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102401)余東華
坎地沙坦是一種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類降壓藥,通過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而發揮降壓作用,是目前ARB類藥物中受體親和性最強的[1][2][3]。本藥物不僅僅可以降低患者血壓,對患者的心肌也是有一定保護作用的,可阻止心肌的進一步損傷。在本研究中作者就坎地沙坦聯合鈣離子阻滯劑及單純鈣離子阻滯劑對高血壓并心肌肥厚的臨床療效的進行對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研究對象為2014年3月~2015年7月于我院高血壓科進行治療的高血壓并心肌肥厚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者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為56~72歲,平均年齡為(62.4±4.6)歲;病程為8~17年,平均病程為(10.5±3.9)年;平均收縮壓為(20.7±1.4)kPa,平均舒張壓為(13.4±1.2)kPa;經心臟超聲檢查得知,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平均為(45.8±6.2)%,左心室重量指數(LVMI)平均為(147.5±16.0)g/m2,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Dd)平均為(53.7±7.1)mm,室間隔厚度(IVS)平均為(13.3±1.2)mm,左心室壁厚度(LVPW)平均為(12.5±2.2)mm。對照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為53~71歲,平均年齡為(61.7±5.0)歲;病程為8~16年,平均病程為(10.8±3.5)年;平均收縮壓為(20.9±1.4)kPa,平均舒張壓為(13.5±1.0)kPa;經心臟超聲檢查得知,LVEF平均為(46.1±6.3)%,L V M I平均為(1 4 6.8±1 5.7)g/m2,LVDd平均為(54.1±7.0)mm,IVS平均為(13.1±1.3)mm,LVPW平均為(12.9±2.0)mm。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心臟超聲各個指標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并且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及心臟的其他畸形及疾病。

附表1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血壓情況的比較(kPa)

附表2 心臟超聲檢查結果的比較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治療,常規治療包括避免體力勞動、低鹽飲食等。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坎地沙坦聯合鈣離子阻滯劑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加用單純鈣離子阻滯劑進行降壓治療。坎地沙坦起始劑量為4mg/d,收縮壓持續高于18.6kPa則用量加倍。兩組患者所用鈣離子阻滯劑均為氨氯地平,起始劑量均為5mg/d,若收縮壓持續高于18.6kPa則用量加倍。
1.3 對比指標 在接受治療后的1個月、2個月、3個月及4個月后分別監測患者的血壓情況,并于治療4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心臟超聲的檢查,對比兩組患者的LVEF、LVMI、LVDd、IVS及LVPW。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血壓情況的比較治療1個月及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血壓間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治療3個月及4個月后監測血壓可見,觀察者患者血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心臟超聲檢查結果的比較 治療4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發現,觀察組LVEF、LVMI、LVDd、IVS及LVPW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L V E F平均為(4 6.1±6.3)%,L V M I平均為(1 4 6.8±1 5.7)g/m2,LVDd平均為(54.1±7.0)mm,IVS平均為(13.1±1.3)mm,LVPW平均為(12.9±2.0)mm。
高血壓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4][5],其主要特征是通過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從而對心、腎等靶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長時間的高血壓會造成心室代償性的增厚,一旦失代償勢必會嚴重地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全身的血液供應不足從而發生嚴重的癥狀。所以在選擇降壓藥物時不僅僅應該考慮該藥物的降壓作用,同時也應該將改善心室重構列入選擇藥物的條件。
在本研究中觀察者患者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加用了坎地沙坦,雖然在治療的2個月內兩組患者的血壓均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在用藥3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血壓的測定可得知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是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并且在用藥4個月后心臟超聲的檢查可知坎地沙坦對心肌是有保護作用的,可減緩甚至是逆轉心室重構,改善心臟器質性的損傷。這與張榮榮等的研究是相似的[6]。
綜上所述,應用坎地沙坦聯合鈣離子阻滯劑對高血壓并心肌肥厚患者進行治療較單純應用鈣離子阻滯劑有更好的臨床效果,不僅可以長期有效的降低并穩定患者血壓,而且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臟泵血功能,阻止心肌的進一步損傷,在臨床上可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