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蘭
【摘要】群體性、規模性失獨家庭的產生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與法律實施的特有產物。目前我國失獨家庭群體面臨著經濟困難、精神心理疾患等多方面的問題,國家和社會應承擔起失獨家庭救助責任。通過提高失獨家庭的經濟扶助標準,注重對失獨家庭的精神關愛,以及建立多元化的失獨家庭養老服務體系等措施,有助于幫助失獨家庭走出失獨困境,共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失獨家庭 國家救助 法律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多年來通過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國不但成為世界低生育水平的國家,而且還形成了世界所特有的以獨生子女家庭結構形式為主的社會結構形式。獨生子女家庭模式是一種倒金字塔式的三角結構,獨生子女則是三角結構底部唯一支點。失去這個支點,三角結構將不復存在。可見我國這種倒金字塔型的獨生子女家庭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自身難以克服的結構性缺陷,是一種高風險家庭。目前在我國失去家中唯一子女的失獨家庭已呈現出群體性、規模性特征。如何保障好失獨家庭的權益,維護家庭與社會的穩定和諧,是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目前我國失獨家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失獨家庭的心理和生理困境。失獨家庭是真正意義上的空巢家庭,精神空虛、情緒低落、衰老感等心理現狀是失獨群體的普遍狀況。失獨父母們心理上對自我的認同感低,神經較為脆弱而敏感。為了減輕失獨造成的心理傷害,不少失獨家庭搬離原來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甚至斷絕與親戚朋友、熟人同事的社會聯系與社會交往,等等。從生理上看,失獨父母隨著年齡的增大,迫切需要子女的照料和醫療護理。許多失獨老人表示他們不畏懼死亡,他們最擔心的是衰老以及生病。
失獨家庭的經濟困境。資料表明,目前全國多數失獨家庭經濟困難,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約占50%,靠低保生活的約占20%。為了幫助失獨家庭,解決他們在經濟上面臨的困難,從2014年開始,國家衛生計生委等5部門發布文件,規定失獨家庭中如果女方年滿49周歲,那么城鎮夫妻雙方可以領取每人每月270元、340元的特別扶助金,農村夫妻雙方可以領取每人每月150元、170元的特別扶助金。雖然有了各級政府部門的經濟扶助,但是由于補助數額低,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失獨家庭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經濟困難仍是失獨家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失獨家庭的功能弱化困境。在獨生子女家庭這種三角形核心家庭結構中,如果獨生子女死亡,整個家庭就面臨崩潰,家庭功能如撫養、贍養、經濟、教育和社會化功能將逐漸弱化甚至消失。失獨家庭還存在著社會融入困境,國家和社會對于失獨家庭權益一直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2012 年,一百余名失獨者向國家計生委上訪,表達他們共同的利益訴求。這次上訪事件體現出國家對失獨家庭的關注明顯不夠,失獨家庭的利益表達機制很不健全,失獨家庭難以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國家應承擔失獨家庭救助責任
國家不應在失獨家庭權利保護上缺席,政府應承擔失獨家庭救助責任。這既有客觀現實依據,也有法律理論依據。 大量失獨家庭的出現深受國家計劃生育法律和政策影響。目前我國群體性、規模性失獨家庭的出現,客觀上就是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與法律的產物。也就是說,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風險的降低,實際上是由家庭發展風險的提高作為代價的。從經濟學效用角度分析,理想的政策效果應該是“帕累托改革”,即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沒有人利益受到損害。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很多政策往往是“非帕累托改革”,即在政策與法律實施過程中,至少有一個人利益受損,獨生子女意外死亡就是計劃生育政策與法律“非帕累托改革”的結果。表面看來,獨生子女意外死亡只是一起起個案,是一件件孤立的家庭事件,與國家和社會無關,但實際上失獨正是我國“只生一個”的計劃生育政策與法律本身所包含的風險。這種風險不應由失獨家庭獨自承擔,而應該由政府、社會和家庭共同分擔。對無力通過自身能力保障自身權利的失獨家庭,國家應當承擔救助責任。
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理論,為國家承擔失獨家庭救助責任提供了另一注腳。他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提出了“可行能力”的概念,認為可行能力就是實現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他將可行能力概念從個人的特性延伸到了群體的思考。我們在分析失獨家庭問題時,可以嘗試著把每一個失獨家庭視為一個小的群體,而失獨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就成為可行能力集中的一個因素。由于獨生子女的死亡使得失獨家庭這種功能性組合形式選擇的范圍變得狹小,因此失獨家庭也更需要國家與社會的關心與關愛。從可行能力理論的角度分析,失獨家庭的可行能力都受到大小不一的限制,在社會活動中處于某種先天的弱勢地位,由此導致了失獨家庭的貧困以及其它精神心理問題。失獨家庭群體成為當今社會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可行能力被限制。因此要幫助失獨家庭走出困境,可行的辦法之一就是提高失獨家庭的可行能力。從可行能力的視角看待失獨家庭問題,對于從深層次上明確失獨家庭各種困境產生的政策與法律誘因,闡釋國家承擔失獨家庭救助責任,為失獨家庭提供更加現實可行的救助措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權利義務相一致的法律原則。我國在憲法、婚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法律中明確規定了公民的計劃生育義務。中國人自古講求“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如果不是基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與法律的規定,許多獨生子女家庭原本會選擇生育兩個或者更多的子女。為了國家經濟與社會的長遠發展,獨生子女家庭父母舍小家顧大局,只生育了一個孩子,履行了計劃生育的公民義務。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的法律原則,一個人承擔的法律義務和享受的法律權利是相聯系的。失獨父母履行了計劃生育的法律義務,但失去獨生子女后,他們卻面臨著經濟、生活、養老以及精神等多重的困境,處于一種絕對的權利弱勢地位。因此保障失獨家庭受損的權利,是法律應當履行的責任。
目前失獨家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存權。生存權是一項具有多樣內容的復合性人權,它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基本生活保障權、發展權以及人格權等。保障失獨家庭的生存權有兩方面含義:一是要保障人能夠活下去,二是要保障人活得有尊嚴。有一位失獨者這樣描述他們的境況:“從我們失去的這個孩子,她就是幫助我們走完人生過程的那個人。在我們老了的時候,有病的時候,失去民事行為能力的時候,她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法定的監護人。失去了她,我們失去的是法律的保障,我們最大的擔憂就在于此。”這段話說明只有法律才能給予失獨父母一種有尊嚴的生活。因此保障失獨家庭權益離不開國家與法律,這也是權利義務相一致法律原則在失獨家庭領域中的具體體現。
破解失獨家庭困境的基本思路
提高失獨家庭經濟救助補償標準。這種經濟補助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在獨生子女死亡時由國家和政府所給予的一次性特別撫慰金。為了安撫失獨父母的情緒,體現國家對履行了計劃生育義務的失獨家庭的關懷,理應給予失獨家庭特別撫慰金。二是給予失獨父母長期性撫慰補償金。失去唯一的孩子會使失獨父母在未來的養老、醫療等方面面臨困難,因此國家應承擔長期性補償責任。國家對失獨家庭經濟補助的標準應當統一,不應城鄉區別對待。國家也可以設法撥付一定的保障基金或者從社會撫養費中提取專項資金,通過建立失獨家庭關愛基金來幫助困難的失獨家庭。
注重對失獨家庭的精神關懷。國家可在《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法律中設立關于失獨家庭精神關懷的法律條文,要求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機構承擔起對失獨家庭的精神關愛義務,組織相關人員定期看望和慰問失獨人員,豐富社區精神文化生活并邀請失獨人員積極參與。政府應保障穩定的財政支出用于慰問失獨家庭,給予失獨家庭精神慰藉與精神關愛。法律中還應設立部分鼓勵性規定,鼓勵社會團體及志愿者都來關心失獨家庭,參與到慰問失獨家庭、關愛失獨家庭的活動中去。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可設立部門規章或地方性法規,對上述慰問活動提供便利,在審批授權方面設立綠色通道并在資金上給予適當的支持,等等。
(作者為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
【注:本文為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失獨家庭的救助模式比較”(2014F09)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阿瑪蒂亞·森:《正義的理念》,王磊、李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38~239頁。
責編/王坤娜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