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學校的固有特質和根本屬性。學校辦學過程,究其實質是文化生成的過程,是實現“人化”的過程。一所新建學校,首先要明晰一個命題——學校為什么而存在?答案是明確的,為了人,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的生命意義的生成而存在。這是學校辦學的樸素原點和根本宗旨,在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學校辦學管理實踐,才能使物化的學校被賦予植入意義、價值、信念、精神等基因要素,才能通過合理優化的組合生成積極健康尚善的學校文化。
處在新建學校的辦學起點上,決定著學校發展前途的一種重要力量——文化基因,必須引起辦學者的高度關注。文化基因,相對生物基因而言,有先天的記憶通過傳承得以延續,有后天的習得通過完善得以發揚。作為一所建成的新校,沒有積淀、沒有歷史、沒有傳承,可謂沒有前世,唯有今生。辦學者更多的是要將符合人類文明普世價值的、代表社會時代發展方向的積極健康的“精神種子”植入學校這一“生命體”,使其轉化為學校后續發育成長的原動力。因此,新校建成之時,即開始其基因培植、文化生成之旅。
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開辦之始,即是其培植“賢文化”基因之始。其中生成學校文化個性的重要基因有環境、理念、教師、學生、課程、管理等要素,下文例談一二,進行粗淺解析,也許能對新建學校的辦學管理有所啟示。
基因一:基于自我理解的辦學主張表達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辦學主張,屬于“道”的范疇。它事關學校辦學的根本宗旨、發展定位、價值取向,事關學校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辦學主張源自辦學者對教育本質意義的理解和認識,源自教育者對自身使命職責的擔當和堅守,源自社會和時代對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辦學主張必須回答學校為何存在、為誰而辦、辦什么、如何辦等本質問題。如果將新建學校比作是一個剛誕生的生命體,那么辦學主張就將決定這個生命體怎么長、怎么走、長成什么樣,它是這個生命體健康成長的重要基因條件。學校辦學,需要辦學理念引領,需要辦學原則托底,而這,便構成了我們的辦學主張。
培植賢文化基因,需要辦學理念定向。辦學者的辦學主張包含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辦學的精魂與核心,它決定了學校“生長”的“心理基礎”,是學校培植文化基因中的重要信息符號。思賢實驗小學以校訓“見賢思齊”統領辦學,秉持“人各有賢、各賢其賢”的辦學哲學,勾畫“法古今賢人,成時代新賢”的辦學愿景,并提出“一日一小賢,一生成大賢”的育人口號,較為精到地表達了基于自我理解的辦學主張和話語。
思賢實驗小學選擇“見賢思齊”為校訓。它表達的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符合人類積極而又正常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實踐準則,是學校辦學之魂、之本。“見賢思齊”源于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故而,“見賢思齊”與“見不賢而內自省”互為表里、辯證統一。見賢思齊,指明了人的發展目標和成長方向,與教育的本源價值相契合。
思賢實驗小學確立了“人各有賢,各賢其賢”的教育哲學。學校教育要“目中有人”,努力發現個體發展的“生長點”,遵循“人各有賢”的基本價值規律,積極發揮教育的引領教化功能,促使各類個體在實現基礎的、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在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等方面追求不同于其他個體的、具有個體特征的健康積極的“自由個性”,從而使個體的發展在整體上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狀態,形成“各賢其賢”之格局。這個意義上確立的教育哲學,既反映了思賢人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深刻體察,又表明了思賢教育的價值追求和理想情懷。
思賢實驗小學勾畫了“法古今賢人,成時代新賢”的辦學愿景。“賢人”,即指賢能之人。“賢能”既包括了德的要求(賢),也包括了才的要求(能),可以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德才兼備”,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包含 “先賢”——過去的賢人,“時賢”——當下的賢人,乃至“新賢”——未來的賢人(通過努力可成之為的賢人)等范疇。“賢人”關乎“賢事”“賢德”“賢言”“賢行”“賢書”等系列概念。因此,這樣的辦學愿景,既表明了學校對歷史文明、古今賢理的傳承,又寄托了對未來發展、育人追求的期許,亦符合現代價值追求和時代發展趨勢。
思賢實驗小學提出了“一日一小賢,一生成大賢”的育人口號。教育需要累積,教育需要慢行。第一個“賢”是指話賢言、踐賢行、學賢人、向賢看的實踐過程;第二個“賢”是指“德才兼備”之外現,“德性完滿”之境界,“人格完整”之目標。一日一小賢,即通過日行一善、日積一賢的途徑,最終成就自我、實現自我乃至超越自我。學校當以真心育人之熱忱,滴水穿石之恒心,鍥而不舍之韌勁,真正承擔起培育“知書明理之現代合格公民”的歷史使命和現實責任。
辦學主張不僅僅是校長一廂情愿的個人想法,必須為全體成員所理解、認同、接受、內化,必須成為全體員工的共同主張、集體思維、精神準備和實踐信號。這樣的辦學主張才可能成為學校“生長”的健康基因。思賢辦學者通過講堂、論壇、沙龍、研討等途徑使辦學主張的話語表達在全體成員的思想中、意念中落地生根,抽枝長葉,通過師生的實踐體驗、活動設計、創意互動、課程參與等多種策略使學校的辦學理念成為全體成員可聞、可視、可感、可思的思維營養與精神符號,而這,便沉淀為學校的文化基因。
培植賢文化基因,需要辦學原則定性。辦學者的辦學主張包括辦學原則。原則是界限與底線。原則不可突破,否則便會墮落。辦學原則反映了辦學成員的立場、信條和規矩。一所新建學校,運行伊始,就必須要有對規則的敬畏感,要有規則的執行力。這種對規則的認同和遵守,來自統一的價值取向,共有的價值理想。辦學原則的確立,能使學校的成長發展不偏不離,能使學校的內部肌體健康優質。可以說,正確的辦學原則是學校安身立命的牢固基石,是學校得以良好發育的文化基因。
思賢實驗小學確立了“恪守教育良知,遵循教育規律,敬畏教育常識”的辦學原則和信條。樸素而堅定的話語,界定了學校辦學的性質和底線,為學校的成長搭建了規范框架,在此原則指導下的學校辦學,必定能不走樣、不變質、不出格、不離譜。原則本意要求教育者做教育該做的事,學校該做的事,做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事,做對教師發展有益的事。而這,也是教育的本質使命所然。endprint
恪守教育良知要求辦學者固守教育的本源價值。思賢實驗小學從辦學之日起即將師生納入學校辦學與管理的中央地帶與聚焦圈——堅持“教師第一”與“學生中心”的原則毫不動搖;思賢有自己的立場與法則——教育要服務于社會,但不能一味迎合外界的庸俗功利要求;思賢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不把“時髦”當創新,堅決擯棄反教育的行為,寧可在風潮涌動中獨善其身。這便是良知的基因力量。
遵循教育規律要求辦學者明晰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思賢實驗小學辦學之旅即開始遵循探索教育規律之路。學校辦學追求慢步穩走,沿著規范、基礎、發展、提升的軌跡一路行進,不求速成,但求穩扎。 學校管理力行 “制度與情感并用”“科學與人文并重”“細節與大事并舉”的大原則,努力將人的發展置于第一位。學校育人把握人的成長節律,堅持“在正確的時間、節點做正確的事”,堅持教育要“先成人再成事后成才”的鐵律。這樣的原則在實踐中得到執行堅持,基因的作用使學校回歸教育的本原。
敬畏教育常識要求辦學者回到教育的樸素原點。思賢管理者主張把“平常心”確定為學校教育的主色調,發掘平常生活中的教育價值,引導教師“守著孩子過日子”。學校管理者將“重常規”作為學校辦學的基礎工程,倡導“把常規做到精致,將細節做到完美”,為師生和學校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主營養。學校管理者視“常理”為“真理”,將看似平常的常識常理付諸行動,用之辦學,敬畏、敬重并實踐之,使平常的教育釋放出不平常的價值。在此原則與價值觀主導下的學校成長,必會擁有健康正常的發展基因,當然,還需要堅持與堅守。
辦學原則,決定了思賢小學辦學的本質屬性,它是學校文化生成過程中的重要DNA,將成為思賢小學成長路上的永恒記憶與寶貴留存。
基因二:凸顯精神浸潤的物質文化環境
人與環境猶如魚與水,不可分離。環境有物質和精神之分、自然和人化之別。人的成長離不開物質和自然環境,更受精神和文化環境影響。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是這個道理。環境對人的滋養浸潤功能顯而易見,環境將為學校辦學主體——人(師生)的發展打上深刻的烙印,而這印記,正是人的精神發育成長過程中的基因。
思賢實驗小學在其短暫的建造和辦學歷史中,將物化環境、人化環境和生長環境的經營和優化視作學校文化建設生成的“生命起源”,賦予飽滿的“人性色彩”,使所有個體浸潤在濃郁的人文氣息中。
首先是物化環境植入“美”的因子。美的事物總能得到人的心靈呼應,美的環境總能契合人的心理結構。對于處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師生來說,一個充滿形式美和內在美的環境對其身心的成長發育具有潤物無聲之效。思賢小學的物化環境無疑是經過精心設計打造的。首先是建筑美——建筑造型獨特大氣富有個性,建筑色調美而不華沉著耐看,空間設計生動靈動,建筑布局合序得體,施工工藝精致環保,為師生提供了理想的棲居之所。其次是校園美——校園周遭有南港清流鬧中取靜,空間分割呈動靜得當相得益彰,校內有長廊月洞庭院錯落,處處是花木繁茂小品精雅,可見可感可親可觸的美麗校園令師生身心舒展得意忘形。再次是色彩美——學校整體色系把握精準柔美,以橙色為學校標準色,充滿熱烈奔放之朝氣;環境點飾色彩簡潔明快,滿足師生的視覺舒適性與心理和諧性;師生使用器具造型現代生動,色彩柔和,充滿溫馨美感。思賢小學對色彩的用心選擇充分體現了辦學者對“無論何時,人總在中央”的自我體認。不可否認,管理者在整個學校建設過程中的提前介入、科學規劃、整體設計、同步實施,造就了思賢的美麗環境,并為賢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優良的基因沃土。
其次是人化環境移入“賢”的元素。物化的環境最終要為人的發展服務,必須變“物化”為“人化”,必須烙上人性的記錄,必須使之靈動起來,富有生機,必須賦予“為人”和“人為”的色彩,從而產生“活”感。思賢實驗小學在人化環境的營造過程中充分移入“賢”元素,勾畫出充滿“賢味”的視覺符號。例如學校標準圖案的確立和應用——白玉蘭成為思賢的校花,富有高雅純潔的寓意;再如學校標識的勾畫成形和意義解讀——盾形的Logo充分體現校訓思想、生發讀書意味、引入蘇州元素。思賢實驗小學精心設計、建設了富有教育寓意的人文景觀——從六藝生輝、杏壇流韻到思賢壁、成賢門,從留住童年到愛心永恒,從博弈空間到秀賢天地,均映射了辦學者的賢良用心,為師生展示了生動形象的立體教科書。思賢實驗小學引導師生用心用智給固態的建筑場以“人化”,充分彰顯賢元素——一個廣場稱之思賢廣場,五個庭院謂之見園、賢園、思園、齊園、成園,六幢建筑名為匯賢、見賢、師賢、自賢、齊賢、育賢,并分別賦予個性解讀彰示自我理解,充分體現了辦學者的理念主張。當下,“賢”已成為學校的精神意象和思想符號,“賢”的元素豐富著校園的每個角落,浸潤著師生的身心。
再次是生長環境注入“和”的性狀。環境育人有著理性和現實的價值意義。充滿賢元素的校園應該是一個“和賢”的校園。思賢辦學者堅持人與環境的和美共存——實踐環境服務于人的信條,努力為師生營造舒適宜人的校園空間。校內力求處處有景,處處生情,呈現給師生的是一個可感可學可居可樂的和美校園。環境的浸潤滋養功效得到充分釋放。思賢辦學者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共生——營造“愛在思賢”的校園生活氛圍,課堂上師生合作共長,生活中互幫互扶;用心經營師生緣分、學生緣分、家校緣分,在“見賢思齊”校訓指引下努力培養團隊意識,增強磨合能力。合作、平等、尊重、親和的人際氛圍蔚然成風,充滿了師生人性走向完滿的基因特質。思賢辦學者追求管理服務的和順共進——倡導“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踐行“我是思賢當家人”的師生管理思路,學校內部管理成為全體思賢人的自覺行動。實施全方位人性化的師生管理服務,刻意實踐“教育管理是一種服務”的理念,將師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充分納入管理的重心,實現辦公學習條件的優質化,生存生活環境的完美化,業余校園生活的多樣化,使教師油然產生“在思賢是工作也是享受”的感受,讓學生自覺生發“校園勝似樂園”的情緒體驗。在這樣的學校中工作學習,思賢師生的獲得感和價值感無疑是豐厚無比的,和順的管理服務自然催化了師生的進取成長。
辦學者在學校開辦之初植入的文化因子,一旦得以穩固存儲,必將在學校成長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催化作用,它將成為學校文化生成的重要“生命記憶”和“生命信息”,決定著學校的未來和高度,彰顯著學校的質地和品位。而這,需要辦學者用心培植,精心孕育。當然,這也是新建學校全體成員的共同使命。
(金培雄,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顏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