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三個面向”,是新時期我國科技創新的鮮明目標導向,也為我們推進科技創新,加快蘇北經濟發展指明了奮斗方向。
科技創新是縣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推進器”
近年來,淮安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一是研發能力明顯增強。2015年底,全社會研發投入是2010年的2.1倍,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90%以上。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達85%,其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2個。28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企業4個產品被認定為省級“專精特新”產品,井神鹽化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康乃馨織造建成全國首家“酒店布草技術研發中心”。
二是創新平臺初步建成。建成成果轉化中心大樓、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入孵企業22家,覆蓋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其中紅相光電科技公司研發的人工晶體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
三是知識產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或產品,其中共創草坪與康乃馨織造入選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
四是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積極運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和提升紡織等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開票銷售年均增長19%。同時,引進施塔德電梯、仁壽藥業、捷群電子等一批高端裝備制造和高新產業項目,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努力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目前,淮安區人均GDP達到40873元,已經總體進入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過渡期。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也倒逼我們必須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們要認真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以促進科技和經濟融合為著力點,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要素齊全、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體系。
凸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科技創新最根本的是要讓企業“唱主角”。共創公司創業十年,從偏居鄉鎮一隅的小企業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人造草坪生產企業、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靠的就是科技創新。我們注重發揮共創公司等企業的帶動效應,引導廣大企業把科技創新作為生命力,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十三五”期間,規模企業研發機構比例要達80%以上,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3%以上,創建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3家創新型領軍企業、50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加快推進裝備技術改造。支持重點企業圍繞“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以數字化、智能化為重點,加快推進井神鹽化、施塔德電梯、雙環齒輪智能化等重點技改項目,構筑企業永續發展動能,由“制造”向“智造”轉變。其中井神鹽化圍繞鹽堿鈣聯合循環生產技術、中高端食鹽開發等方向開展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加快建成全國最大的現代制鹽生產企業;施塔德電梯以“機器換人”為切入點,通過對生產線設備更新,形成完整的全自動電梯生產操作線,實現創新“蝶變”;雙環齒輪重點加快電動工具生產線轉型升級,成為全球一流的傳動產品制造企業。
更加注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作為后發展地區,我區人才家底薄,更要把招才引智看得比招商引資更重,深入實施“淮上英才計劃”和“533英才工程”,采取“項目+人才”模式,扎實開展“十大高端人才招聘”、“百戶企業引才引智”等活動,加快集聚一批高端人才來淮安區創新創業。積極探索推進離岸孵化模式,在更大范圍集聚高端人才,努力實現“研發在外地、產業化在本地”的創新格局。
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最終要落到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上。積極搶抓新常態對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把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著眼打牢基礎,采取綜合措施,倒逼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使之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一方面著眼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大力開展科技招商,重點圍繞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全力引進一批科技型、環保型、龍頭型重大產業項目,力爭“十三五”末,新興產業產出規模占比超過50%。
加快構建富有生命力的科技創新生態
創新型經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第三大歷史機遇,是提升競爭能力,推進科學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后發展地區加快振興崛起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在創新要素加速流動的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構建富有生命力的科技創新生態,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進而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以政策體系吸引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政策是保障。要用足用活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促進科技型創新創業的新政策,加快建立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等不同階段的政策支持體系,確保讓市場主體得益受惠。充分發揮政府投入“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形成政府引導、金融支持、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科技創新多元化投資架構,確保“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發經費占比達2.5%。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營造公平有序的創新政策環境和聯動開放的創新資源集聚體系。
以平臺建設帶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必須有平臺,在這方面我們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要加快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培育“孵化器+加速器”創新服務鏈條,爭創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業園,確保入孵企業30家以上。加強園區提檔升級,力爭開發區創成國家級開發區,施河現代教育裝備產業園創成省級開發區和省級科技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創成省級特色產業園,催生和布局價值鏈高端產業。
以宜居宜業涵養科技創新。搶抓淮安即將邁入“高鐵時代”等多重疊加的戰略機遇,堅持完善功能和提升形象并舉,加快推進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區建設,形成吸引科技創新企業入駐的新“增長極”。加快推進河下古鎮與蕭湖保護利用等旅游觀光項目,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創建國家級生態區,以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環境,增強對科技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以創新文化激勵科技創新。創新文化濃郁的地方,經濟社會就充滿活力。蘇南之所以創新濃度高,就是因為創新文化氛圍濃厚。我區施河鎮之所以成為全國教學具之鄉,也是因為施河人具有創新意識。淮安區自古就有創新傳統,大運河文化、西游記文化就是創新文化的代表。要大力弘揚淮安人勇于創新的優良傳統,把創新文化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使“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努力形成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創新成果充分涌現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安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