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美
摘要:人生或光輝或黑暗,都少了不了對知識的渴望。在動蕩不安的戰亂年代人更需要心靈的慰藉,那么書就不可或缺。《偷書賊》自同名原著改編,講述了二戰時年輕的一代對知識的渴望,對戰爭的思考。影片以死神為暗線,以書來帶動情節的發展。影片沒有血淋林的殺戮場面,只有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故事人物之間的愛情、親情、友情在戰爭面前顯得偉大無比,愛在不經意間讓人為之感動。
關鍵詞:二戰;人性;知識;愛
《偷書賊》電影源自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條名為天堂街的小街里普通人民在戰爭中的生活。影片故事按照時間順序發展,情節雖平鋪直敘、波瀾不驚,卻感人至深。談及戰爭,總少不了生離死別,然而影片中沒有血淋林的殺戮場面,從頭至尾呈現出都是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更多表達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感動,而這,在戰爭的年代里顯得更彌足可貴。
《偷書賊》顧名思義,書也是電影中重要的線索。它是溫暖、和平、力量的象征。書,意味著知識,知識象征著尊嚴,尊嚴代表著人性,人性反抗納粹的殘暴統治。
初到新家的小女孩莉賽爾懵懂無知、目不識字,但依然阻擋不住她對知識的渴望,那似乎是一個神奇的未知所在。懷里揣著埋葬弟弟時撿到的第一本書是她精神的依托,她的一切。第二本書是她在焚燒廣場撿來的,發言人激情澎湃的語言激發了民眾的熱血,莉賽爾也不例外。當被要求把書扔進火堆時,她開始不安,她無法丟棄知識,丟棄自己內心的信念,最終也順從了本能中善良的部分。人群散盡,她又勇敢地從火堆里找回了那本書,作為自己知識的延續。第三個地方是鎮長太太的書房。鎮長夫人目睹莉賽爾偷走焚燒的書,她沒有告發這個小女孩,而是帶她走進她們家寬敞明亮的書房,帶她走進知識的殿堂。書房是理性、安寧和尊嚴的象征,在一片狂亂的戰爭氛圍中,如同暴風眼般安靜。莉賽爾數次冒險去往那里,每一次抵達,都是對于心靈的慰藉。
影片采用冷暖色調兩種拍攝手法交替進行:一面寫小女孩莉賽爾在一個德國家庭的生活。她與伙伴魯迪之間的青澀愛戀、與猶太人馬克斯親如兄妹般的感情、與養父母的親情,這些美好的情感讓人覺得溫暖無比。另一面又穿插德國二戰的進程,從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水晶之夜到焚書事件,最后到德國戰敗,納粹不斷的暴行,逐漸打破著天堂街的生活,戰爭的恐懼和陰霾揮之不去。
故事以死神為第一人稱講述,死神的旁白卻絲毫不讓人覺得恐怖,相反卻是充滿力量又含情脈脈,更讓這個故事顯得溫暖無比。死神一直是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所在,戰爭即將開始,人們歡呼著戰爭,死神此時卻說道:“他們歡呼戰爭,其實是在為我歡呼。”
1933年5月10日,德國納粹進行了毀滅文化的焚書暴行。希特勒認為:“知識分子對大眾的影響是陰險的,因為它一直在顛覆著集體的統一性,知識分子毀滅了信仰。”在柏林歌劇院廣場及德國許多大學城發生公開焚燒具有世界價值的文學書籍及哲學經典著作。從5月10- 12日,焚毀了約100萬冊圖書。其中包括德國和世界著名作家的珍貴作品,如:布萊希特、海涅、托馬斯曼等名家作品。在納粹的迫害下,一批作家流亡國外,一批作家選擇留在德國,被稱為內心流亡作家,他們有的遭到納粹的殺害,有的因絕望而自殺,還有一批作家投奔納粹,創作希特勒滿意的作品。
影片中,在焚書集會上,莉賽爾被同學逼著朝火堆扔書時,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她開始真正思考這件事。莉賽爾因家庭的變故比旁人多了一點冷靜和疏離,這讓她有機會保持一份清醒。她找不到說服自己焚書的理由,于是在集會散后又跑回去撿起了扔到火堆里的那本書。她的勇敢正如一股正義之水,澆滅這燃燒著的邪惡之火。也正因為養父漢斯寬廣仁慈的胸懷給了莉賽爾搭起了安全的避風港,才使得這個小女孩在那個專制蠻橫的強權時代做出如此勇敢的事情。莉賽爾雖然不認識字,但是她渴望學習知識,學習知識本身就是對于野蠻的對抗。她努力在獸的世界中讓自己成為一個人,遵從內心深處的善良。
1936年8月1日第11屆柏林奧運會在納粹的組織下成功開幕。美國黑人杰斯·歐文斯以10.02秒短跑成績打破世界紀錄,然而這位奧運冠軍并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與夸獎,時任納粹教育部長、東方占領區事務部部長的阿爾弗黑特·羅森貝格是納粹德國政府核心幕僚之一,他對希特勒當時這樣說道:“真是讓人心煩,一個純德意志民族竟然難以抵擋住移民國家美國蜂擁而來的影響”。這場賽事中希特勒也早早退場,為了避免和一個黑人握手,因為他未能借由奧運會證明雅利安人種優越的理論。這次奧運會上共有406名德國人參加,德國金牌榜排名第一。這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客觀上替希特勒做了粉飾,在政治上為希特勒宣傳納粹起到了促進作用。
影片中對黑人的歧視也顯而易見,魯迪全身涂滿泥土,模仿黑人短跑冠軍,被路人揪著耳朵拉回家,搞不清楚原因的魯迪問父親,父親的回答是:“因為你不會想成為黑人的”。對猶太人的歧視更比比皆是,全國各地爆發反猶暴動,甚至僅僅因為名字發音像猶太人的正常居民也被脅迫和毆打。
隨之而來便是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團、蓋世太保和黨衛軍襲擊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的事件。事件的導火索是1938年11月7日德國駐巴黎大使館的秘書恩斯特馮羅特被一位波蘭難民刺殺,原因是這位波蘭人要為其猶太人的父母和其他1.7萬收到德國政府不公平對待的人進行報復。借此次事件打壓國內的猶太人,希特勒批準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提議,在德國掀起了自發的發猶浪潮,并暗示納粹沖鋒隊可以見機行事。11月9日午夜,10日凌晨,猶太人不論男女老少,都遭到納粹沖鋒隊的暴虐毆打。被打碎的猶太商店櫥窗玻璃布滿了德國的街道,閃閃發光。據估計有7500家企業遭到破壞,276個猶太教堂被夷為平地,91名猶太人被殺。影片中伴隨這一殘暴行徑的則是贊美納粹的少年合唱團美妙動聽的歌聲、玻璃碎裂時清脆的響聲以及被毆打人群慘痛的叫喊聲,三種聲音強烈的對比更突出了納粹軍團沒有絲毫人性的殘酷行為。
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猶太人身份的馬克斯逃到漢斯家里。曾受恩于馬克斯父親的漢斯誓死也要報答這份恩情,即使一家三口在這戰亂的年代食不果腹,僅靠著妻子給人熨洗衣服勉強維持生計。當莉賽爾看到昏睡中的馬克斯懷里也抱著書時,他們兩個之間就已經產生了聯系,他們沒有因為對方的身份而互相厭惡,更沒有猶豫和試探,就這樣真誠地像兄妹一樣相處。如果說養父漢斯帶莉賽爾進入了書的大門,那么馬克斯就是莉賽爾的“眼睛”,馬克斯讓她看到了書中的千般姿態。而最重要的,他讓莉賽爾試著去想象,把從書中汲取的知識化作文字表達出來。
馬克斯在漢斯家的地下室呆了很長時間,期間在圣誕節的時候重病,莉賽爾給馬克思讀著從鎮長夫人那里偷回來的書,希望文字鮮活的力量能給予馬克斯新生。知識帶來信念,即使身處黑暗,這股力量也可以帶領人們走過嚴寒迎來春天。熬過了病痛的百般折磨,馬克斯終于醒了,這也象征著知識的力量正在復蘇,當一切過去時,冷靜的思考最終會代替不受控制的激情的時候,人們就會意識到戰爭只能帶來生死別離,而不是勝利。
馬克斯逃脫了納粹的追捕,然而有許許多多的猶太人被納粹帶走。從最開始的限制外出活動時間到上街必須佩戴羞辱性的黃色六角星形的符號,猶太人已經被貼上太多標簽,毫無尊嚴可言。當納粹沖鋒隊在街上毫無阻擋地帶走一名沒有過錯的猶太人時,沒有人站到正義的一方大聲斥責這些魔鬼,所有人都選擇冷眼旁觀,唯有漢斯敢于跨出這一步,向不可一世的強權提出質疑,但是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無異于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漢斯被推到受傷,還被軍官記上名字,堂堂男子漢因為愧疚在妻子面前哭那么傷心,那么絕望,讓人不得不思考,為什么德國民眾沒有出于人道精神組織一致的抗議來反對這些野蠻行動呢?原因有三,一是到1938年,時任德國秘密警察組織(蓋世太保)首腦的海因里希·希姆萊已經成功地組建了遍及全國的政治恐怖網絡,使得公開的反抗十分困難;二則是日復一日從未間斷的反猶主義已深入德國民眾的心智深處,水晶之夜狂暴行動中也有不少德國市民參與;三是納粹政權已經和西方國家串通一氣,在外交政策上達成一致,大大減弱了國際輿論壓力,助長了納粹恣意橫行、為所欲為的氣焰。
影片在這里開始轉折,戰爭的陰霾開始破壞天堂街的美好生活。不忍漢斯一家因自己而受到傷害,馬克斯選擇離開。繼離開母親和弟弟之后,又一次面臨離別的莉賽爾趴在窗臺前目送馬克斯,眼里的不舍最終化作淚水傾瀉而出。從防空洞出來遇到納粹遣送猶太人,莉賽爾對馬克斯的思念驅使她不顧納粹軍官的毆打瘋狂地在人群里尋找那一抹熟悉的身影,也只能失望而歸。后來,養父漢斯收到了征兵通知,一個50多歲的老人被逼著上戰場,無疑是去送死。火車站的送別,莉賽爾眼含淚水卻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火車漸行漸遠。每個小女孩心愛人的離開,都讓人在不經意間沉思著戰爭的恐怖,同時又被他們之間純潔的感情所感動。
再后來,魯迪憑借出色的短跑天賦被精英訓練營選中,但是這個十多歲的孩子完全清楚自己將要干什么,這時大多數德國人也都清醒地認識到:希特勒和納粹黨所謂最崇高的理想: 愛德國的一切,其實就是恨非德國的一切;對元首的忠誠,其實就是完全的服從,對孩童的熱愛就是在培養炮灰。知識的力量喚醒他們的內心認知,莉賽爾和魯迪在小溪旁大聲地宣泄:“我恨希特勒”,頓時讓人覺得暢快淋漓,正是有這么一群正義而又有愛的人,才給身處地獄的人們帶來了希望;他們像太陽一般照亮了被烏云遮蔽的天空,哪怕只是一角,也足以溫暖大家。
故事當然是由死神來結束的,在一個寂靜的夜晚,人們都還在沉浸在各自的睡夢中,死神到了,天堂街的一切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幸運的是,莉賽爾在地窖里躲過了這場可怕的災難。當她被救出來,看到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父母親,奄奄一息的魯迪時,她再也承受不住這永遠的離別而暈倒在地。所有摯愛的人都死去了,這不令人絕望嗎?死神給出了最好的解答:“戰爭能夠奪去小鎮上所有人的生命,卻帶不走我們的回憶,我們的平靜,以及對生活的愛與希望。”后來,莉賽爾也見到了心里一直牽掛著的馬克斯。任何時候只要我們還懷著愛和希望,人生就不會因此結局。愛與希望,就是存在于如此平凡的人物中,就是在不經意間流露著。
天堂街又再次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樣看來,戰爭似乎沒有留下痕跡。但是,經歷過那段可怕歷史的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戰爭的殘酷無情,更不會忘記那些歲月里帶給他們感動的人和事,因為人性永遠也湮沒不了。當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便是反思。愿天堂街永遠和平安寧,愿世間不再有戰爭!
參考文獻:
[1](美)費舍爾著.佘江濤譯.納粹德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9.
[2](德)克勞斯·P·費舍爾著.錢坤譯.德國猶太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3.
[3](法)馬哈比尼著.沈珂譯.希特勒時代的柏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