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清
GDP消費率投資率
我國2005-2014年消費率與投資率的狀況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其不僅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綜合國力與國民財富。計算時多采用支出法,如果不計凈出口,消費和投資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兩大推動力,本文采用支出法來研究消費率與投資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統計年鑒采用的是當年的價格,所得到的GDP稱為名義GDP,用不變價格計算的GDP稱為真實GDP,為了反映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需要借助GDP價格調整指數,需要去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它是指名義GDP與實際GDP之間的百分比值。即:GDP價格調整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00%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基本等于GDP價格調整指數,故文章用CPI代替GDP價格調整指數來計算我國2005-2014年不變價格的GDP。
由表1可知,自2005年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體上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從2005年184006.8億元增長至2014年631347.1億元,絕對額增長了447340.3億元。而就GDP增長率來看,2005年到2007年逐漸上升,2007年開始下降,2009年到2010年最為明顯。因為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為了應對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中國政府不斷完善和充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出4萬億計劃。2010年到2011年增長率上升,2011年以來GDP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最終消費率先下降后上升,資本形成率先上升后下降;我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先下降后上升,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先上升后下降。
總體來看,我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呈“下降一上升一下降”的波動模式,其中2010年到2011年最為明顯,從46.3%變為62.8%,上升了16.5個百分點,2011年到2013年我國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下降,2013年到2014年又上升。而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整體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09年到2011年最為明顯,2009年我國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為86%,2010年為65.2%,2011年降為45.4%,下降了19.8個百分點,2012年又下降了3.6個百分點,而2012年到2013年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又上升,從41.8%變為54.2%,2013年到2014年又下降。由圖1可得,2008-2010年我國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大于消費對GDP的貢獻率,2011年到2012年我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高于投資對GDP的貢獻率。
我國消費率和投資率存在的問題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最終消費率總體上呈現先下降后上升趨勢。我國最終消費率從2005年的54.1%下降到2010年的49.1%,從2010年開始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14年最終消費率為51.4%。我國投資率總體上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從2005年的40.5%上升到2010年的47.2%,從2011年開始呈現緩慢下降趨勢,2014年為45.9%。
研究可知,居民消費是拉動我國最終消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其中居民消費支出主要是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我國的城鎮居民消費支出逐年上升,農村居民消費呈下降趨勢。
(1)消費率先下降后上升的原因
我國消費率先下降后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居民消費率的變動。2005年到2010年,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自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逐年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從2010年的143219.1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40649.2億元,絕對額增長了97430.1億元,居民消費支出增長比較明顯;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中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上升,城鎮居民消費下降,但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仍遠高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縮小,使得農村居民消費率上升;政府消費支出從2010年的57438.1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87069億元,絕對額增長率29630.9億元,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
(2)投資率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
資本形成總額由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兩部分構成。在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逐年上升,存貨變動先增加后減少,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使得存貨為2008年的10240.9億元降為2009年的5383.4億元,凈減少5383.4億元。
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2011年的9.2%降到了2014年的7.4%。學術界有人認為這是周期性現象,一旦經濟尤其是國際經濟形勢回暖,經濟增長率仍將回到高速增長狀態;有人也認為,這一現象表明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已顯著降低,中國經濟以后再也無法實現以前的高速增長,將逐步向中高速和低速增長轉移。在理解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率下滑時需要分別實際增長率和產能增長率。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中國的產能增長率已經下降,所謂的“新常態”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產能增長率下降。但從我國目前的7.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和導致產能增長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可得我國產能增長率并沒有下降。
實際上,影響我國科技進步率的因素正負兩方面都存在。不管是我國的后發優勢減弱導致科技進步率下滑,還是我國科技水平更高、科研人員更多導致科技進步率提高,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下滑,但產能增長率并沒有下滑,中國經濟依然具備高速增長的潛力。目前的經濟增長率下滑是周期性的。
(3)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經濟的投資率與消費率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指標,投資率與消費率的比例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對2005-2014年間消費率與投資率及其對GDP的貢獻的分析,可得2005年我國消費率下降,投資率上升,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率不斷上升,導致消費率持續下降。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影響很大,此后一直下降。
2005-2010年的數據表明,我國目前仍處在投資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形成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動力格局。在我國,過度依賴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消費率長期走低,已經造成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經濟增長模式亟待轉型。尤其是在近些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我國部分產品產業出口受挫,導致經濟出現波動。在這個背景下,向消費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更加凸顯其重要性。
自2010年以來消費率開始上升,過去十年,我國經濟增長一直享受著人口紅利,而且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重疊。大量的勞動力供給一方面推升了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卻造成了勞動力競爭,壓低了工資增速。又由于人口紅利下青壯年較多,所以作為凈消費者的老人和小孩相對較少,使得平均儲蓄率傾向于上升。同時城鄉轉移也起到了推升作用。同時,由于稅收增長快,且主要由居民部門負擔,政府轉移支付不足并且重儲蓄投資而輕公共支出,導致了政府部門對居民部門的擠壓。而且,居民部門內部分配不均尤其是房價快速上升和社會保障的缺失,推升了居民的平均儲蓄率。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結構的拐點正在發生。未來幾年勞動年齡人口將從目前低增長轉變為絕對數下降,而農村富余勞動力已經大幅減少。隨著經濟的供給能力相對于消費人口的增長放慢,維持非居民對居民部門的擠壓將加大社會矛盾,改革的壓力在增加。人口結構的變動將逐步削弱抑制居民消費率的因素,我國進入了“消費時代”。在總體經濟增速顯著下降的背景下,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世界第一的社會零售總額。消費率上升,將意味著總需求結構改善,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
協調消費率與投資率關系的對策建議
投資率和消費率是反應投資和消費關系的重要指標,當投資率和消費率處于合理水平時,證明投資消費結構也較為合理,這樣才能推動經濟增長。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投資率和消費率有不同的變化趨勢,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投資率和消費率也各不相同,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有所差異,只有正確認識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并對其進行正確調控才能保持我國經濟有高水平的增速。
(1)對策
在嚴峻的形勢下,中國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政府經過不斷調控,仍然存在消費需求不足,投資信心減弱等問題,制約著中國經濟地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同時也出現不同于以往的許多特征,經濟增速的放緩,增長動力的轉換、經濟結構的再平衡,面臨著復雜的系統轉型,也意味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全新階段。處理好經濟、社會和生態的關系,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以充分發揮消費需求的導向作用和拉動作用。
(2)建議
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擴大有效投資,需要樹立投資新理念,處理好投資、消費和出口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社會和生態的關系,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以充分發揮消費需求的導向作用和拉動作用,使得投資率和消費率達到經濟穩定增長所要求的特定比率,促進經濟合理增長,確保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