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颯
國務院為何特別派出督查組?督查的重點和要點是什么?近期足否存在政策紅利?
當“權威人士”成為熱詞,大家對近期經濟形勢的“官方”判斷非常關注。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派出督查組對地方推進民間投資進行督查,要求盡快激發我國民間資本活力。那么,國務院為何特別派出督查組?督查的重點和要點是什么?近期是否存在政策紅利?筆者與大家一起學習、分享,共同尋找民間資本生存發展之路。
民間投資增速,“跑輸”社會整體投資
民間資本一向是最具活力、充滿想象空間和闖勁的資本力量。自2016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從前一年的13.6%腰斬至5.7%,對比2013年、2014年23 .1%、20.9%的增速,確實有明顯差別。究其原因,有媒體進行了分析總結,筆者總結分享如下:
(1)財政政策集中在國企主導的基建投資,民間投資很少能分羹。
(2)舊有民間投資集中產業,整體處于收縮調整期。
(3)民營企業實際獲得信貸更難。
(4)民營企業家的悲觀預期。
(5)落實微增長、調結構、發力供給側改革時,民營企業沒有政策優勢。
(6)某些機關主觀能動性不夠,推動民間投資不積極。
國務院此次民間督查的要點和重點
民間投資畢竟不同于國有企業投資,民營企業也不同于國有企業。政府對民間投資只可引導,不可強制。民間投資聽信的是市場和利潤,而不是政府。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督查組重點督查地方對鼓勵民間投資相關文件的落實情況,具體來看有5方面:
(1)督查對象是各地方政府。
(2)督查依據是國務院2014年11月底發布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
(3)重點督查各地具體實施細則制定和落實、具體項目推進情況及執行效果。
(4)采取各地、各部門自查、國務院有選擇的督查及第三方評估的辦法。
(5)要求對地方上推動民間投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克服不作為,激發民間投資潛力。下一階段重大投資機會和相應風險
筆者分析,下一階段的投資機會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如下:
(1)林地林權流轉項目,但應當注意幾年前就有不法分子利用林權林地展開非法集資活動,造成不良社會后果。建議民間資本進入該領域時,務必“法律先行”,在商業模式和產品模式合法的基礎上,再大力發展。
(2)污染治理項目,環保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面臨生存權問題,首先是要填飽肚子。此類項目有一定門檻和區域天花板,投資需謹慎。
(3)與國有、集體投資享有同等政策待遇的節水供水項目。
(4)供水、供熱、燃氣、污水垃圾處理、城市綜合管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項目。
(5)水運、民航基礎設施、港口、內核航運設施等項目。
(6)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
(7)養老、文化、旅游,教育、體育健身等領域,投資這些朝陽行業應當注意國家行政法規的限制和稅收政策的變化。
(8)油氣管網、儲存設施和煤炭儲運建設運營項目。
近期可能的政策紅利
近期可能的政策紅利有以下方面:
(1)地方相關部門加強對民間資本投資的扶植,透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
(2)允許將供水供電、發熱、污水垃圾處理的“預期收益”質押貸款等。
(3)使用財政資金,通過認購基金份額等方式,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私募等方式投資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區域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產業投資基金。
(4)重點領域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大力發展支持計劃等融資工具,延長投資期限。
(5)引導社保資金、保險資金用于收益穩定、回收期長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項目。
(6)采取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等方式在債券市場籌措資金。
(7)推動鐵路、公路、機場等交通項目建設企業“應收賬款”證券化(ABS)。
(8)設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支持地方政府依法發行債券。
民間投資是一國經濟活躍的重要指標,國務院此舉將給民間資本增強信心,在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加大投資,共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巨輪。同時提醒,機遇與風險并存,需特別注意投資項目的合法、合規性,也要重點考察稅務制度變化對成本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