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國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生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學生提高生活能力。這就提醒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將所授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教師要學會將科學文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鏈接,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更應注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本人具有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學經驗,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以及習題訓練中將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研究與探索,下面簡要介紹幾點經驗,希望對相關人士有所幫助。
一、生活情境,從“根”導入
科學文化知識大都來源于生活,因此也要應用于生活,脫離了實際的生物知識是沒有實在意義的。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生物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現狀相結合。而在課堂導入中,教師就可以根據所授章節內容,選擇合適方式構建一定的生活情境,進而讓學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對生物產生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課堂之初就對生物充滿憧憬。
生物學科的根本就是來源于生活,我們授課的方式也要與生活相結合。我們可以在課前就為下一節課做準備,聯系生活情境,突破教學難點。高中生物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大部分知識都十分復雜且抽象,學生很難輕松地理解并運用生物知識,而且生物課堂大都枯燥乏味,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創建合理的教學情境,準確把握住教學目標,一定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提高學習效率。例如,當我們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這一節內容時,我都會在課堂導入時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食用各種各樣的食物,而當我們在吃杏時,口腔黏膜會有怎樣的反應?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感覺?”等問題,通過這樣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問題引出細胞失水這個教學概念,進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由于所提的問題與我們切身實際相關聯,學生都紛紛展開思考,積極響應,探索問題的答案。有的學生當時可能不知道答案,但是他們會翻開課本尋找突破口。經過查找他們就會輕松地發現其是細胞內外濃度不同而引起的,即細胞外部的濃度高于細胞內部的濃度而導致失水。如果學生仍舊沒有任何收獲,教師就可以適當地進行點撥,可以聯系前一節的內容,將這個問題細化到每一個小的知識點上,將問題細化分散,最后再將答案與學生分享,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去探索。
根據所講授的生物知識,巧妙地與生活相聯系,既能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也會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也活躍了生物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收獲良多。
二、生活實踐,立“根”操作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高中生物課本中也有很多需要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操作的章節,對于這樣的課堂環節教師一定不要松懈,正是由于這些章節的設計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要對生物實驗引起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且盡可能地將實驗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將來對生活起指導作用。
高中生物的實驗有很多,教師可能會受到條件的限制,不能讓學生完成每一項實驗,但是教師一定要珍惜可以實驗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例如,當我們在學習完細胞呼吸等基本原理之后,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我通常會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探究。如“探究水果保鮮的條件”,我們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三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一名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一名學生進行條件控制,一名學生進行實驗記錄,最后由三名學生共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教師課前準備新鮮程度差不多的桔子,向每組分發桔子若干,分別將其放置在室溫、低溫、隔絕空氣、不隔絕空氣、干燥、濕潤的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記錄,根據各小組觀察到的現象,得出桔子的新鮮程度,并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再進行探討商議。教師可以在旁協助,幫助學生解答問題,最后統一得出水果保鮮的適宜條件:低溫、低氧、適宜的溫度。其實,這樣的探究實驗并不需要很多的實驗器材,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知識梯度,如探究保存水稻種子的適宜條件等,這些實驗都是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
實驗所選取的對象一定要與生活實際相關聯,這樣學生才會有進行試驗的動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動手操作中獲得真知,將生物知識融化在生活當中。
三、生活習題,樹“根”意識
作為一名高中生,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要接觸大量的習題,來提升自己對知識的熟練程度,高中生物也是如此。在進行高考之前,我們會遇到很多習題,教師也會以各種緣由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習題資源,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在平時的習題訓練中,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為學生挑選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生物習題,增強學生對生物的認識。
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是我們人生的主旋律,所以我們在習題訓練中也要體現出對生活的重視。與生活實際相關聯的生物習題有很多,都需要教師精挑細選才能夠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例如,當我們學習完《基因工程》部分內容之后,都會有一個單元總結,教師基本都會為學生挑選一些經典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我就曾給學生留下這樣的題目:
2003年我國科學工作者用基因工程迅速研制出“非典”診斷盒。請分析其作用及機理是( )。
A.治療“非典”,利用的是抗原體反應
B.診斷“非典”,利用的是DNA分子雜交技術
C.診斷“非典”,利用的是抗原抗體反應
D.治療“非典”,利用的是DNA分子雜交技術
這道題目與非典相關聯,我相信每一位學生都經歷過非典那個時期,所以對于這樣的習題學生一定會有濃厚的興趣,同時也能夠解開當年學生心中的疑惑。其實這道題目非常簡單,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能夠進行診斷,判斷患者是否患有非典。這樣就能夠排除選項A和選項D。然后再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判斷,利用基因工程中的基因診斷,其原理是采用DNA分子雜交技術,如果出現雜交帶,說明患病。所以正確選項為B。
四、生活作業,扎“根”沃土
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是教師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作業的布置也是講究原則的,教師要根據當節課堂學生具體的表現情況來定奪作業的情況。同時為了使學生對生物學習充滿興趣,作業布置也盡量要與生活相聯系。
對作業內容的設計教師一定要深思熟慮,既要考慮本節課知識的重點所在,也要顧及到每一位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切不可與學生脫節,留的作業太難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不利于學生繼續進行生物學習。其次,作業布置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后,我都會給學生留下課后作業。圍繞著光和色素的問題從“春天樹葉為什么會變成綠色”這個常見的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分析出植物色素的變化情況,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鞏固,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對周圍事物的變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種課后討論式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還能夠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課后作業的設計一定要與生活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作業從書本回到生活,增強作業的實踐性。讓學生領悟到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從而能夠更加深入地投入到課程學習當中去。
總之,教師開創新穎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建立聯系,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學有所用,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生物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目的,使學生在生物學習中掌握生活中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