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許生
(1.廣西大學 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清潔化制漿造紙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廣西 南寧 530004)
制漿過程中蒽醌作用及傳質機理研究進展
李許生1、2
(1.廣西大學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廣西南寧530004;2.廣西清潔化制漿造紙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廣西南寧530004)
蒽醌(AQ)是堿法制漿中一種非常有效并已廣泛應用的蒸煮添加劑。對AQ在制漿中的作用及傳質機理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著重對AQ傳質機理相關的研究進行了闡述和評論。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AQ制漿機理,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蒽醌傳質機理制漿
蒽醌(Anthraquinone, 簡稱AQ)是非常有效并已廣泛應用的一種蒸煮添加劑,自1977年首次作為制漿添加劑以來[1],研究人員把主要工作集中在各種制漿工藝條件的探討,以尋求提高AQ功效的途徑。由于蒸煮體系的復雜性和AQ定量分析的困難,使得AQ制漿機理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局限。目前對蒽醌制漿的作用機理的認識,仍局限于蒽醌和蒽氫醌(AHQ)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催化反應過程,諸如:高硫化度、溫度以及快速換置加熱(RDH)和超級間歇(Super Batch)蒸煮方式對AQ制漿功效的削弱等問題,尚不能從中找到答案[2-4]。此處著重對那些與AQ傳質機理相關研究和觀點進行了闡述和評論,希望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蒽醌在制漿過程中傳質機理的本質,以充分發揮AQ的蒸煮功效。
1.1蒽醌的物理、化學性質
蒽醌是淡黃色晶體,熔點285℃,沸點382℃,無味,揮發性不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可溶于濃硫酸。其特性之一就是化學結構可發生可逆氧化還原循環反應,見圖1。蒽醌的氧化還原反應電勢為+0.154 V,故蒽醌很穩定,不易被氧化,不被弱還原劑還原。但在堿性溶液中可被保險粉(Na2S2O4)等還原劑還原生成9,10-二羥基蒽(也叫蒽氫醌,AHQ或H2AQ),成為血紅色溶液。但此溶液不穩定,易被氧化劑氧化又析出蒽醌[5]。

圖1 蒽醌的氧化還原循環反應過程
1.2AQ的制漿化學
在堿法制漿過程中,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半纖維素)分子上的隱性醛基在堿性條件下變為酮基,導致碳水化合物發生剝皮反應。剝皮反應在150 ℃左右就能發生[6]。嚴重的剝皮反應,將造成紙漿得率和強度下降。添加AQ后,AQ把碳水化合物分子上的隱性醛基氧化為羧基,避免和減少了剝皮反應的發生,從而提高了紙漿的得率和強度。同時, AQ則被還原為AHQ,AHQ電離成蒽氫醌離子,然后互換為蒽酚酮離子。
同樣是在蒸煮系統的堿性環境下,木素酚型結構單元的α-醚鍵在酚陰離子的誘導下斷裂、形成亞甲基醌中間體帶正電荷的α-碳原子成為帶負電的蒽酚酮離子親核進攻的對象。AHQ-通過誘導效應使木素的酚型β-芳基醚鍵迅速斷裂,加速木素的溶出。其原理是由蒽酚酮離子中的負碳離子進攻木素亞甲基部位并由負氧離子提供電子,促進了酚型β-芳基醚鍵迅速斷裂。隨后,AHQ-變成AQ脫落,見圖2。在這里碳水化合物分子上的隱性醛基充當了還原劑的角色,木素分子的某些結構便充當了氧化劑的角色,部分在廢液中循環上述的反應,繼續對碳水化合物進行氧化作用。這樣的氧化-還原循環作用的結果,既保護了碳水化合物,提高了得率,又促進了脫木素反應,起到了類似于硫化物的作用[6]。

圖2 蒽醌在蒸煮過程中的氧化還原循環反應過程
目前,對AQ已形成了以下共識:不溶解的AQ和可溶解的蒽氫醌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反應機理,能起到加快脫木質素速率和減少碳水化合物降解的效果[7]。
2.1蒽醌的濃度對蒸煮功效的影響
由于AQ在蒸煮液中是不溶的,因此它不能擴散進入木片內部。限于認識上的局限,采用發展可溶性的AQ衍生物來取代AQ提高其蒸煮功效。對于直接使用AQ還是將AQ轉為可溶性的AQ衍生物使用的問題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Dutta等人[8]認為一種可溶性的AQ衍生物1,4-dihydro-9,10-dihydroxyanthracene (DDA)能很容易地均勻分布在白液中, DDA比AQ的蒸煮功效高,他們采用快速加熱升溫的蒸煮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然而,Pekkala[9]的研究結果表明,AQ具有同 DDA 同樣或更好的蒸煮功效。他比較 THAQ和 AQ的蒸煮效果,發現THAQ的蒸煮功效僅為AQ 的 95%。他的試驗采用了常規蒸煮的方式,也就是升溫時間比較長(105 min)。分析Pekkala和Dutta等人的研究過程不難發現其實是采用了不同蒸煮的方式,并不能直接說明AQ或AQ衍生物的制漿功效的不同。
Abbot 和Bolker[10]通過改變蒸煮液比的方式來改變AQ在液相中的濃度,液比分別為10∶1和40∶1, 而其他條件(如:氫氧根離子、硫氫根離子、時間和溫度)保持不變。研究表明,當AQ用量不變的情況下改變AQ濃度對制漿功效沒有影響。因此,AQ在制漿反應動力學中的傳質,是與其添加量有關,而不是像通常反應中與反應劑的濃度有關[10]。基于上述結論建立了硫酸鹽法-AQ或純堿法-AQ的脫木質素的動力學方程:

式中:dL/dt ——脫木質素速率;
L——木質素在木材內的含量;
k*AQ——脫木質素反應常數;
[OH-]——氫氧根離子濃度;
[HS-]——硫氫根離子濃度;
AQ——對絕干原料(木片)的百分數。
a、b和c都是常數。對純堿法- AQ 蒸煮而言,b為零。
AQ制漿過程的脫木質素速率是與其含量的1/2次方成正比。雖然,這一發現并沒有揭示AQ脫木素動力學傳質的本質,但這給我們提供以下兩點啟示:
(1)特意把蒽醌轉化為可溶性的衍生物來使用可能沒有必要。
(2)AQ在制漿過程中的傳質機理與蒸煮試劑不一樣的。
2.2蒽醌的“親木性”假說
親水性高的添加劑通常趨向于保留在液相,而AQ能在木片之內濃縮。Werthemann[11]基于親水性的概念提出一種所謂“親木性”的假說。他認為AQ之所以能在木片之內濃縮是基于AQ的“親木性”。為了驗證其理論,采用一種親水性高的AQ衍生物(2-磺酸基蒽醌)與AQ做對比,發現親水性高的2-磺酸基蒽醌的蒸煮的功效遠不及AQ。原因是2-磺酸基蒽醌高的水溶性,很容易地進入木片之內擴散,也能容易地從木片中擴散出來,而無法濃縮在木片之內。
依據“親木性”假說提出了用AQ用量概念來描述其蒸煮動力學。由于該動力學方程與實際的蒸煮比較吻合,AQ用量概念也已廣為接受。然而, 其“親木性”的假說還是無法解釋不溶解的固態的AQ是如何擴散進入木片內部的。在蒸煮試驗中,AQ在木片和蒸煮液中含量的檢測數據與其“親木性”的觀點并不一致[12]。
2.3關于“AQ吸收”理論
為了揭示AQ傳質的本質,Samp[10]等人提出木片對“AQ吸收”是氧化還原循環反應引起的“溶解和不溶解”的循環造成的。最初不溶解的 AQ 粒子懸浮在蒸煮液中或沉積在木片表面。由于這些粒子是不溶解的,故不能夠進入木片內部。隨著溫度上升,AQ 開始與從木片中溶解并進入液相的碳水化合物反應轉為可溶性的AHQ。AHQ于是就能擴散進入木片之內。一旦進入木片內部, AHQ 能與木素反應,重新轉變成AQ。因為 AQ 是不能溶解的,就滯留在木片中,直到它被溶解的碳水化合物還原。隨著進入木片之內 AHQ增加,就會有更多的AQ形成,并且被滯留在木片中。在此階段僅僅是AHQ在木片中不斷轉化為不能溶解的AQ的階段,因為大多數能反應的木素在木片內部。在宏觀上,它表現出AQ被木片所吸收了。雖然“AQ吸收”理論其實質是AQ必須轉化為溶解AHQ。但該理論并不能解釋,為何在常規蒸煮中預先將AQ 轉化為AHQ并沒有顯著改善脫木素的效果?也不能解釋為何高硫化度對AQ的制漿功效弱化現象。
2.4基于“表面吸附”和“化學反應”的傳質機理的假設
柴欣生等人把所謂的“親木性”理解為是一種吸附行為[12]。木片表面對氧化態形式的AQ及其衍生物(如2-磺酸基蒽醌)都具有吸附性。與2-磺酸基蒽醌相比,木片對AQ微粒的吸附更強。研究發現這種吸附屬于物理吸附, 即隨著溫度的升高吸附作用會減弱。同時發現, 木片對AQ的衍生物如AHQ 或2-磺酸基蒽氫醌(AHQ-S)不能吸附。常規蒸煮的升溫階段(由于溫度相對較低)為AQ固體顆粒在木片表面上的有效吸附創造了條件。AQ在常規蒸煮的方式中其功效發揮最顯著是一事實。在比較不同蒸煮不同時間段AQ脫木素效果時發現,在常規蒸煮前期的脫木素程度尤為顯著。然而,以上所觀察到的AQ的吸附性并沒有揭示與AQ滲透至木片內(即傳質過程)的本質。
柴欣生等[13]人基于膜分離的方法研究傳質機理研究,AQ顆粒并不具備透過膜的尺寸,因此在膜的另一側不能檢測到AHQ的存在。當另一側添加有還原劑(連二亞硫酸鈉)時,可以檢測到AHQ透過了膜。AQ顆粒吸附在膜的表面,與另一側透過膜的還原劑發生反應,使AQ轉化為AHQ。AHQ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尺寸遠小于AQ顆粒,因此可以透過膜。這種發生在膜表面的反應可使AHQ在膜表面形成局部的高濃度,因而可產生較大的濃度梯度,造成有較多的AHQ分子得以透過膜。研究的體系與AQ的蒸煮體系有類似之處,據此提出了基于“表面吸附-反應”的AQ傳質機理:AQ顆粒添加到木片蒸煮體系中吸附在木片表面;蒸煮試劑(NaOH)滲入木片內,木片中溶出的碳水化合物還原性小分子也會由于濃度差而從內部向外滲透到木片表面;還原性小分子與AQ相遇時發生反應,將AQ還原成AHQ;這時木片表面形成高濃度的AHQ有利于向木片內部遷移,當與木片中氧化性木素相遇時,AHQ轉化為AQ。木片體系可視為一個復雜的多層膜體系,因此,AQ可以不斷的向木片內部遷移。
AQ的制漿功效發揮的關鍵在于其向木片內部的有效滲透。因此,全面了解制漿中AQ傳質機理,對進一步深入研究AQ傳質的內在規律具有重要幫助。從傳質機理上揭示AQ在制漿過程中功效發揮的內在規律及影響因素,對于充分發掘AQ在制漿中的潛力,尤其在我國現有制漿蒸煮設備的條件下,實現高效、高質、低耗、并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HOLTON H. Soda Additive Softwood Pulping: A Major New Process[J].Pulp & Paper Canada, 1977,78(10):218.
[2] 張本雷.蒽醌與綠液綜合處理硫酸鹽漿提高紙漿品質[J]. 中華紙業,2011,32(6):93-94.
[3] SEZGI U S,ABUHASAN M J,JAMEEL H,et al. Effect of Anthraquinone in Rapid Displacement Heating Kraft Pulping[J].Appita J,1992,45(3):173.
[4] ANDREWS E K,GUSTAFSON R R,MCKEAN W T,et al. Low Sulfidity and Additive Pulping by Modified Batch (MB) Cooking [C].// Proc. 1992 TAPPI Pulping Conference (Book 2). Atlanta: TAPPI Press, 1992: 847.
[5] 徐壽昌.有機化學[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 詹懷宇.制漿原理與工程[M]. 3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7] DIMMEL D R. Pulping with Anthraquinone:Fundamental Chemistry [C]. //Proc.1996 TAPPI Pulping Conference,Atlanta: TAPPI Press, 1996:53.
[8] DUTTA T, BIERMANN C J. Kraft Pulping of Douglasfir with 1,4-dihydro-9,10-dihydroxy anthracene[J]. Tappi J,1989,72(2):175.
[9] PEKKALA O. - Some Methods for Acceleration of Soda Delignification [C].// EUCEPA Symposium, Helsinki,1980:153.
[10] SAMP J , LI J.How does mass transfer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AQ[J].Appita J , 2004 , 57(2):132.
[11] WERTHEMANN D P.The Xylophilicity/ Hydrophilicity Balance of Quinone Pulping Additives[J]. Tappi,1981,64(3):140.
[12]柴欣生,付時雨,侯慶喜,等.硫酸鹽-蒽醌法制漿過程蒽醌的溶解特性及其對蒸煮效果的影響[J].中國造紙學報,2004,19(2):124 .
[13] CHAI X S, SAMP J,HOU Q X.Novel mechanism for the Nafion membrane transfer of anthraquinones[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6, 48(6)271: 215.
Studies and progress on anthraquinone pulping mechanism
LI Xusheng
(1.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Guangxi Nanning 530004;2.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Clean Pulp & Papermaking and Pollution Control, Guangxi Nanning 530004)
Anthraquinone (AQ) is a very effective pulping additive that is widely used in alkaline pulping.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understanding on AQ pulping mechanism. The focuses were to describe the work and opinions related to the study on AQ pulping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Some remarks on these studies were also addressed.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help the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n the AQ pulping mechanism study, which provides the information and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AQ pulping mechanism.
anthraquinone;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李許生(1978— )男講師,廣西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輕工過程清潔化生產與污染控制;E-mail:lxs98051118@163.com。
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團隊項目(2013GXNSFFA01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