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
《英語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確實讓教師和學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英語教學,讓學生真切體味到實踐、合作、探究、體驗帶給他們不一樣的觸動。然而,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課前預學不夠具體,缺少細化、合作探究缺少深度、口語表達缺少自由,人云亦云、學以致用缺少引導性等教學弊端和問題仍然存在,且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影響著他們對英語的整體理解和感知。走出上述誤區,讓學生在親身實踐體驗中感受英語學習的魅力,更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預案詳實,拒絕籠統
預學是英語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起始環節,也是學生自我認知和主動探究的起步。走好第一步對開闊學生認知視野和豐富感知思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創設與此相關的導學案,能使學生在主動靈活運用中自覺發現問題和差異。“讓學生自我查找問題,讓他們積淀足夠的疑問”成了大多數教師的共識,這樣粗放式的預學引導,勢必讓學生“找不著方向”。
設置詳實的預學案,讓學生掌握豐富背景知識的前提下帶著目標任務預學和探知。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六Unit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 Stand-up for your health”閱讀教學前,我通過設置廣場舞、瑜伽、酷跑等運動項目,讓學生就“What is real health?”有更為詳實的了解。通過一些運動項目的輸入,使學生在開闊視野過程中積淀豐富的知識。同時,建議學生圍繞“Reading A”中的題目,主動篩選相關的素材,幫助他們了解更多的內容。通過這樣詳實的預學案來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帶著問題與目標主動探知,讓他們有的放矢地學習。
制訂的預學案應該在凸顯課程知識重點和學生認知難點的基礎上,多給學生自我探索和搜集整理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自學運用機會。設置的預學案應給學生相應的目標指導,讓學生有一定的預學探知的方向,便于他們主動查找問題。引導學生多主動補充相應的預學素材內容,讓他們在主動穿插中完善筆記,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體系。
二、任務驅動,深度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形式,體現了語言交際性和開放化的重要理念特征。多為學生創設相應的任務,讓他們在主動探尋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合作,能改變傳統放牧式的教學格局,讓問題探究更有深度,更能夠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
任務驅動能使課堂教學更有目標,讓學生在積極探究中獲得不一般的感受。如,在模塊四Unit2 Sporting event的“Reading The honorable games”教學中,圍繞“The different value of honorable games”表達主題,建議學生在整體閱讀感知的基礎上,就“What do you read in the article?”從中提出不同觀點和看法,讓他們有一定的整體感知印象。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結合他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可設置“Are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ideal?”和“How do we make us become health?”等問題,讓學生能夠在明確的目標指導下主動合作探究。
融進學生探究過程,指導學生根據各自的理解主動搜集整理,鼓勵他們在各抒己見和大膽爭辯的過程中搜集知識要點,形成完備的語言知識體系。尊重學生的意見,讓他們在主動探究和認知的過程中有表達的空間。搜集學生探究共同點,通過逐層深入推進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究表達機會。
三、情境互動,提升口語
借助情境優化教學,讓課堂走出死板、冷冰冰的境地,這樣的課堂深受學生喜愛。教師站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解,但如果學生不能主動接受和聽講,只能是“昏昏然”。走出上述的困境,不妨為學生創設和諧情境,更利于學生主動表達溝通。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角,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下主動交流,幫助學生拾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信心。如,在模塊三 Unit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 B Lost civilizations”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The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place—Loulan”,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背景下主動提出觀點,更有利于他們在靈活交際中產生正確的語言感知。同時,要求學生圍繞所觀察的畫面,建議他們就“Why do we need more and more place as Loulan?”提出相應的觀點,讓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主動交流。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運用“I know about civilizations”作主題演講,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交流的機會。
借助情境來活化課堂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栩栩如生的環境中找到真實感,更能使課堂教學富有情境趣味,使互動成為一種常態、一種自然、一種習慣。創設的情境應在體現與課程資源相似的前提下,多給學生更多的探究自由,讓學生在不受拘束的表達認知中獲得深刻體驗。多搭建平臺,讓學生自由登臺演講,在不斷調整優化表達思維方法中深化感悟,形成敏銳的語言和正確的表達方式。
四、融入實踐,學以致用
英語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學生能夠學會運用英語做事”,能夠讓學生在主動實踐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更為豐富的感思,靈活運用英語。多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深化課堂教學,更能使教學富有趣味性,讓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感受開放化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
讓課堂走出講學的單一模式,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暢談,更能夠獲得豐富的認知。如,在模塊七Unit 1 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教學引導中,我通過“信息摘抄”方式,引導學生圍繞“The character of TV and audio devices in the future”搜集相應的圖片、語句等,讓他們能夠圍繞閱讀素材表達要點,進行綜合篩選運用,使教學更有趣味。同時,要求學生圍繞“How do we use TV and audio devices correctly?”和“Do you think TV and audio devic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life?”提出各自的意見,并建議他們圍繞表達主題,運用手抄畫報的形式展示其中的知識信息,讓學生有更多靈活運用的機會。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的引導,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理解進行主動交流,讓他們有更多的自我探知的平臺。
借助實踐活動活化教學,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交流中獲得更多感思,能夠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教師在指導運用中,應圍繞教材表達主題,突出內容延伸、方法指導、資源優化等方式,讓學生在主動接受和運用中獲得深刻感知。讓學生走出獨立探學的孤單,多給他們相應的實踐活動引導,使學生在主動嘗試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便于他們靈活自如地運用。
綜前所言,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獲得更多的自由與輕松,讓他們在主動交流中增強認知體驗,更利于學生走出機械的被動應付的學習境地,有更多參與的機會。創設和諧情境,讓學生大膽融入課堂,在彼此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強化感知,更能使教學富有動感,讓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英語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