建特色課程文化,確保學生自信與快樂
課堂改革的目的是解放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信與快樂中成長。結合學校德育、美育、體育等多方面的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收,而是以要學什么,我能學什么,教師做好為學生答疑解惑的準備,指導不偏離中心,讓學生健康有序地發展。
營造“自主與合作、體驗與實踐、引領與示范、自信與快樂”的育人文化環境,以校園班級為單位,班級小組為核心,建立各種社團、興趣小組,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愛做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而不是用過重的作業讓學生喘不過氣。
通過近一年多來“213”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初中數學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小組合作”成了陽光課堂、快樂課堂、目標課堂的載體,將“神”與“行”有機融合,并汲取其他教育思想精華,為學生創造了民主、平等、和諧的育人環境,從而實現了學生自信與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