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收看一是即時性增強,對成品制作難度和精細度的要求有所降低;二是對主演顏值和觀眾緣,對情節的強調,都較以往產品,有了強度上的提升。
每年都有新面孔出來,隔四五年,娛樂界會有一個小換代,隔七八年會有一個大換代,偶像也好、戲骨也好,就這么一代又一代被制造、自造和歸位。
前幾年成名的胡歌、韓棟、楊冪、劉詩詩,眼下已穩固上位的李易峰、井柏然、王凱、趙麗穎,目前的張藝興、馬可、陳若軒……由此上溯到十幾年前開始星路的黃曉明、李光潔、靳東、霍建華、張一山、楊紫,我們會發現演藝界新人的涌現,既是參差,也有序:參差是關于藝人“紅”的起始年齡沒有一個硬性約定;有序則是因為無論“老”“幼”,所有明星、戲骨的成功,無非就是“天賦+時運+韌性”這樣一條基本公式。
手機觀賞悄然成為主流收視平臺,這是近幾年播出平臺相對于以往年代的一個巨大變化。它給整個娛樂業帶來的變化也是連鎖性的。過去大家說“網劇”,還主要是指電腦收看,但現在可能主要是指手機收看了。兩者的區別一是即時性的增強,對成品制作難度和精細度的要求有所降低;二是對主演顏值和觀眾緣的強調,對情節抓人的強調,都較以往產品,有了強度上的提升。
手機收看或者說網劇的普及,對網下播出平臺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大家如果將《老九門》與之前主流的上海灘精彩劇集相比,最大的區別不只是畫面亮麗,主演們的顏值鮮嫩也是重要的一節。雖說主演們的歲數,實際上也并不算太小,可整個組合所形成的劇集整體年齡感,顯然更青春年少。加上今天的藝人,舉止、腔調和長相,比民國時的人估計得年輕上十來歲,審美稍微成熟一點的觀眾,往往會以為自己在看童話版民國劇。對于這部分粗具歷史常識的成熟觀眾來說,不真實感會伴隨著觀賞油然而生。電視劇的宏觀要求,是產品的主觀眾群追求老幼通吃,新一代傳奇劇的投資者和主創們則志在主攻年輕觀眾,兩者出現了分歧,好在內地市場大、觀眾多,趣味偶爾細分一下,也還分得起。
再對比《花千骨》和于正、張紀中兩代金庸武俠劇,也依然能看出主演越發拼顏值、畫面越發絢麗,對人的情感刻畫愈趨表面化、低幼化。《花千骨》獲得的成功,相比于、張劇,可謂空前。過去媒體批評張劇,是期望它們更加精致,對普通觀眾的審美能具備啟蒙和引領。那么從于劇開始,一直到當今觸屏時代的武俠劇,媒體已經不這么要求它們了,一來寫劇評的人已經又換了一代人,審美里沒那么多人文指向、經典訴求;二來大家把評劇、拍劇都看成是掙飯的活計,而不是寓教于樂的大眾藝術。
回到“顏值”上來。就視覺產品的屬性和表演本身來講,強調演員的顏值,原本可以說是正途,也是對內地過往三十年來“丑星當道”的一次“撥亂反正”。不過凡事皆有前提,那就是——劇情需要,以及劇情所背靠的年代背景的限定。一旦因為考慮演員顏值,而出現人物造型和劇情演繹上的觀感失真,那就多少會有些得不償失。否則一味諂媚觀眾對顏值的追捧,忽略劇集、節目的質地,那就幾乎等于又退回到了四十來年前的繡花枕頭、奶油小生審美。而想當年,丑星們就是因為這個才崛起的。
歲月無腦,總是不知不覺陷人于簡單的輪回。而人則是高等動物,不應簡單地屈從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