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
老齡化 財稅法 老齡化儲蓄計劃 社區福利
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與規模的不斷加快與擴大,全世界對老齡化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目前,全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6億,有60多個國家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人口總數的10%,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行列。從根本上來說,人口的老齡化現象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表明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們健康、營養水平的提高。但是,這一現象也給社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其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在社會層面,人口老齡化影響了保健和醫療照顧、家庭組成、生活安排、住房與遷徙以及社會福利體系的構建:在經濟層面,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增長、儲蓄、投資、消費、稅收、養老會、勞動力市場等發生沖擊。在政治層面,人口老齡化會影響投票模式與代表性。人口問題困擾中國多年,在長期的輿論引導下,人口數量過多已經成為對國情的一個固有認識。實際上,人口問題不應簡單化,人口既有數量問題,也有結構問題。面對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總趨勢,我們應該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老齡化問題與財稅法的分配風險
(1)老齡化人口結構造就財稅分配體系的風險
老齡化使社會的壓力陡增。從人均角度看,人均負擔的社會成本逐漸提高。老齡化社會還會引發對社會資源的強烈需求,需要社會創造出足夠多的社會財富和極為龐大的財政支撐,養老金,養老保險,養老機構,相關的社會福利設施也都會迅速膨脹,而這些恰好是中國社會當前相當薄弱的環節。
(2)“未富”卻“老”進一步放大了分配風險
按照著名人口學家顧寶昌教授的解釋,中國勞動力隊伍的變化將是一個三部曲:第一部是年輕勞動力的減少,第二部是勞動力隊伍年齡結構的老化,第三部是整體數量的萎縮。這三部曲從現在開始,在今后20--30年終必然會在我們眼前一一呈現。從財稅法分配的角度看,兒童撫養比是“投資”,而老年撫養比是“負債”。生育率下降越快,兒童撫養比下降也越快,而兒童撫養比下降意味著兒童數量的減少,使得后續年輕勞動力不足,今后的老年撫養比上升也就越快。
由此,老齡化以及其中涵蓋的勞動力不足,兒童撫養比下降等人口危機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反映為國家財稅風險,加大財稅分配的難度。
老齡化背景下財稅法的基本理論反思
(1)對分配正義的修正:財稅法是研究分配正義之法
當代法治國家憲法中的平等原則已經延伸到各個法律領域,展現不同的瑰麗色彩。在財稅法領域,公平原則也如同稅法的靈魂,在國家運用稅收手段干預經濟社會生活的復雜運作中承載著精神的架構。稅法的公平不僅應該體現于此時此刻,還應該在必要時將時間軸向前后倆個方向延伸,關注較長一段時間內稅法的制定和實施是否存在不公平。
(2)對創新價值的重視:鼓勵創新應成為財稅法的追求目標
老齡化社會的一個重要的表征就是創新不足,日本在這個方面表現得特別明顯,而日本的今天就類似于中國的未來。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可以將鼓勵創新的精神融入財稅法的所有稅種之中,國家也應該從財政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創新鼓勵基金,對高科技企業進行直接的財政補貼。
老齡化分配危機下的財稅法應對策略
(1)勞動力儲蓄計劃
1.伴隨個人所得稅法的改革予以推進。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個人所得稅法面臨巨大的改革契機,即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要實行綜合所得稅制度,對已婚夫婦來說,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相對更為合理,也就是夫妻合并申報納稅,相應的家庭生活成本也應該合并扣除。
2.通過立法實施專項的財政支出以降低家庭育兒成本。比如,增加公立幼兒園的建設,或者給予私營幼兒園一定的財政補助,以降低普通家庭的經濟負擔;鼓勵開展并推廣已育婦女的職業再培訓計劃,支持靈活的就業形式,使普通家庭不再擔心因為生育而失業的問題等。
(2)社區福利的財稅法促進
社區福利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地域福利制度,它對中國而言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首先,可以選擇一些基礎性的工程作為財稅轉移項目,而在更多的社區福利建設中,應注意形成社區福利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其次,社區福利的發展應立足于城市化的統籌,政府應在社區福利建設中積極承擔引導職能,對鄰近的社區福利建設盡量做到互補和多樣化。此外,考慮到未來老齡人口的增加,而中國社會普遍的“2+4”的家庭結構使很多人的家庭養老難以實現,將有更多的老年人依賴養老院進行養老,而養老院的設置可以考慮依托社區或社區的聯合。
結語
老齡化是一個現實并長期存在的問題,它帶來的不僅是社會經濟負擔的日益沉重,亦會牽連相關的法律制度。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制度體系,不可能對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熟視無睹,而處于分配前言,關系億萬人民分配利益的財稅法更是首當其沖。作為“財富分配的利器”,財稅法回應的永遠是最迫切的社會現實,在老齡化的社會趨勢中,如何實現有效和公平的財富分配,在解決分配難題的同時促進社會進步,并實現財稅法自身的完善和提升,將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