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100033)閆學會 馮鑫 張蕊 周宏

附圖1 居民對食藥所的知曉度

附圖2 居民對食藥所職能的知曉度

附圖3 居民參加食藥所活動的經歷
近年來,我國頻發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例如毒膠囊、毒奶粉、瘦肉精事件等關乎人們食藥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為了解掌握天橋街道居民的食品藥品安全意識和對政府監管工作的認知程度,保障公眾在食品藥品方面的安全,更好地促進政府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工作。2015年9月,天橋街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啟動《天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教育宣傳項目》,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西城區睦鄰社工事務所深入社區開展居民的食品藥品安全意識及需求的調研。結果顯示:天橋街道居民對食藥所的認知程度和活動參與意識還有待加強。同時,居民希望能夠加強食藥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和監察力度,尤其是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相關的宣傳。因此,加強食藥安全應急網絡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附表 調查對象的來源及數量
2.1 完成《天橋街道居民食藥安全意識及需求分析報告》,對居民的食品藥品消費行為、食品藥品安全意識及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的認知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從而有效提升了后期介入工作的針對性。
2.2 根據天橋街道居民食藥安全意識及需求的調查結果,啟動《天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應急網絡體系建設項目》,有針對性地向居民普及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和提高居民食品藥品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強化居民的食品藥品安全意識。同時,構建以“多方聯動、快速反應、精準評估”為重點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運作機制,通過組建社區食品藥品安全宣傳大使隊伍、加強基礎設施規范化建設、促進社區活動常態化推廣、加強信息發布常態化運作、創新“互聯網+”互動式運營等舉措,初步構建食藥安全應急網絡體系。
2.3 對《天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教育宣傳項目》和《天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應急網絡體系建設項目》兩個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分析,提出更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讓居民在食藥安全應急網絡體系的建設中真正持久受益。

附圖4 居民知曉食藥所的主要途徑

附圖5 居民購買食品的主要場所

附圖6 居民購買食品時最關注的要素

附圖7 居民購買藥品的主要場所

附圖8 居民購買藥時最關注的要素
3.1 2015年9月啟動《天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教育宣傳項目》,通過項目設計及實施方案的講解,向街道8個社區的負責人介紹了本項目的目標、內容,并與各社區的負責人進行了項目實施方案的探討,對項目實施所需的社區支持進行了全面的溝通。
3.2 對天橋街道8個社區的480位常駐居民開展“群眾關于食品藥品安全認知及消費行為”的社會問卷調查。其中,一部分問卷由調查員通過單獨詢問的方式進行;另一部分問卷由調查員在社區及社區積極分子的支持下,通過集中講解和培訓的方式,讓社區積極分子先掌握調查和填寫的方法,再由他們分別承擔相應數量的問卷調查任務,調查的對象主要是社區積極分子的鄰里朋友。
3.2.1 被訪者背景資料 由附表可知,調查覆蓋了天橋街道的8個社區,共調查了480個合格被訪者。每個社區的樣本量最少為59個,最多為63個。從被訪者性別看,女性較男性的受訪者多。其中女性受訪者所占比例為75%; 男性受訪者所占比例為25%。其主要原因是在隨機調查的過程中,女性比男性對食品藥品安全的關注度相對較高,更愿意接受調查,了解相關的知識。青少年、中青年及老年群體均有涉及,且分布較為均勻。其中60歲以上的受訪者所占比例最大,為27%;17歲~39歲的受訪者所占比例為25%;40歲~59歲的受訪者所占比例為25%;16歲以下的青少年受訪者所占比例最小,為23%。 被訪者中,高中或中專學歷所占比例最大,為58%;其次為初中及以下學歷為23%;大專及本科學歷為17%;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所占比例最小,為2%。公務員/事業單位所占比例最大,為38%;離退休人員其次,為34%;公司職員為15%;學生和自由職業者均為6%。此外還有1%的其他職業人員。
3.2.2 調查內容及結果
3.2.2.1 居民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的認知情況 75%的被訪居民聽說過天橋街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在聽說過食藥所的被訪居民中,知道其工作職責的居民占61%;知道其聯系方式的居民占45%。詳見附圖1和附圖2。
參加過食藥所活動的居民占27%。其中有52%的居民是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到食藥所的相關信息,有32%的居民是通過宣傳活動了解到食藥所的相關信息,有12%的居民是通過別人告知獲得食藥所的相關信息;3%的居民是通過其他方式了解到的。詳見附圖3和附圖4。
3.2.2.2 居民的食品藥品安全意識 ①食品安全狀況令居民放心的購物場所 居民認為食品安全狀況令他們放心的購物場所依次是大中型超市、農貿市場(包括早市、小型超市及便利店,分別占66%、24%和9%。1%的被訪者表示對網絡購物放心。詳見附圖5。
②購買食品主要關心的方面 排名前3位的依次為:生產日期/保質期、價格、檢驗證明及產品認證標志,分別占總數的82%、11%、7%。被訪者對產品的品牌、外觀及營養價值幾乎不關注。詳見附圖6。
③居民購買藥品的主要場所 居民認為藥品安全狀況令他們放心的購物場所依次是正規醫院、社區衛生站、普通藥店,分別占82%、11%、7%。有極個別的受訪對象選擇在網絡和電視推銷的渠道購買日常藥品。詳見附圖7。
④居民購買藥品時最關注的要素 排名前3位的依次為:生產日期/保質期、價格、藥效及副作用,被提及比例分別為70%、14%、13%。被訪者對產品認證標志的提及率為1%,對適應癥的提及率為2%,無人提及藥品的品牌。詳見附圖8。

附圖9 居民購買食品/藥品最擔心的問題

附圖10 居民購買問題食品藥品的經歷

附圖11 居民對問題食品藥品的處理方式

附圖12 居民對過期食品的處理方式

附圖13 居民對過期藥品的處理方式
⑤居民購買食品/藥品最擔心的問題 “以假充真或以次充好”被提及的比例最高,占43%;“過期變質”占30%;“虛假或錯誤標簽標識”占25%;其他問題占2%。詳見附圖9。
⑥居民對問題食品藥品的態度 27%的被訪居民買過有安全問題的食品藥品。48%的居民會直接找商家理論,要求退貨;31%的居民會選擇自認倒霉,就此罷了;18%的居民會向有關部門投訴;3%的居民會向人民法院起訴。詳見附圖10、附圖11。處理過期食品和藥品的結果顯示:82%和85%的被訪居民分別會將家里的過期食品和藥品直接丟棄;16%和12%的被訪居民分別會將過期的食品和藥品進行回收;2%的被訪居民會選擇繼續食用過期的食品和藥品。除了以上三種處理方法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方法。詳見附圖12和附圖13。雖然有12%的被訪居民會對過期的藥品進行回收,但是從整體來說,有78%的被訪居民并不贊同和希望有專門的回收部門對藥品進行回收。其主要原因是認為有關部門回收之后,藥品經過包裝和處理之后會再次流入市場,依然存在安全風險,因此,相比來看,他們更傾向于銷毀過期的藥品。詳見附圖14。
⑦居民對食藥法規的了解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9%的被訪居民處于“完全不知道”水平,36%的居民處于“知道一點”的水平;“非常了解”的被訪者占24%,“基本知道”的被訪者占31%。相對法規來說,居民對食藥安全常識的了解程度較高,有47%的被訪居民基本了解。詳見附圖15和附圖16。
⑧居民對了解食藥安全知識的渠道選擇意向 通過“知識講座”占44%;通過“電視、廣播或網絡節目”占25%;通過“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占23%;通過“社區宣傳活動”占8%。詳見附圖17。
⑨居民參與食藥安全志愿活動意愿80%的被訪居民希望能夠加強食藥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和監察力度,尤其是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相關的宣傳活動,并表示愿意參與食藥安全的志愿活動。詳見附圖18。
基于天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啟動《食品藥品安全應急網絡體系建設項目》,向居民普及藥品的合理選用常識,闡述食品藥品不良反應、過期食藥品的危害;為居民宣傳講解食品添加劑、食物中毒、食藥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識,以期預防居民食品藥品安全突發事件的發生;通過邀請居民切身參與食品藥品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體驗活動,提升居民的自我應急處理能力。同時,在街道、社區等基層群眾中探索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宣傳、走訪、知識普及、提升應急能力等工作的有效方法與模式,以期進一步向更多的街道社區推廣。
4.1 優化流程 完善機制 在天橋街道建立一套以“多方聯動、快速反應、精準評估”為重點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運作機制,并在實踐過程中優化流程,完善機制,為天橋街道應急網絡體系建設項目提供制度保障。
4.1.1 加強食藥安全領導工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周組織召開食藥安全領導工作會議;組織轄區內各社區書記、學校代表、食品商代表、藥品商代表及街道食藥、綜治、城管、派出所、衛生監督所、工商等科室參加的聯席會議2次,共同商討項目相關事宜。

附圖14 居民對藥品回收的意愿

附圖15 居民對食藥法規的了解程度

附圖16 居民對食藥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

附圖17 居民對了解食藥安全知識的渠道選擇意向

附圖18 居民參與食藥安全志愿活動意愿
4.1.2 提升應急反應處理能力,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對轄區內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及時發現,立即處理并報告相關部門。轄區內部信息及時溝通,利用全方位的傳播手段,在發生食藥衛生安全事件第一時間將消息傳達至各社區、各負責人處。
4.1.3 深化食藥安全服務效果,建立服務的記錄、評估、激勵機制。建立3套服務臺賬,即食藥商管理臺賬(包括有證、無證食藥商)、服務活動臺賬、項目會議臺賬。加強臺賬規范化記錄,設計臺賬標準化模板,規定臺賬目錄,定期與及時相結合更新臺賬內容;準確、全面、動態記錄臺賬主體的各項資料,并根據臺賬建立考評細則。并嘗試建立“雙評”的成效評估機制,即“街道-社區”、“社工-社區”、“社區-宣傳員”等形式的互評機制。還要建立天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激勵制度,根據服務臺賬及成效評估結果,結項階段,以社區為單位評選出優秀食藥安全宣傳大使隊伍,優秀食藥安全宣傳大使、優秀食藥安全宣傳監督員、優秀食藥安全企業。
4.2 培養宣傳監督隊伍 加強企業誠信自律 ①通過《食品藥品安全教育宣傳培訓項目》的實施,在天橋街道8個社區分別成立一支由6名社區居民和2名社區工作者組成的社區食品藥品安全宣傳大使隊伍。今后將通過團隊建設、知識學習、技能培訓及服務輸出等方式,提高隊伍的凝聚力和服務能力。②走訪調研轄區共駐共建單位,制定1套天橋轄區“企業誠信自律聯盟”組織章程;成立轄區內“企業誠信自律聯盟”組織,并發布誠信自律公約;定期召開組織例會,共同商討食品安全問題防范及策略;舉辦組織內部培訓與團隊建設,加強組織凝聚力和自制力。③發動熱心居民組建不少于16人的天橋食藥監督小組。監督小組一方面監督食藥協管員落實日常巡視工作;另一方面,及時主動向天橋街道食藥所及天橋街道食藥委反饋收集到的安全隱患和安全問題,并督促有關部門對涉事企業處罰、整改。
4.3 豐富活動載體 促進工作常態化 ①推進大型食品藥品安全“五進”活動,組織居民分別進社區、進學校(育才學校)、進企業(三元牛奶生產車間)、進醫院(友誼醫院)、進機關(天橋街道食藥所),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宣傳。“進社區”:食藥安全宣傳大使協助組織藥品回收、便民服務(食品藥品檢測及咨詢)20次;“進學校”:大型征文比賽1次、食藥安全科學實驗小課堂3次;“進企業”:組織參觀企業安全生產線活動2次;“進醫院”:組織學習營養膳食及藥品安全知識1次;進機關”:組織與食藥安全職能部門工作職能座談會1次。②分別向轄區內8個社區提供食品快速檢測裝置,并在社區居委會、社區食品藥品安全宣傳員處設置快速檢測點,依據食品安全標準快速檢測居民所購買的食品,提供便利的快檢服務。③依托社區“便民服務一條街”活動,支持和引導社區食藥安全宣傳大使和協管員進行社區服務輸出。如開展過期藥品回收活動等。④設計食品藥品安全知識科普手冊、專欄海報、易拉寶、彩印傳單;定期發布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簡報,并積極反饋北京市食品藥品質量檢查報告;打印質量檢查報告文檔,并安排社區食品藥品安全宣傳大使定期在社區內宣講;在社區居委會設立專用的藥品回收箱、社區LED屏幕控制等。⑤ 引入微信公眾平臺,建立統一的信息溝通發布渠道,第一時間將天橋社區食品藥品安全信息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發布的食品藥品監察報告發布給轄區居民。同時,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廣泛收集民意,接收投訴舉報,納入快速反應機制當中去。
雖然通過項目的開展,對居民的需求進行了回應。但居民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為了讓廣大居民朋友能夠真正持久的受益,還需進一步努力和改進。
從項目實施方來看,應持續關注居民需求。根據項目開展過程中,居民隨即反應出來的需求來看,居民對于實地參觀體驗的方式十分滿意,但是對“社區宣教”活動認為仍有提升的余地。因此,之后的活動開展可以選擇與醫院的其他各科室的醫療資源聯系,豐富課程的內容。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醫療方面的專業術語對普通居民來說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之后的活動中,可選用更多的圖片和視頻。從活動現場的互動情況來看,居民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困惑,需要向專業人員詢問,因此在之后的活動中,可以適當調整講解和互動的比例,讓居民能夠去思考,去反饋自己遇到的問題,并更多引進專業醫護資源,定期為居民答疑解惑。
從監管部門來看,需加大監管力度。監管部門應加大巡查的力度,定期去居民常去的購買食品的場所進行檢查;要曝光典型案例,使居民能夠更加真實的感受到食品藥品安全的重要性;加強檢驗檢疫力度;對小商小販、流動攤點和小型餐館加強管理;對生產經營不安全的食品和藥品企業要加大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要懲罰到位;增加開展相關宣傳活動的次數,使更多居民能夠了解食藥安全工作,鼓勵居民遇在到食品和藥品安全問題時,主動向相關部門投訴;在投訴舉報的處理方面,要落實到問題的實質,明確負責部門,避免各部門相互推拖,以良好的服務態度,高效率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