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摘 要 真實性是新聞最為重要的特性,是新聞的靈魂。但是,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作用的環境下,虛假新聞的存在無疑是對真實性的極大威脅,如何捍衛新聞真實性成為困擾新聞界的課題,且這個課題常提常新,沒有根本的解決措施。網絡時代下的新聞,似乎又接受了新的挑戰。文章中探索了網絡背景下新聞真實性存在的新形態與失實的相關情況,對產生的原因進行簡單的論述,隨后就如何捍衛新聞真實性做了詳細的探索。
關鍵詞 網絡時代;新聞;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9-0100-02
人們希望獲得真實的信息,而新聞成為人們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真實可靠的新聞成為影響人們價值觀方向的重要方式。網絡時代下,傳播工具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導致新聞的真實性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使得真實性的形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網絡時代下的新聞真實性不僅影響著社會發展的大問題,同時也影響著與廣大民眾有關系的小事情,因此,本文在結合新聞失實產生的原因后,提出了捍衛新聞真實的方法,以期為新聞真實性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1 新聞真實及其呈現的新形態
所謂新聞真實就是人們客觀反映世界本身變化、發展和規律的真實。
1.1 多層次、多元化的新聞真實
新聞的真假并不是憑是非觀來簡單的評判,而是包含了深層次的涵義:具體事實的真實;事實概括必須真實;具體事實與總體事實的一致性。隨著對新聞真實性的研究,大家對真實性的認知也在深入探索,尤其是新媒體的融入,使得新聞真實性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定義。
1.2 多次傳播后的新聞真實
網絡時代里信息共享已經是常態,新聞內容有一部分靠轉發、轉播和轉載獲得很多人群的關注,新聞信息在不同的媒體之間進行轉換,也有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新聞轉載后是否能達到原先的真實性。因為,很多轉載媒體都是一些隨意性比較強的自媒體,有的媒體還自行編輯和修改,導致新聞在報道上有些內容已經失真。
1.3 不同受眾不同理解的新聞真實
傳播主體和受眾不同,造成的對新聞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樣,現在很多媒體都相互轉載,轉載的過程中受眾就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且目前的很多平臺都可以實現互動,這樣大家對同一事件的理解也就不同,也會影響新聞本身的真實性。
2 網絡新聞失實、虛假新聞的成因及主要表現
2.1 過度追求時效導致無法核實信息的真實性
網絡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方便和快捷,互聯網也為人們即興留言提供了平臺。隨著新興媒體興起,在海量信息的沖擊下,新聞容易被擠壓成碎片,這樣信息的提取難度就加大。另外,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轉載,導致很多人無法去核實新聞的真實性就已經被其他的消息覆蓋。
2.2 過度看重點擊率造成獵奇造假
為了獲得較高的瀏覽量,有些網絡媒體設置了自身的考核指標,為了達到業績的預期目標,會通過“優化”新聞標題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有些是夸大其詞,有些則是純屬改寫,這樣新媒體就失去了方向,過分追求點擊量會使其失去原來的真實性。
2.3 過度揮霍自由導致謠言四起
由于網絡媒體是新興起的媒體資源,在法律上并沒有制定太多的限制,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或者個人就會運用自媒體的自由,編造一些失實的新聞或者制造輿論氛圍,這樣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誤導,有些還導致一些企業的經濟損失。
2.4 編輯求實意識弱化
編輯新聞應該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每一條新聞都需要經過編輯的調查,這通常是由團隊來完成的。但是,現在有些編輯大多是一個人擔任內容選擇與編輯的重要任務,導致約束太少,這樣就缺乏對新聞真實性探究的過程,也就無法將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
2.5 追查、問責、監管和懲戒機制的缺乏
在沒有太多制度的情形之下,人的責任意識也就沒有那么強烈,且網絡環境復雜,一個消息要找到它的源頭非常不容易,也很難進行責任的認定,因此虛假新聞即使被發現,也無法進行及時的核實和處理,加上獎懲機制不健全,也助長了一些人投機的行為。
3 捍衛新聞真實性的措施
網絡時代下,新媒體的出現為公眾獲取信息、傳播信息和發表個人建議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但是這也有弊端,其為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或者單位提供了制造虛假消息的機會。網絡新聞的失真對于社會的影響危害很大,誤導了人們的判斷,混淆了視聽,對于誘發社會沖突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在新媒體使用的環境下,如何捍衛新聞的真實性,制定保障新聞真實的措施,營造公正合理的輿論環境尤其重要。
3.1 國家要完善法律制度
要改變新媒體存在的各種問題,就需要國家完善法律制度。
首先,就是嚴格執行從業者的進入標準,既然新聞真實性如此重要,就需要發布新聞的人具備一定的素養,尤其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目前我國已經開始對新聞專業的從業人員進行職業資格考核,這是防范新聞失實的重要措施。
其次,要推行媒體推出機制,在新聞從業中,一旦發現有人造假,不能姑息,要強化新聞從業的規范,同時給予制造虛假消息的媒體以懲罰。
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監督體制,要進行行業、公眾和媒體監督機制,從源頭上把握新聞的真實性,以免由于失實造成嚴重的后果。
然后,要在網絡上推行實名制,要對網絡信息進行有效的規范,防止太過自由的任性行為。
最后,要依法管理媒體傳播行為,國家應該高度重視對那些制造虛假新聞從而給社會帶來危害的傳播行為,并且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從而對那些散播謠言的媒體機構進行量刑處理。
3.2 建立媒體嚴格審核制度
要發布真實的新聞,就需要對從業者進行管理培訓,對媒體從業人員進行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訓,站在新聞職責神圣的立場,加強編輯人員追求新聞事實的意識。網絡環境中,也需要重視新聞的審核,發布新聞的媒體應該對新聞的采、編、審、播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把控,強化編輯職責,要在快速傳播的基礎上保障真實。新聞媒體應該接受來自內外的監督,不僅要接受公眾的監督,同時也要經受得了同行的監督,從而打造一個自動凈化的媒體環境。還要建立糾錯機制,對那些失實的新聞報道進行亡羊補牢。
3.3 從業者和參與者提升媒介素質
開放性、交互性與即時性,是網絡時代媒體的最大特點,正是因為這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制造新聞的源頭,新聞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給予了廣大網民充分的自由。也因為這樣,甄別新聞真假就變得極為困難。因此,要提升記者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水平,這樣他們編輯的內容才能更加符合真實,提供給人們更加可靠的信息。同時,要提升全民的媒介素質,目前新媒體的運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新聞編輯的工作中,提升網民的意識,增加他們的責任,可以從更大的范疇內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綜上所述,新聞媒體在網絡時代里有了更復雜的定義,但是虛假新聞對于社會和媒體都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響,為了捍衛新聞的真實性,國家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媒體嚴格審核制度,提升從業者和參與者的媒介素質,只有建立良好的媒體環境,新聞的真實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溫穗章.新聞真實實現的內涵與內在要求分析[J].科技傳播,2013(24):46,67.
[2]涂俊麗.淺談新聞真實與法律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3(13):26-27.
[3]周琳.假新聞反映的問題——重申新聞真實的重要性和傳媒的素質與責任[J].新聞傳播,2009(1).
[4]陳力丹,閆伊默.新聞真實與當前新聞失實的原因[J].新聞傳播,2007(7).
[5]郭麗.論新聞失實的危害、原因及應對策略[J].神州,2013(27):269.
[6]王穎.略論新時期新聞失實的主要原因及應對之策[J].中國地市報人,2010(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