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山
文學作品的細節是多種多樣的,或寫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顰一笑;或寫平常生活場景中的一個瞬間、一個片段。精心品味這些細節描寫,往往能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品奪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古代詩詞的細節和小說、戲劇中的細節畢竟是有區別的,它不可能有連續的細節,也不可能有過多的細節。詩詞中的細節常常是孤立、跳躍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豐富的內容。
錢鐘書先生在《談中國詩》(《高中語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總結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用錢先生自己的話說:“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映射著說不出的話……我們的詩人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又說,‘解識無聲弦指妙,有時候,他引誘你到語言文字的窮邊際涯……”這“懷孕的靜默”體現在細節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見,詩詞中的細節應該是最有含義、最耐人尋味、最能引發人們聯想和想象的片刻。
詩詞教學中,教師就要善于抓住這些細節描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講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讀詩詞的主旨,逐步養成精讀的良好習慣。
古詩詞中的精彩細節常常能多層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鮮明性格。
《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焦仲卿向母親申述要挽留劉蘭芝卻遭拒之后,蘭芝決定回娘家。此時,課文是這樣寫的:“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嚴妝”,課后的注釋是:“盛妝,仔細地梳妝打扮。”這是一個十分精彩的細節。教學時,我就追問了這樣一句:“在那個時代,離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別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棄的媳婦劉蘭芝應該是趕緊夾著包裹,低頭跑回娘家才對,可是她為什么偏偏要‘仔細地梳妝打扮起來呢?這么在意離開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恥呢,還是她有意在氣婆婆呢?”問話剛落,爭論之聲四起,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根據前文“十六誦詩書”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貫表現,可以肯定地說,劉蘭芝絕不是一個不知廉恥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棄回娘家絕不會被別人認為是光彩的事情。她對婆婆一直孝順尊重,也不會去做特意氣婆婆這種村婦所為的不孝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們發現,這個細節特別精彩地表現了劉蘭芝性格中極其感人的一面,即剛毅與自尊。嫁得體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為“我”劉蘭芝無才無德才被休的,實在是“君家婦難為”。既然我沒有過錯,那么為什么要狼狽逃竄呢?劉蘭芝要讓婆婆及婆婆的一家,還有左鄰右舍、父老鄉親,都能看到她正如來的時候一樣,從容自信,自尊自愛,不給自己,也不給娘家丟臉。一個梳妝的細節能這樣生動深刻地表現出人物的鮮明性格,作家的寫作功力確實令人嘆服。
詩歌在描寫盛妝的過程中,還展現了一個更精彩的細節。“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陽光初照的房間里,丈夫焦仲卿悲傷地坐在炕的另一邊,一個被休棄即將回娘家的小媳婦劉蘭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脫,脫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身上左比劃右比劃,幾次三番的,這是何等催人淚下的場景!這表面平靜重復的動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內心斗爭!其一,這畢竟是自己的家,曾經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處處都留有許多美好的記憶,現在馬上要離開了,自己是多么舍不得;其二,丈夫是很愛她的,想到就要和他離別了,心緒自然煩亂,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覺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意;其三,自己這樣被打發回去了,家人會是什么樣的態度,自己心里實在是不托底,媽媽也許還行,那個脾氣秉性不太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嗎?其四,憨厚孝順的丈夫,能有辦法爭取到婆婆的同情,進而轉變她對自己的看法嗎?夫妻還有團圓的機會嗎?其五,依據對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聰慧的劉蘭芝心里早已判斷出,此次一別,應該是再難登此門了。雖然新婚不久,蘭芝對丈夫、對這個家的情感卻是深厚的,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現實面前存有種種的幻想,這二者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她無法擺脫,煩惱無比,這一切外化出來,就是“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一個剛強又柔情的小媳婦形象,全在這“事事四五通”里鮮活起來了,仿佛我們就站在她的身旁,看著她收拾完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這正如現代著名作家趙樹理所說的:“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典型的細節描寫,作用勝過一大片籠統的敘述。細節的作用在于給人以真實感,越細致越容易使人覺得像真的,從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詩詞中的細節就是這樣,它常常含有豐富的意蘊,特別耐人尋味,往往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給人以啟迪,引人去探索。
詩詞中精彩的細節,常能更生動地再現出人物的豐富內心世界。
《孔雀東南飛并序》中,還有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細節。當所有生存之門都被堵死之后,這個對愛情忠貞,對長輩孝順,對丈夫留戀,才貌雙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絕路。這時課文是這樣寫的:“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攬裙,就是收攏、拉緊自己的裙子;脫絲履,就是脫掉腳上絲綢做的鞋子。跳河之前,蘭芝為什么要做這些舉動呢?這個細節表現出了她怎樣的心理活動呢?
再婚儀式已經結束,劉蘭芝已經進入洞房,此夜正是新婚之夜,男方又是這樣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可以想見,參加婚禮的親朋有很多還沒走,家丁仆人也不會少,眼見著新娘子這個時候往外跑,一定會有許多人呼喊追趕,身處深府大院之中,本應該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對,這樣緊張慌亂的時候,為什么還要做這些繁瑣的動作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劉蘭芝下定決心,今夜必須死,決不能辜負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與其共死的承諾。
系緊裙子,一則不兜風不絆腳,跑起來快,也不容易被后面的人踩住,二則會擠出身上的空氣,跳到水里的時候,裙子就不會散開而漂浮在水面上,這樣就能減少整個身體在水中的浮力。同樣,脫掉緊系在腳上的絲履,也是為了跑得快,又能減少下身的浮力,這樣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更深,最終最大程度地減少被搶救的機會,這個動機十分確鑿地證明了,劉蘭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絕不能被新婆家的人救起來。死,就死得徹底干凈,死得有尊嚴。
劉蘭芝對死竟然早就有著這樣精細的考慮和準備,其死的決心真的是如鐵一般。恰恰是從這赴死的細節里,一個光輝的形象站起來了:不為富貴引誘,不為權勢脅迫,忠貞于愛情,堅守尊嚴。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個精彩細節:潯陽江頭,晚風習習,一輪明月高掛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別時,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歸客不發”。“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的時候,詩中寫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是兩句耳熟能詳的詩句,教學時,我就緊緊抓住了這一句,引導學生做深度的挖掘,還原琵琶女的現場心理。
通觀全文,我們發現這個細節包含的信息量其實是很大的。其一,“千呼萬喚”,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實在是喜歡琵琶女的彈奏,聽者很堅決,非聽不可。這正反襯出了司馬青衫確實是很長時間沒有耳福傾聽優美的音樂了,此刻正如饑似渴。這也很好地照應了后文的“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兩句詩。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琵琶女的演奏藝術是高超的。其二,這般的千呼萬喚之后方才出來的琵琶女,一下子就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她是個什么樣的人,她有什么難言之隱嗎?是演技不好,只能夠彈奏好剛才的這支曲子呢,還是她顏值太低,怕嚇跑了聽眾呢?這一切都令讀者揣測不已,急于要閱讀下去。其三,人都出來了,本應該大大方方地演奏曲子,為什么還要把臉半遮半掩上呢?這種似隱似現,朦朦朧朧,絕不是為了追求現場表演的特殊藝術效果,而是另有隱情。耳音很強的琵琶女很容易從談吐判斷出白居易一行人的身份。這個昔日“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的大紅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這樣一個小地方遇到了這樣的人,其內心的反應是極其復雜的:他會不會是“五陵年少爭纏頭”中的一位五陵少年;他會不會是“鈿頭銀篦擊節碎”的一位粉絲;他會不會是“血色羅裙翻酒污”的一位發燒友;他會不會是……那時的我是風光無限,而此刻的我人老珠黃,孤獨悲傷,一想到這里,她的心顫抖著,剛剛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馬上被拉了回來,緊緊地遮擋住了自己的半邊臉。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動著的是一個極其不平靜的心。
在還原琵琶女心理狀態的過程中,讀者只有一次次精讀文本,一步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才能越來越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這樣的精彩細節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顆顆寶石,晶瑩剔透,熠熠閃光。可惜的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不善于引導學生去撿拾這些寶石,錯過了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好機會。
精彩的細節還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詩詞的深刻主題。
選在《高中語文4》第二單元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辛棄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看似隨筆而至、平凡普通的兩句詞,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吳鉤,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寶劍,它鋒利無比,削鐵如泥。“把吳鉤看了”這一細節里,顯然有這樣的幾個意思,一是,表明武器已經拿在手里,意味著早已做好戰斗準備,隨時出發,召之即來,來之能戰。二是,選的是吳鉤拿在手里,這鋒利無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敵人于死地。其無比堅定的決心,其戰之必勝的信念都在尖銳的刀刃上閃閃發光。三是,形象地表現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無數次地凝視寶劍,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敵人拼殺的昂揚士氣和飽滿的斗志。
而“欄桿拍遍”,同樣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此處的欄桿是建康賞心亭高處的欄桿,站在這樣的欄桿旁邊,遙望自己的故鄉,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的。此刻美麗的家鄉,正被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蹂躪著,親人們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為兒子,作為一名軍人,他就感到了無比恥辱,肝腸寸斷,痛不欲生。一個備受折磨的熱血軍人,就像瘋了一樣,雙手猛擊這些欄桿,一遍又一遍。義憤填膺,怒發沖冠。但朝廷無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無心北上抗金。萬般無奈,他徒有一腔報國熱血,無處傾灑。那啪啪的拍擊聲,就是心肝撕裂而噴血的聲音。
盡管作者在全詞中,運用了點染、陪襯、借景抒情等一系列的表現手法,來抒發情感突出主題,但是催人淚下,引人深思的還是“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這兩句。僅僅9個字,一位拔劍四顧心愴然的悲情英雄一下子就站在了讀者面前;僅僅兩個小細節,就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了全詞的深刻主題:時光流逝,生命空耗,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古詩詞中描寫的細節,往往是開啟大門的鑰匙,拉開大幕的按鈕。它具有見微知著,言簡義豐,點石成金的神奇表達效果。教學中善于抓住這些細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就能更好地把握住人物或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點,進而揭示作品的主旨。如果能長久堅持這樣做,就一定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并使他們逐步養成品讀作品的優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