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農村工作辦公室(315100)張忠漢
鄞州村莊分類改建的實踐與思考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農村工作辦公室(315100)張忠漢

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更不是村莊一樣化。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在推進全域城鎮化過程中,如何因村制宜實施村莊改造建設,達到“城鎮高度集聚、農村多樣保留”,是當前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建設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是從村莊區域面積來看,鄞州區500公頃以上的行政村有47個,300~500公頃的71個,100~300公頃的198個,100公頃以下的66個。二是從在冊戶籍人口來看,全區3 000人以上的村有9個,2 000~3 000人的78個,1 000~2 000人的村212個,小于1 000人的83個。三是從村集體收入來看,全區1 000萬元以上的村有28個,500~1 000萬元的63個,100~500萬元之間的村有254個,50~100萬元的村32個,50萬元以下的5個。綜上,每個村莊發展情況和現狀各不相同,不同的村莊有不同的資源條件和區位條件、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沿革、不同的發展機遇和群眾意愿,因此實施村莊分類對更好更快推進全區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建設和全域城鎮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全村拆建式按照城市社區標準,通過整體拆遷、集中建設、統一安置的辦法,建設一批都市型村莊。在已啟動的90個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建設村(地塊)中,有54個村(地塊)屬于全村拆建式,涉及自然村252個。如龍觀鄉山下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經濟欠發達村,近幾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每年只有幾萬元,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不到2萬元,但不到3年時間,村黨支部帶領廣大村民群眾拆除了全村3.1萬平方米舊房,在原址建起了366套7.1萬平方米的嶄新農房。
(2)整體改建式根據群眾意愿、規劃要求,通過危舊房改建和違房拆除、污水管網建設、道路拓寬、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等,建成一批村容整潔、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田園靚村、生態美村、文化名村。在90個建設村中,有33個村屬于整體改建式,涉及自然村110個。如章水鎮李家坑村,是一個典型的歷史文化村,在村莊改建中,突出自然風貌、山水風光保護,挖掘好、傳承好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走上了一條以休閑養生旅游、民宿民居為主線的持續發展之路,村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大為改觀,村集體可支配收入也從原來的每年28萬元增加到80萬元。
(3)異地新建式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單位,跨行政區域向中心村或城鎮遷址移民,達到“內聚外遷”。在90個建設村中,有3個屬于異地新建式,涉及自然村10個。如章水鎮箭峰村,是一個地處高山的經濟欠發達村,2013年以來村干部會同村民群眾研究制定了一份“拆購分離、一戶一宅”的生態移民政策,將全村居住在山上的農戶搬遷到章水鎮區,近期120套1.4萬平方米新村住宅即將竣工。
(4)安居保障式把舊村改造新村建設與解決農村大齡青年、住房困難戶住房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鎮村聯動、村村聯動、村戶聯動,以鎮鄉為單位,集中選址,整體布局,統一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全的農村保障房小區,跨區域安置大齡青年、住房困難戶和部分拆遷戶。全區共規劃建設鎮級大齡青年集中安置小區18個,其中已竣工11個。如咸祥鎮竹山三期農民集中安置小區,規劃占地面積36畝(1畝= 667平主米,下同),總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510套,預計到2016年底竣工。
(1)突出規劃引領,深化優化村莊規劃一是村莊規劃不能貪大求全,要按需編制,部分可以留待農民自己完善;并堅守生態發展理念,杜絕占用耕地,避免出現環境污染情況。二是村莊規劃要積極引導。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要求,征求農民對村莊規劃尤其是房型、墻面顏色、衛生間配置、農機具停放等方面的意見。三是村莊規劃要科學合理。要根據各村的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地域特色、產業特點,堅持“一村一規劃”的原則,按照“一村一策”的模式,達到山村有山村的特色、平原有平原的魅力、水鄉有水鄉的風格,避免雷同。
(2)突出“五村”聯建,全面打造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升級版一是建設都市新村。對于群眾有意愿的近郊村、園中村、重點工程涉及村和鎮中村,按照建設農村新社區的要求,通過全村拆建的模式,改善人居條件,提高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配套,推行城鎮社區化管理,待條件成熟時同步推進撤村建居,變傳統村落為城市型社區,變農民為居民,建成一批都市新村。二是培育中心村。對人口規模較大、區位優勢較好、經濟支撐較強、設施配套較全的村莊,尤其是規劃確定的新市鎮,重點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村莊延伸、公共服務向村莊覆蓋、現代文明向村莊輻射,打造一批具有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的中心村。三是整治保留村。對村莊布點規劃中確定的大多數保留村,結合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和人居環境改善,適度推進住房梳理改造,建成一片特色明顯、環境優美、服務配套、管理規范的田園靚村。四是遷移邊遠村。對規模較小、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山區、半山區村和地理位置偏僻的平原村,通過異地新建的模式,有計劃、分層次、成規模,向集鎮、新市鎮、中心村實施遷村并點移民,同步解決好移民戶就業、生活、子女就學等配套服務,同時加強原址地的舊房拆除和土地整理,加快建成一批人口和產業集聚的移民新村。五是提升特色村。對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彰顯、生態環境優美、產業優勢突出的村莊,注意人脈和文脈的延續和保護,重視對整體風貌的保護和管理,引導走特色發展、差異發展之路,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風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名村、生態美村。
(3)突出機制創新,努力破解要素制約一是在土地要素方面。堅持建新與拆舊相結合,大力推行先拆后建、邊拆邊建的整體改建模式,并注重村莊內部挖掘,加大對舊房、危房、違房的拆遷力度,整合空閑地、老宅基地、廢舊場所,構建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和置換機制,以存量土地結構調整開辟建設空間。二是在資金要素方面。加大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住房等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力度,創新農村經濟合作社股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涂養殖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住房“五權一房”抵(質)押貸款,實施舊房拆遷協議、農房按揭貸款和農房抵押貸款,滿足村莊改造建設的資金需求。三是在項目申報審批方面。落實宅基地審批新規,按照農民建房本質,以聯戶自建方式推進村莊改造建設。在強化安全管理、保證工程質量、規范資金運作的前提下,深化村莊改造建設項目申報審批制度改革,努力做到最短時間報批、最快速度實施、最低費用收取。
(4)突出標本兼治,著力夯實基層基礎一是要強化村級班子建設。始終把村級黨組織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對村干部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隊伍,要創新從長培育、從優選配、從嚴管理、從實關愛的舉措,選用一批講政治、敢擔當、有作為、有口碑的村干部,持續配強配優村黨組織書記隊伍;狠抓基層權力“規范化”建設,落實基層小微權力清單,強化村級工作的規范運行和嚴格監督。二是要強化民本理念。牢牢把握“尊重民意、維護民利、依靠民資、強化民管”的“四民”原則,在政策制定、舊房拆遷、工程建設、房源分配等環節強化村民的參與、監督與評判。樹立“聯拆聯建、共享共富”的理念,把廣大農民群眾結成利益共同體,逐步形成農民房屋自我拆、自我改、自我建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