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粟(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重慶 400000)
融合與革新:媒介技術與電視娛樂節目藝術形態
陳一粟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重慶 400000)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社會變遷的不斷進行,社會階層的變遷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相應階層觀眾對電視節目審美呈現出多元化的追求,傳統“大眾文化”導向的“傳播者”主導的電視節目傳播形態開始向“受眾為主導”的細分化傳播形態發展,受眾成為電視節目信息傳播和接受的核心。國外相對新穎和充滿差異的電視娛樂節目引進成為許多電視媒介平臺青睞的對象,海外電視節目引進成為寵兒,往昔高高在上的“大腕明星”走下神壇與平民階層的草根大眾積極展開互動,關注點由社會精英階層轉向普通大眾。
媒介融合;電視娛樂節目;受眾;主體;演變
縱觀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藝術文化的進步往往與媒介技術的變革相關聯,現如今,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融合時代,以電力為依托的電子媒介逐漸超越了以紙張為依托的傳統印刷媒介,人們進入了一個電力打造出來的視聽使喚的幻境之中,使電視節目置身于更加復雜的環境場域之中。電視節目制作內容本身、傳播渠道及媒介平臺多樣化等方面在新的媒介融合語境下都面臨著尋求制作模式和傳播模式的轉向。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社會變遷的不斷進行,社會階層的變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相應階層觀眾對電視節目審美呈現出多元化的追求,傳統“大眾文化”導向的“傳播者”主導的電視節目傳播形態開始向“受眾為主導”的細分化傳播形態發展,受眾成為電視節目信息傳播和接受的核心。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新媒介技術的不斷出現以及媒介傳播平臺的不斷增多,也使電視節目的傳播和發展呈現出分眾傳播的趨勢。例如,快捷方便的手機、IPAD、移動互聯網終端等的出現,使個體受眾參與大眾傳播的平臺和方式都日益得到大范圍的普及,如何滿足受眾日益多元、豐富的消費需求是電視節目面臨的嚴峻考驗。
娛樂類型的電視節目日益同質化和盲目的跟風制作在獲取觀眾關注的同時,也慢慢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而使得收視率降低,于是,國外相對新穎和充滿差異的電視娛樂節目引進成為許多電視媒介平臺青睞的對象,大型歌唱類節目《中國好聲音》《花樣爺爺》、家庭親子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制作精良的優秀節目成為典范,不僅獲取了巨大的商業收益和藝術口碑,也深深吸引了觀眾的內心,滿足了觀眾娛樂、教育和審美等多方面的訴求。
眾多引進節目的內容主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較以往主持人與明星作為節目的主體而言,引進節目中諸如藝術家、“網紅”、體育達人、道德模范等嘉賓成為被邀請的主體,關注點由社會精英階層轉向普通大眾。節目內容和節目受眾群體的分化也導致相應的節目傳播和營銷模式的必然革新。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文化語境下,缺乏創意的電視娛樂節目必然會導致受眾群體的流失,傳統相對單一的銷售模式儼然已不再適應日益更新的電視娛樂節目傳播新形態的發展要求,出現了媒介終端線上營銷與線下營銷相融合的新模式。比如《爸爸去哪兒》通過自己的專門合作網站和媒介終端平臺進行預告片的播放與互動,并舉辦首映禮與全國范圍內的訪問者代表適時進行互動交流,節目相關參與人員積極參加電視臺舉辦的多場電視娛樂節目,并進行相關衍生產品的開發。眾多媒介融合與傳播形式的運作使電視娛樂節目不斷牽引著觀眾的眼球,并引發一陣陣收視狂潮,多種媒介形式相互融合、共同使用形成了新的傳播營銷模式,既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又實現了電視娛樂節目制作與傳播的藝術化創新,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獲得了雙贏。此外,媒介融合也使傳統電視節目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其借助網絡終端平臺不僅可以進行適時同步播放,受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性地回放,給受眾提供了更加自主的收視空間和選擇余地。
媒介融合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受眾的審美需求既受到整個社會文化環境大場域的影響,也與自己日益多元的文化審美需求相關聯。“新的藝術產品的生產關系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對于受眾這一問題的重新思考,結果必然導致對受眾性質、功能的重新界定,以及對復雜的審美接受過程的重新認識。”[1]傳統精英文化逐漸走向萬民參與的大眾文化形式,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文化傾向、教育水準等自主地選擇符合自己審美的電視娛樂節目。就電視節目而言,獲得娛樂的需求是受眾的主要動機,在獲取娛樂的同時如果再能滿足其關于藝術的審美需要,在感受藝術的同時獲得心靈的愉悅與教化,最終獲得一定的教益和文化熏陶更是值得稱贊。消費主義時代,快節奏的生活與壓力,以及科技信息的泛濫,使得人們急需可供釋放壓力的承載點,而電視娛樂節目恰恰迎合了受眾的這種精神心理釋放追求,通過觀看節目,消解受眾源于現實生活的壓力,在視聽畫面打造的“陌生化間離”劇情中獲得精神的快感和生理的調節。靚麗的節目主持、華麗的畫面打造、充滿趣味性的節目內容設置和眾多生活中難得一見的各方大咖齊聚一堂,共同打造出一出視覺盛宴,觀眾流連其中根據自己的需求而做出選擇。
于受眾而言,“對外部文化世界的價值和意義的感知與接受是受既定文化價值意識支配的,其對文化價值的判斷和選擇表現為特殊的興趣、愛好及各種觀念的傾向性,即價值定向”,[2]以“清新、健康、真實、自然”為定位的《快樂大本營》,把充滿活力、激情洋溢的青少年作為主要受眾對象,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大量受眾的關注,時至今日仍舊長久不衰,長期占據國內電視娛樂節目收視冠軍的寶座。無論是節目成立初期相對單一的“明星-娛樂”還是現如今愈演愈烈的媒介大融合語境下“明星-娛樂-觀眾”模式的演變,“娛樂”理念始終貫穿節目的始終,而受眾作為節目最終消費的主體,其節目參與性與互動性大大增加,受重視程度亦不可同日而語,明星的身份也出現了更加多元的變化,草根大眾與藝術大家共同出現在舞臺,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明星不再是節目設置的獨角戲,其往往多與受眾共同參與游戲內容的具體環節。觀眾在觀看節目的時候,內心會油然生起一種參與感,獲得感同身受的心理滿足,以“工業文化”為背景誕生的《快樂大本營》其本質主要是供大眾娛樂消費,電視臺以制造娛樂提供給觀眾消費,在獲得收視率商業化運作后轉換為經濟上得回報,從而節目獲得再投入,持續提供節目內容供受眾消費,由此《快樂大本營》獲得叱咤電視娛樂節目的源泉動力。《我是歌手》(湖南衛視》節目中,受眾更是超越明星、主持人等成為主體性的存在,節目內容設置中由眾多草根大眾組成的“評審團”取代“導師”成為主體,選手多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選手,其去留卻又受眾決定,節目環節內容的設置不僅展現出更加專業的制作水準,也使受眾的審美期待走向更高的心理滿足。
媒介技術的革新伴隨著社會的變革而逐漸發展,社會也逐漸由機械工業化時代過度到電子媒介時代,傳者主導的媒介傳播形態轉向受者為主導的傳播形態,受眾成為信息傳播和接受的主體。媒介技術的融合不斷的調整者電視娛樂節目制作、傳播、營銷等的形式和內容,以不斷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審美需求和獲得商業回報,媒介融合更是從技術層面為電視娛樂節目的革新奠定了物質基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以受眾的審美需求為主導進行電視娛樂節目的構建是媒介人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1]黃會林.影視受眾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
G222.3
A
1007-0125(2016)09-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