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廷
農村消費 影響因素 中國
緒論
選題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經濟已擺脫短缺狀況,市場經濟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相伴而來的問題是:主要消費品供過于求,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我國經濟面臨的約束日益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內需、開拓市場的政策。在構成消費的三個要素中,雖然消費、投資和凈出口被譽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然而這三駕馬車中,消費是經濟的原動力,消費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啟動居民消費。然而,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更多的是依靠投資和出口的拉動,而不是建立在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的基礎上,結果是加大了我國經濟增長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影響了經濟的均衡發展。為了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保持出口和投資增長的前提下加大對國內市場的開拓。
如果能夠有效地提高人口占絕大多數的9億農民的消費水平、開拓農村這個巨大的市場,無疑對對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消費理論
(1)絕對收入假說
Keynes的消費理論被稱為絕對收入假說,其理論的核心是消費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并且可支配收如主要用于消費和儲蓄兩方面,因而有可支配收入等于消費與儲蓄之和。關于收入和消費的關系,凱恩斯認為: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額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并且他認為消費和收入之間有相對穩定的函數關系即:c=c(y)。
(2)相對收入假說
第一種形式示是從橫截面觀察存在一種示范效應,即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受周圍人們消費水準的影響。
第二種形式是從時間序列上觀察存在一種棘輪效應,即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僅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響,而且也受過去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影響。
(3)生命周期假說
生命周期假說認為,消費者會在更長的的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的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他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這—假定表明,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穩定的生活方式,一般不會在—個時期內大量儲蓄,而在下一個時期揮霍無度,他們會在各個時期保持大致相同的消費水平。
(4)持久收入假說
持久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與當前收人無關,而與長期收入的估計即持久性收入有關。持久性收入就是,以一個的現有財富水平與現在和未來掙到的收入來維持其個人在有生之年穩定的消費比率。這一理論說明,消費比收入更穩定,因為產生于暫時性收入的開支被分配到許多年份中。是實際上很大起伏的收入波動,也只能引起消費最溫和的反應。
結論及政策建議
(1)本文結論
1.中國農民收入水平較低,限制了農民的消費。長期以來中國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我國,一方面,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差,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民現在基本上是處于靠天吃飯的困難境況。另一方面,農業耕作機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管理意識低下等因素,造成中國居民的經營性收入不確定性較大。
現期國家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從而使農民有了—定的工資性收入,但工資性收入所占比例并不如人意。而且農民知識水平低,運用法律維護權益的意識低下,從而給雇主以可乘之機,欺詐農民。雇主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屢見不鮮。
2.農民消費環境不健全,限制了農民的消費。由于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村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監督管理制度欠缺,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大量存在,從而導致農民有錢沒地方花、有錢不敢花的局面。
3.傳統的消費觀念和習慣,限制了農民的消費。我國農村現在的傳統的、封建的思想較為濃厚,加之現在許多農民基本上滿足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因此正常的消費需求被自我壓抑不能釋放。
4.我國農村居民支出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主要根源在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特別是醫療保障體系和教育保障體系。因此農民每年必須儲蓄足夠的現金應對突發事件。
(2)政策建議
1.政府層面的宏觀政策
1)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購買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要提高農民收入,必須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重振鄉鎮企業;切實減少農民的負擔。
2)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針對我國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要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應當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醫療保險這三大塊為核心。
3)大力改善農村消費品市場。加強農村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發展現代農村物流體系,科學合理的規劃農村流通網點;增設農機、家電維修服務網點,以解決農民購買的后顧之憂;進一步加大農村流通市場整治力度,整治欺行霸市,加大打假力度,同時增設消費者投訴網點,切實維護農民的消費權益;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針對不同收入層次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偏好,為農民生產更多符合其消費需求的產品,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品市場。
2.農民自身的微觀政策
1)塑造積極的消費觀念。農民應該逐漸改變“積谷防饑、養兒防老”的意識,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消費觀,做到“敢于消費、善于消費”。與此同時農民應該努力消除不正確的攀比心理;摒棄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等陋習,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同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2)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實現科技興農。農民應該加強自身知識學習,主動接受現代先進的科技作業方法和先進的現代農業管理思想,并且積極響應頒布的一系列惠農政策。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經營,從而增加經營性收入,進而推動消費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