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威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120
摘 要:當前,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不斷迅猛發展,體育經濟發展也已經被提上了發展的日程。單是,現階段國內體育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有著各式各樣的諸多問題,例如:相關產業規模不大、體育產業化的水平不高、體育市場管理不完善等。面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存在的客觀問題,該文首先概述了體育經濟的語境內涵,以及在分析了國內體育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究出發展體育經濟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關對策,旨在為促進我國體育經濟的有序發展提供相關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體育經濟 發展條件 問題與對策 支付能力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a)-0120-02
體育經濟的目的是以生產及經營的視域為基本點,將大眾體育及其與之關聯經濟行為進行相互綁定,最終生成一種特殊的產業進行發展[1]。通過階段國外發達國家的體育經濟發展路徑不難看出,一個國家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快速增長,體育經濟的比重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高的地位。毋庸諱言,目前國內的體育競技產業的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和一些發達國家比,仍然有著比較大的現實差距。但是同樣的,這種客觀的差距也是轉變成為生產力的重要推注力,更加清楚地說明國內體育經濟的發展也必會占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直流。
1 體育經濟的概念
體育,屬于較為獨立的活動領域。體育經濟也可以解釋為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獨立機構,有著獨立的財務活動,并且擁有這一領域的專家、干部、教學和科研[2]。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體育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已經逐漸被大多數民眾認同。可以預見,唯有在國民經濟中獨立創設一門與之相關的科學理論,方可推動體育經濟在當下發展建設中所能體現的價值和效果。
對比體育產業,體育經濟大多數是通過活動的形式向社會提供各式各樣的體育服務的一種經濟行業,可以說也是“體育服務業”的統稱集合。體育及其相關體育服務產品的生產、經營、消費以及和體育活動息息相關等全部的經濟行為,都可以納入到體育經濟的領域。具體來說,可從三個維度進行解釋:一是經濟類型,主要是說國家通過體育需求刺激作為初始化的動力源、通過體育創造的形象影響力作為基礎條件,進而規劃處經濟發展的類型;二是經濟發展要求,主要是說國家為了實現體育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所創設打造的一種運行模式;三是產業體系,主要是說國家所創建的體育行業或產業在內的,和工商等各業共同發展著比較特殊的經濟運行系統。
2 發展體育經濟的基本條件
2.1 基礎設施的建設
體育經濟活動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究其原因,體育經濟必定是與大眾性體育健身運動息息相關[3]。所以,制約體育運動發展的唯一因素就在于體育經濟受到限制。毫無疑問,體育活動的形式各種各樣,然而其中同樣的地方就在于必須要一定的體育空間場所以及相對應的基礎設施。這也是體育經濟得以發展最為常規的一個條件之。由于體育經濟發展中的基礎設施一般意義上屬于政府規劃建設中的社會公益性基礎設施,其建設的主體并非以單純的營利作為終極目的,所以,體育經濟并不會全部受到國內市場經濟機制的太大約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設施的建設工作可以說發展迅猛、日新月異,然而對比國內的人口比例,仍然還遠不能滿足全社會的體育基礎設施需求。
2.2 大眾的支付能力
假使大眾匱乏最基本的體育消費支付能力,所謂體育經濟的發展必定就如空中樓閣,大眾的支付能力從本質上影響著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規模和程度。隨著最近幾年國民經濟的不斷快速增長,大眾可支配經濟的數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上,人們在體育消費的比重也正在悄然增長。
3 發展體育經濟的對策
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在我國市場經濟已然非常成熟的形勢下,部分公益層面的體育事業以及經營層面的體育產業更應當實現相互統一。最大限度上實現體育社會經濟,就一定要伴隨體育事業整體的跨越性發展。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唯有實現體育產業化,通過成熟的市場經濟有效機制來對體育資源進行一一分配,一一激發各環節的積極屬性,方可達到體育事業大發展的目的。對此,體育部門必須要提高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企業一起聯手辦體育及其周邊活動。
政府加大強化體育經濟發展政策的扶持主要可從幾個層面進行引導:一是財政撥款,這也是體育經濟發展政策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其意義直接代表著國家對于體育事業發展的肯定態度。在預算管理上,財政對其投放的區域、結構等展開統一的管理,優化預算的支出結構,在資金、福利層面給予社會各級更大地優惠政策;二是對體育產業中存在的各種諸如稅收政策進行優化:在體育發展中,為了鼓勵企業及個人對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支持,國家財政部門可以在稅收上給予其減免等優惠。或者給予減免;三是在政策上支持體育場所的建設工作,通過實施實行土地置換、盤活存量,集中建設等政策,以便體育經濟發展的全方位開發。在土地征用環節上,對體育基礎設施以及體育場館的建設,采用行政土地劃撥的形式給予企業及個人最大地支持。
3.2 促進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
我國體育經濟產業化的其著力點應重點從兩個方面發展:一方面,推動原有的體育事業單位向企業制度轉變,達到體制層面上的發展轉型。能夠確定的是,這也是體育經濟發展產業化轉型的基石,換言之,是體育產業化轉型最為明確、具體、立竿見影的一種表現。體育事業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深化的改革,因此,促進體育邁向產業化的轉型,自然而然就需要從體制的內部開始轉移。政府部門必須要徹底摒棄過去基于計劃經濟體制形勢下所長時間生成出僵化的體育體制,讓體育產業的經營部門更能夠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另一方面,推進體育經濟發展中的資產重組,使體育產業實現集約化的經營模式。毋庸諱言,現階段,國內的體育產業仍然存有相當規模上的均衡化以及粗放化管理的現象。利用資產重組,建設健全各大型的跨區域、跨產業、跨所有制的體育產業經營集團,并且適當的協調國內體育產業的結構,可以讓國內的體育產業形成兼容有序的市場格局,營造出自由的競爭環境,最終從本質上,推動體育產業經營提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此外,體育產業經營企業或個人如果要實現有效發展,必定要完成產業體制的創新、管理創新。以個體層面的體育產業經營來說,必須要為自身定好位,知道自身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改要拓展什么內容,需要克制什么誘惑,才可以真正地深化自身的經營特色。相反,一旦體育產業經營發展過程中思路不定,沒有經營特色,浮于表面,就必然無法發展壯大。
4 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經濟屬于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構成單元,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是一項有前景、有潛力,并且充滿潛力與機遇的產業。加大加強發展體育經濟產業,對推動國內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對于促進市場繁榮,增加就業以及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許松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經濟思想的發展演變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2] 劉成云.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J].體育文化導刊,2013,17(4):101-105.
[3] 賈桂云.體育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應對[J].學術探索,2012,10(3):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