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七人民醫院(528247)吳偉鋒 王宇 劉金萍 艾玲
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early-onset sepsis,EOS)是指發病時間在生后3天內的敗血癥,是新生兒時期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1]。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往往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但進展迅速,病情險惡[2]。圍產期是指懷孕28周到產后一周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時期。母親在圍產期存在可能對新生兒的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被統稱為圍產期高危因素。本文旨在探討兩者的相關性,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本院新生兒病房收住的患兒120例。病例組為43例早發型敗血癥患兒,其中確診21例,臨床診斷22例;男性患兒25例,女性患兒18例;順產31例,剖腹產12例;出生體重1710~4350g。對照組77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9例;順產49例,剖腹產18例;出生體重1650~4510g。對照組為母親有圍產期高危因素,診斷非敗血癥的新生兒。

附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母親圍產期高危因素比較結果

附表2 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高危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1.2 方法 兩組新生兒選取時均符合以下標準:存在一項或多項圍產期高危因素。包括母親分娩時發熱(T≥38℃)、胎膜早破≥18小時、羊水糞污染、不明原因早產、糖尿病母親嬰兒、母親妊娠期感染、不明原因窒息。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標準按《實用新生兒學》第四版[3]。(1)確診早發型敗血癥:出生≤72h,雙份血培養陽性且具有相應臨床表現。(2)臨床診斷早發型敗血癥:出生≤72h,具有臨床表現且具備以下任一條:①非特異性檢查≥2條;②血標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檢測陽性。非特異性檢查指:a.白細胞計數:WBC<5×109/L為WBC減少;≤3天者WBC>25×109/L,>3天者WBC>20×109/L為WBC增多;b.白細胞分類:未成熟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I/T)比率≥0.2;c.CRP升高>10mg/L(靜脈血方法);d.血清降鈣素原(PCT):>2.0ug/L有意義;e.血小板減少:<100×109/L有意義。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由于母親圍產期高危因素不具有正態分布形態,為非正態分布,因此,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對母親圍產期的7個高危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后篩選出與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的發病幾率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OR值及95%CI。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兩組新生兒母親的圍產期高危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后結果如附表1所示,母親7個圍產期高危因素中,母親分娩時發熱(T≥38℃)、胎膜早破≥18小時、羊水糞污染、不明原因窒息和母親妊娠期感染五種因素P<0.05,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不明原因早產和糖尿病母親兩種因素P>0.05,顯示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提示具有相關性的母親分娩時發熱(T≥38℃)、胎膜早破≥18小時、羊水糞污染、不明原因窒息和母親妊娠期感染五個因素作為自變量,將是否發生早發型敗血癥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如附表2所示,母親分娩時發熱(T≥38℃)的P=0.32>0.05且95%的置信區間上限為0.963<1,這一因素并非新生兒敗血癥的獨立相關因素;其他四種因素的P均<0.001,所以胎膜早破≥18小時、羊水糞污染、不明原因窒息、母親妊娠期感染為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EOS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病情進展快,早期診斷困難。因此導致對EOS感染早期的判斷缺乏科學性和一致性,臨床存在對有產科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濫用抗生素;或不能及時發現新生兒細菌感染導致感染擴散[4]。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方面,母親分娩時發熱(T≥38℃)、母親妊娠期感染、胎膜早破≥18小時、羊水糞污染和不明原因窒息與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具有相關性。而不明原因早產和糖尿病母親兩種因素無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方面顯示,母親妊娠期感染、胎膜早破≥18小時、羊水糞污染、不明原因窒息四種因素是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母親分娩時發熱(T≥38℃)并非新生兒敗血癥的獨立相關因素,從側面提示了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性。
研究表明,與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顯著相關的圍產期高危因素按危險性先后排序,為母親妊娠期感染、胎膜早破≥18小時、羊水糞污染、不明原因窒息。母親妊娠期感染是引發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的最高危因素,其包括絨毛膜羊膜炎及妊娠期尿道、生殖道感染。婦女在妊娠期這個特殊生理狀態,會打破尿道、生殖道原有定植細菌平時的平衡狀態,導致菌群失衡。其中B族鏈球菌感染會引起孕婦無癥狀性的菌尿、子宮內膜炎、羊膜腔炎,還會在產前或產時通過垂直傳播的方式感染胎兒,引起EOS。有研究發現尿道生殖道的定植細菌與新生兒敗血癥有著明顯的聯系,且越到孕晚期,相關性越高[5]。絨毛膜羊膜炎多由生殖道細菌上行感染造成,母親表現為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發臭,子宮壓痛,伴孕婦心動過速或胎兒心動過速,血象白細胞增高,在產后可通過對胎盤進行病檢確診。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抗生素的應用,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漸多見[6],它發病隱匿,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在產后對胎盤行病理檢查發現炎性細胞浸潤,其與典型絨毛膜羊膜炎一樣能對圍產期兒造成感染。胎膜早破的發病與宮頸機能不全或宮腔壓力升高有關。顧寧等研究指出一旦胎膜破裂及胎盤炎癥,胎兒可能吸入被感染的羊水,發生全身感染,導致死胎、早產或新生兒敗血癥。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顧寧等類似。既往研究表明顯,胎膜早破與絨毛膜羊膜炎可互相影響:絨毛膜羊膜炎易引起胎膜早破;而胎膜早破后致病微生物可直接經陰道、宮頸口進入羊膜腔,引起及加重感染。本研究中,羊水糞污染與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有顯著相關(P<0.05)。有學者研究報道[7],羊水糞污染因素被認為與早產兒早發型敗血癥不具有相關性,本研究提示羊水糞污染與包括早產兒在內的早發型敗血癥是具有相關性的。羊水糞污染會增加羊水細菌感染的風險,當胎兒處于或咽下糞染的羊水,會增加宮內細菌感染的概率。
綜上所述,對于那些具有圍產期相關高危因素的新生兒,要高度警惕早期感染的發生。重點監測高危新生兒,積極在新生兒出生后早期對其進行敗血癥篩查,早期識別早發敗血癥患兒,給予抗感染等綜合治療,而不必待其病情加重,出現嚴重臨床癥狀后再處理,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