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
互聯網浪潮帶來的創新不可阻擋,中國金融業亦不例外。“互聯網金融”的繁榮在中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深刻地改變著金融業態。
近年來,互聯網企業頻繁介入金融服務行業,給大眾帶來了更好的體驗、更多的選擇,也促進了傳統金融機構的變革,增加了社會的整體福利。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亂象:一些人借用互聯網金融和金融創新的名義沖破監管紅線,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給投資者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
一是許多人沒有認識到互聯網技術運用于金融業并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對各類金融產品的本質屬性缺乏準確的了解,對金融的法律紅線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
二是現有的金融產品設計未能滿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需求,因而出現了一些有市場但不合規的產品,運作不當給市場帶來風險。
三是金融監管跟不上市場發展,缺乏應有的引導和警示。因而,必須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適應社會需求,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當前兩大亂象解析
當前,互聯網金融中風險暴露最多的有兩個領域,一是P2P,二是互聯網理財。由于社會對相關產品的法律性質認識不清,以致難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因此,要正確引導社會對金融產品的屬性認識,遵守法律紅線,維護社會秩序。
P2P是點對點的直接融資,因而不能有資金池,這是監管紅線。私設資金池就是變相吸收存款。作為一種直接借貸形式,P2P借貸雙方必須直簽合同。如果標的分拆,最大分拆額是30份,最高額度為20萬元;如果標的不分拆,則不受額度限制,即使額度達到l億元,借貸雙方也只需直接簽訂合同即可,這是借貸者的自主權。
從資產端方面來分析當前P2P業務亂象:一是資產端沒有堅持小額融資,由于金額很大,勢必導致標的分拆;二是資產端的標的復雜,許多標的實行等額分,實質就與證券無異,比如對小微企業的貸款、融資租賃及資產管理的產品等。由于資產端產品復雜、金額較大,因而分拆標的是普遍現象,違規也成為普遍現象。
從資金端方面來看,亂象來自于資金的金額錯配和期限的錯配。資產端金額大,資金端金額小,因此會分拆標的;另外,當資產端借貸期限較長時,如果資金端不能夠提供長期資金,很多參與P2P的投資者便希望短期獲得高利,因而產生了期限的錯配。
作為大眾參與較多的互聯網理財領域,亂象亦十分嚴重。互聯網理財有3種形式:一是提供金融信息服務,介紹各類金融產品,幫助投資者分析、比較、推薦,不介入交易;二是銷售金融機構的產品,這需要該類金融產品的銷售許可,私募產品不可以公開銷售;三是集合客戶資金幫助客戶投資,這時平臺承擔了資產管理的責任,其實質是在發行集合投資計劃。
目前,大量的理財產品其實就是集合投資計劃。一般來說,份額化的集合資金并由第三方管理的投資產品都是集合投資計劃。集合投資計劃的法律關系是信托,其金融的屬性是投資基金,是證券。因此,這種類型的理財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如果是私募發行則必須少于200份,且必須面向合格投資者。依據現在監管當局掌握的數據,合格投資者的起點是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3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投資的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的個人。如果是公募,則可以大于200份,但是由于其產品屬性是基金,則必須注冊發行。
金融創新的3個方向
股票投資和基金投資已形成投資者風險自擔的文化,應沿此路徑創新公募基金產品,發展股權眾籌,滿足不同層次投資者的需求。
創新公募基金產品,滿足中間層次投資者需求
公募基金投資標的范圍過窄,私募基金投資門檻過高,是當前難以滿足中間層次投資者需求的主要矛盾。私募基金的投資范圍由合同約定,收益較高,但是風險也較大。與之相對,公募基金的投資范圍在當前監管框架中相對偏窄,收益率偏低。法律規定的公募基金投資范圍,一是上市交易的股票、債券;二是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證券及其衍生品。因此,金融創新應包含擴展公募基金的投資范圍,進而提高公募基金的收益。
除拓展投資范圍外,也應創新公募基金品種,允許在一定份額比例內投資未上市的證券,同時還需提高投資者門檻。例如,對于僅投資于上市的股票和債券的基金,在擴大投資范圍后,可以將其投資門檻從1元提高到幾萬元。也就是說,當資產端開放資產范圍和比例時,同時要提高客戶端的要求。
此外,還應簡化公募基金注冊程序,允許同一投資結構的基金一次注冊、多次發行,實行數量儲架發行制。如果一個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同一類型的基金,其投資風格是相同的,投資的結構大體也是一致的,則允許做一次注冊多次發行。
發展股權眾籌,讓一般投資人參與企業創業
眾籌是互聯網時代大眾參與投資的良好形式,其種類很多,包括捐贈型、產品型、股權型、公益型。
股權型眾籌是小微企業發起設立的重要創新形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非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不能超過200人,允許2人以上、200人以下發起設立股份制公司。另根據我國《證券法》規定, “未經依法核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并將未經核準“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 “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超過二百人”等情形均納入違規公開發行的范疇。因此,股權眾籌不能突破《公司法》和《證券法》所規定的200人的上限。而且在現存的法律框架內,如果是債券私募發行,則有合格投資人的要求;如果是股權型眾籌,200人以下沒有合格投資人的要求,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起并參與。
對于投資者來說,盡管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眾籌,但是為了保證參與者不至于承擔過大風險,應該設置最高投資金額限額,以及參與項目的數額限制。這些措施可以控制客戶的風險,一旦某個項目失敗,不至于影響客戶的生計和生活,從投資端控制投資者的風險。
現在網上比較合規的眾籌平臺,一般都將人數控制在200人以內,最低投資額多數控制在50萬元以上,沒有做到上文所說的大眾參與。今后真正發展的股權眾籌實際上是在股權眾籌平臺上公募發起公司,這才是股權眾籌的創新所在。如果不突破200份,不打破合格投資者的限制,仍是私募,而不是真正的股權眾籌。只有打破200份的限制,降低投資者的門檻,才是真正的股權眾籌。這樣的股權眾籌可以為小額投資者提供參與創業投資的機會。當然,這就需要立法給予確認。而在現存法律框架內,由于法律尚未修改,突破關于份額和合格投資者的限制均屬違法行為。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股權眾籌標的總額控制的是100萬美元,筆者個人建議中國能夠發起設立的公司控制在300萬元。對投資人,可限制其最高投資額度或投資占其可支配資產的比例,同時對一定時間內投資項目的數目進行限制。
開放大額存款市場,給投資者提供投資高息存款的合法途徑
保本保息是中國投資者的偏好,但債券不適合向個人投資者發行。中國有許多經營債權的機構,苦于資金來源限,比如個人消費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住房信貸等。如果能夠開放大額存款市場,允許一些非銀行存款類金融機構吸收公眾存款,成為有限牌照銀行,對于提供更多的投資產品將大有益處。
6方面創新監管
創新是市場發展的動力,是市場主體適應市場需求的行為,個別風險的暴露是市場發展中必然伴隨的現象,而監管的責任就是關注創新的市場基礎,防范風險,同時釋放金融活力。對于監管主體來說,要創新監管,解除壓抑,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要拓展證券定義、實行功能監管。
具體來說,可以從下6方面考慮:
一是克服監管當局的地盤意識,按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明確產品法律關系和功能屬性,實行功能監管。讓銀行理財產品歸位公募基金,用數量儲架方式進行發行。
二是完善中央地方雙層金融監管體制。吸收存款、公開發行證券、辦理保險的金融機構和信托公司歸中央監管,不吸收公眾存款的一些金融服務機構可以歸地方金融監管局監管,中央銀行負責對地方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指導。
三是規范金融產品名稱,所有金融產品無論線上線下在銷售時都必須表明產品的金融屬性,存款、貸款、基金、債券、股票、集合投資計劃、資產產品計劃等產品必須明示產品的名稱。沒有金融牌照的互聯網平臺銷售金融產品,必須持有銷售許可證。
四是嚴格管理公司的名稱,凡含有金融、理財、投資、投資咨詢、財務、擔保、財富管理、資產管理、融資租賃等字樣的公司,需先到地方金融辦備案再到工商局注冊。筆者建議,國務院出臺一個特殊的國務院令,或由人大出臺一個決定,明確這一要求。名稱導致的誤導層出不窮,這也是當前金融混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方金融辦應成為地方金融監管局,對上述類型公司進行負面清單監管,即:不得非法集資;不得非法公開發行證券;不得辦理超出200個合格投資者范圍的資產管理業務;不得無許可銷售金融產品;不得從事投資咨詢顧問服務。以上行為都是擁有金融牌照的機構的專屬權利。
五是加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建立有獎舉報非法金融活動的激勵機制。
六是打破性兌付,樹立風險自擔的意識。以維護穩定的名義遷就投資者,由政府負責部分償付責任,只能助長非法集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