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華



作為一所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初級中學,多年來,我們受各種因素制約,在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生源等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專業素質不高,教學方法落后,工作缺乏動力,更談不上自主學習與提高。加之生源復雜,多數學生學習基礎較差,迫于中考壓力,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能力培養,加班加點,普遍采用題海戰術。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育教學質量低下。
2010年學校引進了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開展了“生本課堂”教學改革,經過了兩年的實踐研究,課堂發生了變化,學生變得樂學,教師變得樂教了,生本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生本教育是適合我們學校學生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心理特點與生長規律的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但如何能讓生本教育更好地引領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關鍵還是教師素質的提升,這樣我們將學校的校本培訓定位于構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校本培研機制,以師為本,以培研為主,以課堂教學改革為載體,以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進行生本理念下“三位一體”校本培研機制的實踐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構建生本理念下“三位一體”校本培研機制
1. 生本課堂是校本培研的主陣地、主渠道。
在校本培研工作中,我們始終把握生本課堂這一主線,進行理論學習、模仿課堂、課后反思、多層次研討、調整改進,以循環的方式進行,形成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反思促進提高、課題引領教學的校本培研良性循環系統。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是研究基地,教師是研究主體,將原來單項、封閉的教研改為多項、開放式教研模式。重點聽教師推門課、示范課、匯報課、研討課、參評課五種類型的課,采用“備—上—聽—評—研—思—改”一體化循環形式,從備課到修改,再進行學習、實踐、研討、反思和調整……在不斷循環進行的校本培研中,不同層次的教師都有展示的機會,每個教師既是實踐者,又是評價者、研究者。這樣,教師的學習能力、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總結提升了“三環節二提升”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現已在市區內推廣。
2. 構建校本培研的長效機制。
為了教師的專業素質在校本培研中快速提升,我們嘗試采用六種校本教研方式:①個人反思自研;②學科組集體教研(將原來理化生等大組按各自學科分成獨立的學科組);③年級大小教研(“大教研”是指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教研;“小教研”是指同年級同學科的教研);④校級科組教研(一般分文科組、理科組);⑤專家點評指導教研。⑥集中主題教研。針對小組建設、前置作業設計、語文有效閱讀等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全體教師進行集體教研。通過個人研、分組研、集中研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在學習、座談、研討、個別談話、論壇、答疑中理念不斷升華,方法不斷改進,思維的碰撞激發了無限潛能,使校本培研更具有實效。
3. 建立與生本課堂教學改革相適應的校本培研管理制度。
為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改革,制訂了與生本教育相適應的校本培研策略方案和校本培研的評價制度,科學規范管理,保障校本培研的實效。學校成立了教科研室,由專兼職教師管理校本培研工作,嘗試采用由校長直接負責、各部門協同管理、覆蓋全體教師的培研管理網絡。
全體教師進行的培研由教導處通過年級長組織管理年級任課教師進行;有關學科教學方面的培研則由教科研室通過學科負責人組織管理學科任課教師進行;有關科研課題研究方面的培研由教科研室通過課題組管理課題實驗教師進行。這樣一來,校本培研的組織和管理形成了網絡,相互促進又相對獨立,形成了有總有分、覆蓋全體任課教師的管理網絡。
培訓過程中,一般是先進行理論知識基礎培訓,然后是對照錄像課或模仿他人進行實踐,這樣的教師成為生本合格教師;積累一定的經驗后再進行提高培訓,教師能夠進行自主實踐,就可成為生本骨干教師;再對這些教師進行骨干提升培訓,教師就能夠自主創新實踐,成為生本名優教師。通過這樣的分層梯度培訓,轉變教師的思想理念,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引導教師教師走上專業發展道路。
二、生本理念下“三位一體”校本培研機制促教師專業成長
“三位一體”校本培研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校本培訓、教學實踐、校本教研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中心,以學校為研究基地,由學校教師進行研究,統籌安排,整體推進,形成了一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有效機制。
1.“三位一體”校本培研是農村學校培養教師走專業發展道路的有效機制。
“三位一體”校本培研給教師搭建了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研究、成長的平臺,教師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提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在研究反思中不斷成長。學校教師82人,近五年參加國家、省、市、區各級賽課、展示課、觀摩課、研討課、送課等近50余次,其中有三位老師去吉林省延吉中學送生本課,還有三位老師分別獲全國生本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和一等獎,一位老師于2015年榮獲黑河市知名教師的光榮稱號。“十二五”期間申請立項省市區科研課題達51項,參加研究教師90余人次,撰寫論文、案例91篇,在雜志上發表文章二十余篇,學校整理教師反思隨筆集28冊。學校形成了一支業務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教師團隊。
2. “三位一體”教師校本培研機制的落實,促進了“三環節二提升”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成,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經過五年多的校本培研實踐,我們總結出了學校的“三環節二提升”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活動悟新知、互動達生成、測評強鞏固和點撥引提升、評價促提升,采取“先會后學,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從源頭把核心性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釋疑、自主建構,進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樂學、會學、好學。近幾年學校中考成績連年攀升,2015年中考重點中學錄取率全市最高,直升率由2010年的第9名上升到第3名。“三位一體”校本培研使生本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成功,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3. “三位一體”教師校本培研機制將校本培訓、教學實踐與校本教研有效整合,解決了學校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增強了校本培研的實效。
“三位一體”校本培研使教師真正認識到學習的發生處在學生,老師要充分依靠、點燃、激勵和發動學生,由“教”轉化為“學”,實現“纖夫”到“牧者”的角色轉變,達到不見自我的生本最高境界。
五年的生本課堂教學改革,教師本著生本教育理念為學生好學而設計教育,本著“簡單、根本、開放”,“小立課程,大做功夫”的原則設計教學,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問題。語文關注“閱讀、思考、表達”,教學由傳統的語文分析轉向語文實踐,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高巍宏老師的生本課輕松高效,每一堂課學生都不愿下課,總有表達不盡的感悟與情思。她常說:“再讓我回到傳統課我是回不去了。”2015年她的中考語文成績三率均排在全市前列。數學抓根本,關注學生核心性學習,抓住知識生長處,思維發生處,方法、能力形成處,情感涵育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姚景霞老師是數學學科組長,始終如一地堅持做生本,引領本組教師積極參加培研, 2014年中考她的一名學生得了滿分,創下我校歷史記錄。外語課關注活動形成,從語法分析、知識點的教學轉向語言實踐活動,給學生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自主的、有生命意義的活動空間。洪梅老師的俄語成績自課改后成績顯著,兩屆畢業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12屆8人滿分,2015屆全市5人最高分我校占3人。
學科教學思想的轉變,方法的更新,徹底顛覆了傳統課堂,學生學習積極、主動、高能、高效,課堂上表現出自信大方,思維活躍,大膽質疑,合作共進,實現了生本教育的“素質好,何愁考”的思想,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生本課堂理念下“三位一體”教師校本培研機制,促進了教師專業素質的全面提高,使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引起了市區教育局和其他學校的關注。5年來,我校先后接待市區內10余所學校幾百名教師來我校學習觀摩,帶動愛輝區內數所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真正落實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使一所農村薄弱學校一躍成為愛輝區教學改革的先鋒,成為市課改標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