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浩
生態扶貧 綠色發展 貴州
引言
前蘇聯學者E.D基魯索夫認為,“生態意識是根據社會與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的解決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觀點、理論和感情的總和。”貴州貧困人口大多居住于生態環境脆弱、民族成分集中、生產生活條件差的地區,貧困、民族問題和生態問題相互交織,因此,貴州生態扶貧是否成功,應在綠色發展框架下找尋路徑。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生態扶貧開發相結合,打造生態扶貧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貴州路徑,凝練形成可向全國推廣并有一定復制性的新型綠色扶貧模式更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扶貧與綠色發展的關系
由生態扶貧來看,綠色發展理念為生態扶貧增添了勃勃的生機,在宏觀層面為其選取了更加精準的方向,在微觀層面也將綠色發展理念巧妙地融入扶貧開發的具體工作中。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影響了扶貧部門的思維與方式,同時也讓扶貧受益方的索取式理念轉變為與生態環境共生共存的觀念,潛移默化的提高了自我生態意識。
由綠色發展來看,生態扶貧豐富了綠色發展理念。一方面,生態扶貧促使扶貧地區百姓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在生活中始終貫穿環保綠色健康的方式。另一方面,生態扶貧方案的設計與制定,不僅處處體現綠色發展的內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并優化了綠色發展理念。
總之,生態扶貧是綠色發展理念在扶貧工作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理念又為生態扶貧指明了清晰方向,兩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強有力的相互依托關系。生態扶貧與綠色發展理念的結合,打破了以往的“扶貧就是扶貧,生態就是生態”相互平行的關系,同時也彌補了過去扶貧開發工作中犧牲生態環境的不足。綠色發展理念下貴州生態扶貧路徑
新思考
(1)有效整合生態資源,做好生態扶貧頂層設計
生態資源整合的目的在于揚長避短,整合各地區、各民族已有的資源優勢,引導不同的扶貧對象在生態扶貧與綠色發展上形成優勢互補強強合作。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注意貴州同一地區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居住在不同地區的特點,積極發揮民族認同感的作用,讓各民族之間形成你幫我,我助你的良好局面。生態資源整合涉及到資金資源整合、各級政府不同部門的資源整合、社會上不同組織資源整合、跨區域跨民族資源整合等方方面面,應在具體工作開展時注意協調發揮各方面的積極作用,為生態扶貧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助力填能。
第一,應明確生態扶貧的戰略目標,將綠色發展理念“滲入”目標內涵之中。換句話說,貴州貧困民族地區應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當做生態扶貧的終極目標,衡量某一地區生態扶貧做的是否真正成功,必須將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設程度當做一項重要指標。第二,依據總目標,圍繞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制定綠色扶貧總規劃和具體執行方案。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地區具有不同居住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在制定總規劃時必須因地制宜,實施各具特色的生態扶貧政策,并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每一項具體政策中,使綠色理念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中落地生根開花。
(2)注重發展綠色與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扶貧的內生力量
歷史與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遵循自然規律,注重生態保護,倡導綠色發展,實施綠色與生態經濟發展策略才是長久可持續的最佳道路,同時也是破解貴州民族地區貧困與生態難題的必然選擇。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有技術含量、就業容量、環境質量的綠色產業,加快構建具有貴州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用好山、水、林、氣,加快發展山地旅游業、大健康醫藥產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林業產業、飲用水產業;加快發展原材料精深加工產業、綠色輕工業、再生資源產業,突出節能減排發展低碳清潔型產業,依靠產業轉型、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加快發展大數據信息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型建筑建材產業、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大力加強綠色園區建設,推進綠色科技創新,強化綠色金融服務,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貴州具有立體氣候明顯、生物資源多樣、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利用這些客觀存在的有利條件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統一。
貴州生態扶貧最重要的目標是培育貧困主體的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促進內生力量的形成。只有擁有穩固的內生力量,才能真正意義的實現永久脫貧,達到綠色生態經濟的發展目的。只要秉持綠色生態經濟發展理念和路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就可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兼得,也可以長久培育生態扶貧的內生力量。
(3)扎實推進生態移民工程,科學實施生態治理
貴州省2015年起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三年攻堅行動計劃,以期解決生態保護與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問題。扎實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首先不僅要堅持城鎮集中安置模式,也要開發多元的其他安置模式,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結合,在安置地大力發展山地旅游產業、綠色工業園等二三產業,為被安置民眾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使其真正的安居樂業。其次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涉及面廣、牽涉部門多,必須通過政府主導,其他相關部門參與,建立一支有組織有擔當的領導團隊,對現有的移民工作機構加強管理,明確職責,一定程度上實行領導與個人負責制。另外,要制定完善生態移民配套政策,尤其要注重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的保護,在住房條件、土地、戶籍、就業、社保、醫療、教育、財稅等系列問題上提供保障。尊重各民族百姓的意愿,做好宣傳動員工作,解決他們存在的疑問,使他們愿意搬出、樂意搬出,自發自覺地配合各部門的工作。
生態治理已成為貴州省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構成,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入力度、改革力度、監管力度,加快建立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考核評價獎懲機制,恢復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生態系統朝良性循環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