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臨海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317000)王志堅 李劍勇
關于新常態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浙江省臨海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317000)王志堅李劍勇

近年來,浙江省臨海市以“古城臨海、美麗鄉村”為主題,編制了2012—2016年臨海市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打造富有臨海特色的美麗鄉村,取得了良好成效。2012年以來,全市共啟動43個村進行美麗鄉村創建,建設完成了162個項目,總投資達2.59億元,共打造了臺州市級先進鎮6個,精品村14個、特色景觀帶6條,榮獲了全省美麗鄉村創建先進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市)、中國美麗鄉村典范市等榮譽稱號。
(1)抓統籌、聚合力,夯實“建”字基礎
一是打造精品,突出特色。以精品村、特色村為節點、景觀帶為軸線,結合村莊地域區劃、產業分布和個性特色,打造富有臨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成了“紅色巖坑”“康居南溪”“孝道東溪單”,以及下漲、上江、大田劉、上游、嶺溪、東山、牛頭山等一批精品村和特色村,形成“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觀”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二是夯實基礎,加快建設。結合村莊整治工作,落實村道硬化、村廁改造、村屋修繕等措施,近兩年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2.7億元,硬化村內主干道路489公里,提升村級基礎設施水平。
(2)抓整治、促長效,把握“護”字精髓
一方面是深入開展“清潔家園、和諧鄉村”活動,全面建立“三有”(有人干事、有錢保潔、有章理事)工作機制和村級“五個一”(一個財政預算作保障的投入機制、一支運行穩定的保潔員隊伍、一套有效的保潔管護制度、一支有力的監督隊伍、一套基本的環衛設施)工作措施,每年安排農村保潔經費3 000萬元,落實農村保潔人員2 759人,健全長效保潔機制,不斷優化村居環境。另一方面是強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門成立了市、鎮兩級項目建設指揮部,全力全速推進項目建設,全面完成了兩年省定433個村的治理任務,新增受益農戶102 934戶,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已達75%,被評為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勝市。
(3)抓內涵、挖潛力,做足“韻”字文章
一方面是加快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按照“保護優先、適度利用、因村制宜、彰顯特色”的要求,開展個性化保護與修繕。目前,全市在省歷史文化村落數據庫名單中共有37個村,嶺根村、孔丘村、年坑村、龍泉村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嶺根村成為全省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另一方面是發掘傳承傳統文化。臨海市啟動了《美麗臨海·千村故事》編撰工作,對本市保有的37個歷史文化村落,全面收集編撰歷史典故、堪輿布局、鄉土文化和民間技藝,共收錄文字影像資料90余篇,其中有25篇入編省千村故事叢書。
(4)抓產業、增活力,謀劃“轉”字新篇
一是加快農業產業轉型發展。全市已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02個區塊共9.95萬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現代農業園區18個,已培育臺州市級農業特色產業“三化”示范鎮2個、示范村31個。農業四張金名片(主導產業)柑橘、楊梅、茶葉、西蘭花種植面積分別達20萬畝、13萬畝、5萬畝、10萬畝。二是加快民宿經濟發展。組建成立了“美麗臨海·鄉村旅游聯盟”,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項目推動等方式,大力發展“民宿經濟”和生態體驗游,整合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幫助村里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村口景觀、停車場、房屋外立面、進村道路、亮化綠化等基礎設施,對民宿產業公共配套設施進行全方位提升,策劃推出7條市域精品旅游線路。
(1)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雖然有一部分村莊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已經告別了千篇一律的樣式,但全市大部分村的農村建設水平仍急需提高,村內景觀、道路規劃隨意,村內公共服務設施和村民建筑缺乏美感,存在較大雷同;或者是部分城郊村簡單地把城市化作為美麗鄉村建設標準。
(2)串點連線成片有待提升主要是缺乏總體效應,雖然全市提出了串點連線成片的理念,但各鎮之間、各精品線路之間、各精品村特色村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各自為政,不能把各自優勢很好串聯,很難組合成產業鏈和觀光鏈;各美麗鄉村創建村也沒有很好地帶動周邊村莊共同建設發展。
(3)長效機制有待健全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建設的民生工程,少數地方只是把建設作為階段性工作,重整治建設、輕管理維護,重突擊上馬項目、輕可持續發展,重眼前經濟利益、輕社會生態效益等。
(1)堅持以“樂居”為要求,全力優化農村人居環境一是縱深推進農村環境整治。首先要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加快治理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堅持數量并舉、全程監管,切實打造優質的民生工程。其次要促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減量增效,實施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探索建立“分類收集、源頭減量、資源利用”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切實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處水平。二是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要按照“求新、求變、求特色”的要求,在村莊規劃、功能布局、村民建筑上作文章,圍繞一個村莊內在的核心元素和特色亮點,開展規劃設計和組織建設,打破千篇一律的舊有建設模式。
(2)堅持以“樂業”為目標,積極培育農村多元業態一是全面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切實加強農業產業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精品現代農業,構建和諧宜居農村,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重點建設一批有示范帶動效應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生態綠色循環農業項目和美麗鄉村項目等。二是精心打造農業產業特色小鎮。統籌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推進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循環農業、電商農業、都市農業、立體農業、觀光農業等新型載體,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全產業鏈和現代農業物流體系,重點培育農牧結合、種養結合、觀賞結合,實現區域自我消納小循環、市域異地消納大循環的農業產業特色小鎮。
(3)堅持以“樂游”為主題,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一是開展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要把村莊作為景點來打造,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打造一批村莊風貌優美、產業特色鮮明、民風淳樸正氣的旅游村,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示范。二是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按照“吃住農家樂、游玩大景區”模式,依托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實施“農家樂倍增、百村民宿發展計劃”,推進農家樂布局從零星分散向精品村鎮、精品線路和精品示范區轉變。三是推進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在條件成熟的歷史文化村落開發旅游,配套旅游接待設施,適度發展鄉村旅游,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參與,形成可持續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
(4)堅持以“樂活”為宗旨,全面改變農民生活方式一是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在全面農村產權“確權”的基礎上,重點強化“賦權”和“活權”,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和配套體系,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制度,切實推動農村資產資本化,實現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改革目標。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遷移政策,逐步剝離依附在戶口性質上的城鄉差別公共政策,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二是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以農民社保、醫療衛生、基礎教育、文化生活等社會事業為重點,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本文第一作者系浙江省臨海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
(本欄編輯:張竹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