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躍宏,中學高級教師,郴州市蘇仙中學校長。
學校教育中的“劣幣驅良幣”
付躍宏,中學高級教師,郴州市蘇仙中學校長。


經濟學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鑄幣時代,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后,人們就傾向于將那些成色好、重量足的鑄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后,市場上流通的只剩下劣幣,良幣被驅逐出流通領域。這個現象稱之為“劣幣驅良幣”。
“劣幣驅良幣”是市場管理者不想看到的現象。市場管理者的初衷是,良幣大行四方,劣幣退出市場。但是,現實卻沒給初衷一點面子。所幸,市場管理者也有破局之舉:一是對劣幣使用實施嚴厲的管理,二是回收劣幣重鑄新幣投放市場。
仔細想想,“劣幣驅良幣”并非經濟領域所獨有,學校教育同樣存在著類似現象。
學生群體有如此現象。曾有一位老班主任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其班上有一學生團伙,由一些厭學的學生、成績差的后進生及一些屢犯校規校紀的調皮學生組成,約有十人。凡主動或被動加入團伙的學生,都得做一件違反校規校紀的事,以示忠誠。入伙后不得隨意退出,否則必受懲罰。團伙成員互幫互助,擺平一些糾紛事件,很有一些黑社會性質。該團伙在班級中影響力也非同小可。他們對認真讀書的學生欺負打壓,孤立打擊配合班主任工作的學生。結果,一時間班級正氣不暢,邪氣橫行。老班主任發現不對,仔細調查,得知真相后果斷出手,開除一兩個核心成員,批評教育一批,瓦解了該團伙,讓班級秩序恢復正常。老班主任所講,做老師的都可能遇到,如果不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任其發展,再收拾就難了。
教師群體有如此現象。教師隊伍管理實踐中,有一句名言,叫做“抓兩頭,帶中間”。“兩頭”是指老師群體中的兩極,一極是特別突出的優秀老師,另一極是不求上進混日子的帶刺老師,他們在教師群體中各約占百分之十。“中間”就是指介于優秀與帶刺之間的一般教師群體。這個群體較大,約百分之八十。我們通過“激勵優秀與懲罰帶刺”,來帶動“中間”走向優秀。這是教師群體管理的慣常做法。曾有一位校長跟我大倒苦水。他說,帶刺的百分之十成了學校的非正式組織,相當難管。他們不上進卻對優秀的老師冷嘲熱諷,說什么:“這么認真干啥呢,校長又看不見,想年終評優評先啊!”他們懶卻對努力工作的教師屢潑冷水,說什么:“這么拼干啥,當心累死!”學校安排工作,他們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說什么:“我干不了,你還是安排某某老師,他優秀。”凡涉及各類考評投票打分之時,這類人的價值取向會出奇的一致。優秀的不一定得高分,一般的卻得高分。這類人的行為,極大影響著“中間”群體。不少教師跟著學樣。長此以往,學校的教風與校風便會被破壞,學校的管理生態將遭侵蝕。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某一天,你忽然發現,這類人中有人高升了,成了領導,吃得開,混得好。那真是樹九十九個優秀典型也抵不過一起類似事件的殺傷力啊!我想,執著于堅守,執著于理想,執著于聆聽真理的呼喚,這才是教育人的懸壺情懷。
校長隊伍也有如此現象。我參加北師大校長班培訓學習時遇到一位校長,他說,校長的主要任務就是協調外部關系。不少參加培訓的校長也認同這種說法。推不了的吃吃喝喝、不得不做的迎來送往、免不了的跑東跑西,成了校長的主要工作。他還說,協調外部關系強的人更容易得到提拔。該校長言詞鑿鑿,我無語以對。著名教育人鄭杰曾說:“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好校長常常為世俗的險惡所湮滅,而那些整天吃喝玩樂、不鉆業務的官僚校長卻常常春風得意,學校在權力的籠罩和保護之下也能呼風喚雨,辦得紅紅火火。”這話也許有些偏頗,但其現象的確存在,這絕非教育之福。學校有別于官場,學術不同于權術,象牙塔自有象牙塔的風骨。不改變這種做法,我們離教育家辦學的目標只遠不近;不改變這種做法,出現2014年遼寧省畜牧水產局長換任教育局長的質疑聲只多不少。
教育興,在師;教育衰,也在師。面對學校教育的“劣幣驅良幣”,我們該怎么辦?這值得所有教育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