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雷 □郝深志 □張利濱
(1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2河南省水利勘測有限公司)
潮河堤防回填土岸坡裂縫處理方法
□樊雷1□郝深志2□張利濱2
(1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2河南省水利勘測有限公司)
潮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為司趙至南曹潮河橋到曹古寺水庫大壩,全長2.66km。施工完成后,由于工程區內氣候多變,造成岸坡形成多條裂縫。文章針對裂縫進行了調查分析,對潮河兩岸岸坡裂縫,提出了采取"V"型槽開挖回填法、鉆孔灌漿處理等相應的處理措施,以確保河道及堤防運行的安全。
潮河調;回填土;裂縫;處理
潮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范圍為:司趙至南曹潮河橋到曹古寺水庫大壩,全長2.66km。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曹古寺水庫除險加固,包括庫區開挖、大壩防滲處理及護坡、溢洪道及放水管拆除重建;河道治理,新建1座溢流堰;庫區駁岸及景觀建設等。
2.1地形地貌
勘察區分布在鄭州市南曹鄉曹古寺水庫上游潮河兩岸狹長地帶。地勢西部略高于東部,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100~106m。工程區處于黃淮沖積平原上,河谷地貌發育。
河谷形態一般呈“U”型。河道順直,局部河段彎曲,河道平均比降為1/3500,大部分無岸坡,河灘平坦開闊,多為耕地。
2.2地層巖性
勘察區勘探深度范圍內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地層。因為處于黃淮河沖積平原上,巖性巖相復雜多變。主要為新近淤積土。巖性主要有低液限粘土(輕、中粉質壤土,CL)、粉土質砂(細砂、粉細砂,SM)和含細粒土砂(SF)。結構松散,巖性在垂直與水平方向均多變,粘性土、砂性土多為互層狀、透鏡狀分布,分布廣泛。①粉土質砂(Q4)(細砂、極細砂,SM):黃、褐黃色、灰黃色,松散,見有鐵銹侵染,含有螺殼碎片,該層大多分布于河灘地表,土質不均,含有鈣質結核,局部粘粒含量較高。②低液限粘土(Q4)(輕、中粉質壤土,CL):灰黃色、黃褐色,灰褐色,多為軟塑~可塑狀,見有鐵銹侵染,含有螺殼碎片,結構疏松,巖性不均一,部分地段粘粒含量偏高或偏低,局部常夾有低液限粉土和粉土質砂薄層或透鏡體。該層兩岸均有分布,厚度約為3.10~15.80m。③含細粒土砂(Q4)(SF):淺黃色,棕黃色,濕,中密,砂質成份主要為石英、長石,見有鐵銹侵染,含有鈣質結核。土質不均,局部夾有淺灰色泥質條紋。該層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厚3.80~10.50m,下層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1.80m。④低液限粘土(Q3)(中、重壤土,CL):灰黃色、棕黃色,可塑狀,見有鐵銹侵染,含有鈣質結核,巖性不均一,部分地段粘粒含量偏高或偏低。該層兩岸均有分布,揭露厚度5.80~8m。⑤含細粒土砂(Q3)(SF):棕黃色,濕,中密,砂質成份主要為石英、長石,見有鐵銹侵染,含有鈣質結核。土質不均,局部夾有淺灰色泥質條紋。該層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1.80m。
2.3地質構造及地震
2.3.1地質構造
本區位于華北準地臺(I)黃淮海坳陷(I2),新構造分區屬豫皖隆起-坳陷區,主體構造線方向為北西向或近東西。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近場區地質構造圖,場區斷裂構造主要有:尖崗斷裂、鄭州至開封斷裂、老鴉陳斷裂及須水斷裂帶等,其中:
①尖崗斷裂:該斷裂屬平原區隱伏斷裂,錯斷了新生界地層等厚線,但沒有錯斷晚第三紀以來地層等厚線,地貌上也沒有顯示,該斷裂為前第四紀斷裂。②鄭州至開封斷裂:有多條近東西向的次級斷裂組成,全長約120 km,整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60~70°,為正斷層。該斷層為早中更新世斷裂(來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設計地震動參數區劃報告)。③老鴉陳斷裂:該斷裂為一東傾正斷層,走向北西向,斷距不等,表現為斷層下部斷距大,上部斷距小,斷層斷第四系地層,斷點距地表3~4.40m。該斷裂第四紀晚期(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有活動。④須水斷裂帶:由上街斷裂、須水斷裂和中牟斷裂等斷裂組成。該斷裂帶切割了上第三系以下的地層,影響到早更新世地層,而沒有切錯到中更新世地層,屬早更新世斷裂。
2.3.2地震
工程區位于豫皖地震構造區,地震活動強度小、頻率低。據中國歷史地震目錄記載,附近地區近500 a來發生有感地震7次,震中震級多為5級左右。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VII度。
2.4水文地質條件
2.4.1地下水類型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粉砂層中,河水與地下水補給關系密切,洪水期河水短時補給地下水,在非洪水期地下水補給河水。工程場區地下水埋深5~1m,區內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側向逕流,消耗于蒸發、開采、側向逕流。
2.4.2堤基各土體單元的滲透性
為測定堤基土滲透性,本次勘探在野外進行了試坑滲水試驗和鉆孔注水試驗,在室內做了滲透試驗,以查明堤基砂性土的滲透性能。由于試驗方法不同以及土樣的不均一性,對同一土體所測出的滲透系數K值也有一定的差異。試坑滲水試驗不易穩定且受側向繞滲影響,K值常偏大。試驗成果見表1。

表1 潮河堤基土體透水性試驗成果統計表
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487-2008)巖土滲透性分級,由試驗可知,地基土大部分具中等透水性,局部低液限粘土具弱透水性。
3.1岸坡裂縫分布
施工完成后,由于工程區內氣候多變,前期連續干旱,后期連續降雨,造成兩岸岸坡形成多條裂縫,一般垂直河道分布,多從堤頂延伸至河邊,一般寬0.20~0.30m,深度達0.50~1.20m。具體見圖1。
3.2裂縫的危害

圖1 潮河岸坡堤防回填土裂縫圖
潮河岸坡堤防存在的裂縫,分布于岸坡和堤防處,雨季水流沿裂縫順流而下,水流滲(流)入裂縫內,易于形成沖刷溝,從而毀壞兩岸岸坡。建議對潮河兩岸岸坡裂縫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保證河道及堤防的安全。
3.3處理方法
針對潮河岸坡堤防存在的裂縫,組織項目部人員進行野外調查、分析研究,經討論形成“V”型槽開挖回填法、鉆孔灌漿處理等辦法。
3.4“V”型槽開挖回填法
順裂縫延伸方向開挖“V”型槽,槽寬1m,深1.50m,然后分層碾壓回填,每層厚度控制0.30m,直至與岸坡持平。
3.5鉆孔灌漿處理法
順裂縫延伸方向,布置一排鉆孔,孔距1.50m,孔深1.50m,通過泥漿泵注入粘土漿液,直至漿液注滿裂縫。
工作區為黃淮沖積平原河谷地貌形態,堤內地形平坦,堤基由低液限粘土,粉土質砂和含細粒土砂構成,地質結構屬粘、砂多層結構。潮河河道存在滲透穩定問題和岸坡穩定問題。施工完成后,由于工程區內氣候多變,造成岸坡形成多條裂縫,建議對潮河兩岸岸坡裂縫采取“V”型槽開挖回填法、鉆孔灌漿處理等相應的處理措施,保證河道及堤防運行的安全。
TU 447
B
1673-8853(2016)08-0054-02
2016-05-08
(責任編輯:劉長垠韋詩佳)
樊雷(1976-),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土地整理、農業、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地基處理施工與管理工作。
[1]陳平貨等.靈寶某新型農村社區抗滑樁處地裂縫形成原因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5(9):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