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學斌 王丹
摘要:截止到2013年底,長春市保障性住房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面對居家養老的低收入高齡人群,對他們的居住時態和對社區服務需求進行調研,為居家養老服務的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低收入人群;居住時態;適老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06-161-02
1.研究的背景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大趨勢,吉林省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在不斷的增加。根據2013年長春市老齡委員會最新一次數據統計,長春市有人口760.76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06.67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4.02%。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長春市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9.6萬人次,比上一次2000年人口普查增長76.1%,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長1.65%,二十年來,長春市80歲以上老年人年均增長5.3%,是60歲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的3.3倍。長春市老年人口發展速度之快,占比重之大,是社會現狀,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低收入家庭的養老普遍面臨著社會問題。首先,低收入家庭養老經濟供養水平低。其次,家庭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不夠。再次,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嚴重缺乏。最后,社會對于低收入老年人養老的保障不完善。
2.長春市保障性住房老年人居住時態調研
調研選取長春市西城家園公租房小區和南部新城兩個保障性住房小區,對其中的老年人進行調研,采取有選擇的入戶調研和社區內活動人群的抽樣調研,在回收的有效問卷1425份中,被調查的男性比例為55.56%,女性比例為44.44%,原因可能為室外公共服務設施較少,戶外聚眾打牌者多為男性,缺乏休憩空間等,所以被調研者中的女性比例略少。
2.1保障性住房中老年人的年齡構成
在調研問卷回收整理后,發現本社區的老年人的年齡階段在60-65歲的人數最多,比例達到33.33%,其次為71-75歲的老年人,86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較少。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部分機理功能逐漸下降,表現出需要受照顧的程度也逐漸增強,對公共服務設施的使用需求也不盡相同。
2.2保障性住房中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偏低
在本次調研中被訪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表現不高,初中及以下的老年人數占69.78%,其中還包括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占156人,高中以上的老年人數僅為433人。
2.3老年人的經濟收入較低
調研小區中老年人的收入金額代表了保障性小區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狀況,從收集整理后的數據可以看出保障性小區中老年人的收入狀況較低,人均收入為2000元,根據《價值線》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72元,與我國的人均收入相比相差較大。其中收入在2000-2500元的老年人最多,有475人,占到33.33%,其次為1500-2000元的老人有316人,占調研總數的22.22%。
在調研過程中根據老年人的經濟來源做了統計,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依靠退休金,有退休金的人數為1112人,占78%,14%的老年人依靠社會保障,還有8%的人無經濟來源。所以,與社會其它老年人相比,保障性住房中的老年人的收入較少,他們養老的可選擇性的范圍更窄,老年公寓和養老院等養老機構雖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考慮到經濟水平,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懷,他們的養老需要依托社區的服務設施。
2.4關注空巢老人
在本次的調研中,重點關注記錄了空巢老人的人數,通過數據整理,西城家園小區共有三種戶型,按照規定一室一廳的住1-2人,兩室一廳住3-4人,兩室兩廳住4-5人。住在一室一廳的老年人有2533人,占70%,其中老年人大部分為獨居或者夫妻兩人。住在兩室一廳和兩室兩廳的老年人為399人,占29.25%,老年人的居住情況大部分為老人自己與子女同住或夫妻兩人與子女同住,其中兩室兩廳中不乏有三代同居者。
根據圖示可以清晰地看出空巢老人占79.37%,是社區老年人口的大部分。從長春市西城家園的調研結果中顯示,保障陛住房中空巢老人的人數之多應該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一方面,由于社會發展速度的增加,現代社會子女不與父母同住的趨勢增大:另一方面,根據入戶訪談,保障性住房中的空巢老人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子女的人數占一定比重,例如子女有殘疾,需要在長期住院,并且無經濟收入,還需要老人支付醫療費的隋況也有一些。
3.老年人的需求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建
3.1由生理特點引發的需求與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建
3.1.1老化現象
各年階段的老年人所表現出來的身體、運動機能,知覺機能,認知機能都有所不同。比如身體、運動機能中的肌肉力量從30歲起開始下降,隨著年齡的增加甚至可以下降到峰值的一半以下,在生活中的表現為起立、上下樓梯、開關門窗等多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其次為知覺機能中的視力,調研過程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基本80%的老年人都不能獨自完成問卷的填寫,主要原因為看不清問卷上的字體,老花眼的普遍產生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后期高齡者,他們的視力惡化程度給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了殘障的程度。知覺機能中的聽力的退化在老年人中也是重要的特點,根據專業領域的研究,在500-2000赫茲的語言音頻中聽力損失超過30分貝就會出現錯聽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會造成殘障的,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更為明顯。
3.1.2老化現象對公共服務設施配建的影響
由身體機能老化帶來的一系列的因素對公共服務設施的影響主要考慮在無障礙設計中。例如老年人感官系統的老化帶來的視覺、聽覺的老化可以通過在服務設施中加入感知線索以及材料的選擇,控制光線和顏色的選擇以及增加可觸的暗示來解決。再者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帶來的反應能力和敏捷陛的降低可以通過材料和設施的安全性以及無障礙細節的合理性來改變。其次是考慮身體運動機能的下降帶來的問題導致輪椅的使用,這就需要考慮無障礙設計的各個方面。
3.2老年人由心理特點引發的需求
3.2.1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的減退,以及退休后社會角色和經濟地位的轉變,他們的心理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對長春市保障性住房中老年人訪談過程中,體會并了解到他們的心理。首先是由于在社會中角色的轉變,比如退休,從別的小區搬到保障性住房中,目前的經濟來源依靠退休金和國家保障,不經常與人接觸。其次是在家庭中角色的轉變,表現在與兒女分開居住的孤獨感,以及獨居老人的絕望感。
3.2.2由心理需求引發對公共服務設施配建的影響
由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就會延伸出老年人的需求,首先是對安全感的需求,通過問卷整理發現,老年人希望增加智能化呼叫系統,因為生理上的變化,使他們自身的防護能力降低,他們對生存和身體健康更加的關注,問及對西城家園社區及周圍安全性的滿意度時,居民的滿意度較高,其次是歸屬感和鄰里感的需求,表示愿意與社區內的居民相互交流增進感情的占大多數,他們希望他人接納自己,并得到尊重,這就需要以小區或者組團為單位增建公共服務設施,楊·蓋爾的交往與空間中提及逗留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的位置可以形成場所空間,為老年人提供交流駐足的場所。最后是對家庭感、私密感和舒適感的需求,城市居住區中的老年人向往真實的人文環境和和睦的鄰里交往的居住環境,這就需要設施的合理性和舒適性的。
3.3由社會特點引發的需求
3.3.1老年人的社會特征和需求
老年人的老化不僅是生理和心理的老化還包括社會性老化。社會性老化是指在生命過程中老年人所經歷的社會變化,包括角色和人際關系方面、老人的支援系統、家庭和朋友的支援系統和正規服務的支援系統等方面。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支持和以及個人背景(性別、經濟地位)與壓力和適應能力都是息息相關的。
城市老年人群體由不同的職業、生活習慣和文化層次的老年人構成的社會群體,根據社會層次進行劃分分為知識型、管理型、勞動型和閑居型。通過調研發現,保障性住房小區老年人勞動型和閑居型的老年人居多,他們特點表現為文化程度低,活動范圍窄,但是社會的參與意識強,閑居型老年人通常有較強的孤獨感。
3.3.2老年人社會特點對公共服務設施配建的影響
由調研長春市保障性住房中老年人所表現出的社會特點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中的老年人活動范圍窄,空閑時間較多,孤獨感強。但是社會參與感強,在對公共服務設施配建過程中不應該將老年人群單獨孤立出來,而應該將他們一起設計,當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使用社區設施,幫助社區做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務。在訪談過程中對失能老年人的家屬進行訪問,失能老年人的家屬每天都需要照顧病人,無閑暇時間,他們希望在社區中成立日間照料中心或者托老所,使病人能夠得到較好的照顧,自己也愿意去服務幫助一起照顧,既可以增加相互往來也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照顧,更大程度上減輕了家屬的負擔。
4.結束語
在現代社會中,60歲以上仍然精力充沛的老年人占比重越來越大,他們更愿意為社會服務,做出自己的貢獻,老年人適當的就業增加社會參與度可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更加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提高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