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套路化的影片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觀眾日新月異的審美趣味。
隨著2016年暑期檔并不華麗的落幕,中國電影市場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淘洗。
根據藝恩電影智庫的數據,截至9月20日,在2016年內地上映的新片中,票房破10億元的電影共有8部,按票房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美人魚》《瘋狂動物城》《魔獸》《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云3》《盜墓筆記》及《功夫熊貓3》。除《功夫熊貓3》被定為中美合拍片外,在“10億俱樂部”的席位上,好萊塢電影雖然排名靠前,但在票房數據上已是略遜一籌。
而在續集電影方面,情況就更不理想了。
2016年在中國上映的好萊塢續集電影,目前票房成績超過10億元的只有《美國隊長3:內戰》。刷新北美票房紀錄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以下簡稱“《星戰7》”)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票房止步8億元;《愛麗絲夢游仙境2:鏡中奇遇記》口碑撲街,最終內地票房成績僅為3.8億元;打懷舊牌的《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繼續在“毀童年”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就連排名第一的《美國隊長3:內戰》,最終票房成績也依然沒有達到現象級水準。
好萊塢續集電影,到底怎么了?
不是每一部電影都適合拍續集
2016年暑期檔,好萊塢動畫電影《愛寵大機密》憑借蠢萌多變的動物形象和別出心裁的故事設計,席卷全球4億美元票房,這樣的佳績使得電影制片方在影片還未下檔時便公布了續集電影的籌拍計劃。
把票房成績作為是否拍攝續集的唯一標準,這樣的影片并不在少數。
好萊塢大片通常具有教科書一般的拍攝手法,視覺效果震撼,故事沖突感強烈,十分適合影院的娛樂性觀影。然而,中國電影市場已在悄然變化。“這些續集片類型相對單一,以大卡司、大制作的爆米花電影為主,故事同質化。一開始還很喜歡,時間久了就覺得都一樣,沒必要每部都看。”編劇扈晶波對《瞭望東方周刊》表達了這樣的感受。
事實上,第一部作品的成功表現的確能夠為續集作品帶來一些先天優勢,如口碑、粉絲數量及話題度等。但高關注度也被認為是一柄雙刃劍——一旦續作質量不及前作,那么前作堆積起來的好評度也會隨著口碑撲街而迅速流失。

《美國隊長3:內戰》劇照
扈晶波說,“續集電影本身創作難度很大,除非是像《指環王》三部曲那樣,先有原著小說做改編基礎,那創作起來還得心應手一些。”
“如果在寫第一部電影的時候沒有考慮做續集,只是看觀眾反響特別好才做第二部,那就很難成功,想做出新意來很難。”他說。
另外,續集與原作之間的時間跨度也可能成為一種阻礙。以《獨立日:卷土重來》為例,這部電影作為1996年科幻災難大片《獨立日》的續集,與原作在上映時間上相距20年,不僅主創陣容經歷了大換血,就連第一部作品中對于科幻末世的新穎設定,也在日新月異的科幻電影發展中成為“老梗”。
正因如此,該續作縱使有中國明星楊穎(Angelababy)的加盟,以及蒙牛的品牌加持,也未能實現票房與口碑的“卷土重來”。
超級英雄的窠臼
2016年在中國上映的好萊塢系列電影中,以漫威、DC兩家公司旗下的超級英雄為主要角色的系列電影占據了不小的比例。從票房情況看,除了《美國隊長3:內戰》在中國突破了10億元票房,其他幾部影片的市場表現都不溫不火。
對于這樣的情況,金逸珠江院線總經理助理謝世明并沒有太多驚訝。謝世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超級英雄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已經逐漸從高峰進入平穩期,“《美國隊長3》中,英雄扎堆出場,像蜘蛛俠、鋼鐵俠、蟻人等英雄都出現了,所以票房成績還可以,超過了10億元。但目前單一英雄電影的票房預期一般在5億~10億元之間。”
在謝世明看來,超級英雄大片的特點是“單人英雄不及人海戰術”。事實上,這也是漫威、DC公司近年來開發“電影宇宙”的戰略布局所形成的結果。
“電影宇宙”是指這樣的系列電影:具備獨特的世界觀、無限延伸的故事體系、龐雜的人物關系。僅有幾部續集電影并不代表可以形成“宇宙”。
自2008年《鋼鐵俠》開始,為了搭建“復仇者聯盟”的龐大世界觀和人物群像,漫威相繼推出鋼鐵俠、綠巨人、雷神、美國隊長等多個漫畫人物的個人電影。在這些影片中,超級英雄互相作為對方的客串角色登場,在故事情節上也多有應和之處,新人物不時被熟面孔引薦進來,并最終聚攏在越發龐大的聯盟之中。
而DC公司擴展宇宙的速度雖然比不上漫威,但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綠燈俠等人物也已陸續登場,正在為2017年上映的“正義聯盟”宣傳蓄勢。
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將來,還會有一大撥身世各異卻又“殊途同歸”的超級英雄集結在兩大聯盟周圍,為“拯救世界”而四處奔走。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系列聯盟電影”的優勢與劣勢同樣明顯。一方面,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觀眾”,同時滿足明星粉、漫畫粉、CP粉、特效粉的觀影需求;另一方面,過于扁平的人物形象、邏輯欠費的情節演進,以及毫無懸念的大團圓結局,都令超級英雄大片逐漸落入故事同質化的窠臼,以至于要采取人海圍攻的英雄合力來吸引觀眾走入影院。
然而,套路化的影片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觀眾日新月異的審美趣味。
謝世明向本刊記者表示,超級英雄大片能否度過平穩期,要看是否能在人物塑造上有新的突破:“這些影片最開始旨在刻畫嚴肅正義的英雄,近幾年開始轉向鋼鐵俠、蟻人、新版蜘蛛俠等帶有趣味性的角色。未來要想迎合‘90后‘00后的審美趣味變化,就要繼續推出新的有特色的英雄形象。”
情懷變現遭遇水土不服
2016年上映的眾多續集引進片中,《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被認為是較為獨特的一部。這部在北美一舉打破《阿凡達》票房紀錄的現象級電影,在中國的表現卻是高開低走、后繼乏力。
美國觀眾具有強烈的“星戰”情懷。自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戰》在美國上映,40年時間里,6部系列電影不僅催生了數量巨大的衍生產品,更培育了數以億計的狂熱粉絲。
受約瑟夫·坎貝爾神話學著作《千面英雄》影響,喬治·盧卡斯從創作第一部“星戰”電影起,就有意識地以神話英雄的方式書寫著天行者的家族傳奇。因此,“星戰”系列不僅被認為是美國當代流行文化的翹楚,更是具備國家認同感的美國民族史詩。

《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劇照
近年來,在不少美劇中都能見到“星戰”系列對美國民眾日常生活乃至人生觀的影響。在《老爸老媽浪漫史》中,男主角Ted就把是否熱愛“星戰”系列作為尋找人生伴侶時最重要的標準。這種情感投射顯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達到的。
但是,“星戰”系列在中國就沒有這樣的特殊待遇了。
影評人楊時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方面,中國本身不乏代表民族精神的神話史詩,觀眾并不需要從大洋彼岸的系列電影中尋找精神認同;另一方面,“星戰”系列的6部作品由于時間跨越較大,只有前傳三部曲被引進到中國市場,且最新一部《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上映也已是11年前的事了——新一代觀眾并未培養起對“星戰”系列的觀影習慣,而老一代觀眾對這一系列的態度也更多停留于“又一部引進大片”的印象。
如此一來,《星戰7》在中國上映時,曾席卷全美的“情懷梗”就不那么吃得開了。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那些經典人物形象和道具或許都不及擅于賣萌的新形象——球形機器人BB-8——深入人心。
而情感共鳴的匱乏,也直接影響到了電影的營銷宣傳。
對《瞭望東方周刊》談及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營銷方式時,朔果傳媒營銷總經理蘇北淇用“巧婦必須為無米之炊”來形容其中的難處——引進片最大的優勢是故事品牌,最大的劣勢是沒有貼合中國當下的話題。
為了制造創新點來吸引觀眾,蘇北淇要尋找影片與中國本土話題的契合點,為此曾安排好萊塢明星來華逛胡同、游故宮、吃烤鴨,借“接地氣”的行為來提高影片的話題傳播度。
然而,即使通過營銷吸引了一部分眼球,進口大片仍然不是中國觀眾的唯一選擇,尤其在廣大的三四線城市,“觀眾更偏好國產片,對國產明星更熟悉,國產喜劇片、驚悚片、粉絲片等類型更接地氣。”謝世明說。
“星戰前傳三部曲”在中國上映之時,三四線城市的影院普及程度遠低于現在,觀眾對這一電影系列的熟悉程度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作為觀影主力的一二線城市觀眾并未被《星戰7》的情懷打動,反而指出影片存在劇情老舊、角色單薄、顏值下降等槽點。這些因素都影響了這部電影在中國的持續發力。
內容創新才是王道
好萊塢對中國觀眾的判斷似乎還停留在三五年前。“覺得什么片子只要做成3D版就會有市場,殊不知中國觀眾的專業程度正在迅速提升。內容不討巧,就是做成5D也不會有市場。”橫店影城王府井店總經理陸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人們發現,2016年在國內上映的好萊塢續集電影,無論是漫畫英雄電影千人一面的故事套路、“愛麗絲”三觀不正的噩夢續集,還是《星戰7》老梗重提的翻拍嫌疑,都暴露出了內容空洞、新意欠奉的短板。
而諸如《瘋狂動物城》這樣的故事精彩、有深刻隱喻的引進片仍然表現出色,口碑票房雙佳。
陸海認為,這種現象說明“經過這兩年的市場淘洗,中國觀眾對影片的興趣點不像以前那樣停留在特效和場面上,更多的是更看重內容,想看那些對人性探討有追求的電影”。
觀眾審美品味的提高,還體現為審美趣味的多元化趨向。近兩年來,在好萊塢引進大片基本盤不動的前提下,《他是龍》《我的個神啊》等其他國家的批片也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以《我的個神啊》為例,這部印度電影別出心裁地選取外星人PK的單純視角來看待印度復雜的宗教問題,在喜劇外衣下承載著創作者悲天憫人、針砭時弊的勇氣,而影片在表現手法上也是峰回路轉、大膽出新,與好萊塢電影相比,另有一番蕩氣回腸。
在市場表現上,《我的個神啊》雖不及好萊塢電影動輒數億的豪邁,但也成為同檔期的票房黑馬。
不得不提的是,好萊塢續集片的疲態并不意味著國產電影的機會,國產電影要挑戰好萊塢的商業蛋糕,仍要憑質量說話。“巴西隊不踢球了,球迷也不一定要看中國足球。”楊時旸打了個比方。
在一定時期內,大片引進的勢頭仍將不減。“許多好萊塢大片的片頭,如今都有中國電影公司的名字,萬達、光線等大公司都和國外公司有合作關系。”扈晶波說。
也有一些業界人士認為,引進片未來將往多元化方向發展。《肖申克的救贖》這類人文電影鮮少引進,但不代表觀眾沒有需求。畢竟,影片的品質和新意,才是真正永不糊掉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