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仲實
京東:“玩”轉全民購買方式
本刊特約撰稿人 仲實
通過1月1電商節和進口商品購物節活動,京東正逐步改變全民的購買方式,打通消費障礙,實現著農村與城市、國內與國際消費的雙向溝通

京東舉辦年貨品鑒會 春節大促正式啟動
猴年春節期間,背著大包小包趕火車、汽車的場景越來少,更多的人選擇了輕松回家——這背后離不開京東的電商下鄉戰略。2015年,在農民工輸出大省四川省,京東分別在100個縣級地區建設路“京東幫服務店”和50多個縣級地區“縣級服務中心”,覆蓋超過5萬行政村;而在重慶,京東已經實現所有農村地區送貨上門。更重要的是,85%的地區能夠實現“當日達”和“次日達”。
2015年12月31日,當朋友圈和電視臺都在為跨年瘋狂,迎接充滿希望的2016年之時,京東與廣東衛視聯合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年晚會,推出1月1電商節。一方面,晚會進行了各種優秀的商品和服務推介,農民兄弟們可以在商機無限的電商平臺上直接銷售農副產品和生鮮;另一方面,無論是城市消費者還是偏遠地區的人們都可以通過電商渠道購買各種商品,實在是一個農村與城市間的橋梁。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天,京東也宣布了另一個購物節:與北京市商務委員會聯合舉辦的北京市進口商品購物節在12月31日到1月10日舉行。這個購物節的主題很鮮明,聚焦在進口商品上,讓北京市的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購買到全球的優質商品。購物節在莊勝崇光百貨舉辦,現場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75個品類、超過2000個單品參加活動。
2016年開年,京東用1月1電商節和進口商品購物節這兩個購物節一下子就搶占了年貨的制高點,在年貨這個即將到來的電商大戰中占得先機。這個時間點選的恰到好處,1月1電商節切中了跨年晚會這個熱點時間,進口購物節則切中了元旦小長假市民逛街的時間,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好的宣傳效果,可謂是在開年第一天打響了年貨之戰的第一槍。

京東攜手廣東電視臺 打造首屆 1月1電商節
這兩個購物節,充分融合了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優勢,為京東的年貨節貼上了鮮明的“互聯網+”標簽。
例如,1月1電商節實現了電視、互聯網的融合,也是娛樂與實惠的融合。對于觀眾來說,一邊收看各種娛樂節目,一邊又能享受到購物實惠。在節目播出期間,京東等企業就提供了2億的紅包、實物獎品。這個節目不僅在電視上,也在樂視網、樂視手機、騰訊視頻、暴風影音、愛奇藝等多家網絡、手機終端進行全程直播,實現了傳統與互聯網媒介的全覆蓋,堪稱是一場“互聯網+”的晚會。
而進口購物節則實現了線下實體店與線上電商的融合。都說電商是實體店的敵人,但這個購物節實現了兩者的優勢互補。消費者到店里逛的時候,看到心儀的進口商品,然后輕松掃碼,就能享受到京東便捷的送貨到家服務,自己可以空手輕松回家,商品就在家里等你了。所以,這又是一場零售業的“互聯網+”的創新購物節。
這兩個購物節透露的信號非常明顯,那就是京東的年貨節是一場全民的年貨狂歡。具體而言,就是京東用自己獨特的模式打通了農村、城市和海外,成為三個迥然不同的地區的溝通橋梁。
1月1電商節實現了農村與城市的雙向溝通,在這個平臺上,來自農村地區的農副產品可以通過京東的電商平臺直達城市消費者的餐桌,讓城市消費者享用到“產地直達”的健康農副產品;而偏遠地區的農民兄弟們借助電商平臺,也可以購買到質優價廉的農資和工業品,終于不用再擔心被假貨坑害了。進口購物節則實現了城市與海外的打通,在這個平臺上,城市消費者可以便捷的購買到來自海外的優質商品,不用再擔心海淘的各種貓膩。
所以,京東的年貨節必然是農村、城市與海外的全民狂歡,這無疑切中了當下消費者的痛點。在這個消費升級、關注品質的新消費時代,年貨的消費自然有著和以前不一樣的特點。對于特產這樣的年貨來說,人們的要求是品質、健康、綠色;對于進口商品這樣的年貨來說,人們的要求是品質、性價比。京東舉辦這兩個購物節,是對自己的模式最好的顯示,將農村、城市與海外的供應商、消費者實現了最好的連接,滿足的就是這個新消費時代人們購買年貨的需求。
這一切都是京東在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兩個領域耕耘的結果。在農村電商方面,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提出了一個3F戰略:工業品進農村戰略(Factory to Country);農村金融戰略(Finance to Country);生鮮電商戰略(Farm to Table),既實現了工業品的下行,又實現了農產品的上行。而且,這一切都有京東的品質電商做保障。
這兩個購物節透露的信號非常明顯,那就是京東的年貨節是一場全民的年貨狂歡。具體而言,就是京東用自己獨特的模式打通了農村、城市和海外,成為三個迥然不同的地區的溝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