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興謙/文
北京市豐臺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北京市豐臺區食藥監管局經常組織會議向轄區食品企業負責人宣傳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
2015年10月1日,在原《食品安全法》施行6年后,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正式開始施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施行不僅調整了食品監管思路、擴展了監管范圍、優化了監管體制、明確了各方責任、加大了處罰力度,更對食藥監管系統的工作開展帶來了巨大影響,為此,針對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改變,調整日常食藥監管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北京市豐臺區食藥監管局行政處罰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案件主要集中在餐飲、食品流通領域,二是處罰對象以自然人為主,三是無證經營案件占總案件數絕大部分。根據這些特點,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施行勢必會對豐臺區食藥監管局日常工作帶來影響。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對于無證生產經營案件的處罰力度加大,造成無證企業的違法成本大大增加。一方面,由于無證經營的主體大部分為自然人,都是規模很小、經營資本很低的主體,當事人抵觸執法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無證經營行為違法成本的增加,部分無證經營主體可能會轉而申辦衛生許可證。由于政策和門檻的原因,大部分無餐飲衛生許可證的單位受房產歸屬、衛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本身就不符合辦證條件,因此這部分無證餐飲單位將繼續存在,今后將成為豐臺區食品監管的風險點之一。總體分析,未來豐臺地區無證食品經營企業的總體數量可能會減少,繼而無證生產經營的行政處罰案件也相應減少。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施行后,食品監管的風險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一是無證餐飲風險,無證餐飲企業部分是由于房產問題,部分是由于經營衛生問題無法達到核發餐飲衛生許可證的標準。然而基于實際情況,無證餐飲企業具有存在的土壤,短期之內還無法完全杜絕。無證餐飲企業是食品安全事故多發區,由于大部分無證餐飲企業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容易出現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因此,無證餐飲企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是食藥監管部門重要的監管風險點之一。
二是小型業態食品經營者,小型業態主要包括小作坊和攤販。這些小型業態食品經營者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經營時間和地點很不固定,監管較為困難,小型業態食品經營者絕大部分都是經營現制現售食品,出現食物中毒等情況的概率也比較大。因此,小型業態食品經營者也是食品監管的風險點。
三是食品添加劑、農藥和食品相關產品。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拓寬了監督管理的范疇,對食品領域的監管向食品添加劑等上游產業發展,這就要求監管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但目前相關人員監管經驗和能力尚有不足。因此,對食藥品監管部門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此外,目前很多食品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食品添加劑和農產品等食品上游產品造成的,這就造成了難度大、風險大的局面。因此,食品添加劑、農藥和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管也將會成為一個新的風險點。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部門的權利義務,增加了責任約談制度、國家賠償制度,并且加大了事故追責力度,食藥監管部門的責任明顯增大。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強化了全過程監管,對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政府信息公開、輿論監督方面也做出了新規定,對政府部門行政能力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管理對象已向上游發展,增加了對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管理,增加了新的風險點,要求新的監管能力和手段。可以預計由于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施行,在今后的食品監管工作中,對食藥監管行政執法人員的投訴舉報以及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的復議和行政訴訟數量可能會比以前增多。
在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以后,要做到“法”與“監”快速而準確的對接,需要監管人員在把握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精神的同時不斷自我提升。由于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在監管理念上有重大的調整,更適應了當前的食品安全形勢和發展水平。因此,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后的食品監管工作應該把監管重心放在事前監管上,變重處罰為重預防。
從食品安全形勢上看,監管工作將更多地體現在少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上,而不是體現在事故發生后的積極應對上。因此,政府部門應花大力氣打造食品安全事故預防體系。此外,對食品添加劑、農藥和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管應當作為工作的重點。食品添加劑等食品上游產品已經逐漸成為食品安全的重要風險點,并且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已經明確將這些領域的產品納入到食品監管的范疇,同時,政府部門對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重要變化應予以足夠關注,并向其部署相應的監管能力。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明顯增強了社會共治的理念,在政府信息公開,政府部門積極應對信息危機等方面做出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因此,如何有效地變應付輿論媒體為有效利用輿論媒體將成為擺在政府機關面前的新課題,值得行政部門去破解。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食品監管的單位和個人的要求明顯提高,并且在條文中也專門加入了執法人員培訓的相關內容,這些變化明確要求了政府機關須提升單位和人員的行政能力。首先,食藥監管部門應當切實提升單位食品安全事故的應對能力。快速有效地應對食品安全事故不僅能有效地救死扶傷、化解矛盾和引導輿論,同時也是政府部門行政能力的有力體現。然而,食品安全事故應是一件系統工作,絕非執法人員個人所能為之。因此,食藥監管部門必須注重食品安全事故應對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人員配置、應急演練等多方面內容。其次,食品監督部門應當有效提升執法人員的素質。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16條的規定,政府部門應當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標準,專業知識,執法能力等幾個方面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培訓。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實施也要求行政執法人員必須加深自身的專業深度。隨著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食品監管的專業化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相應的監管人員必須具備合格的專業知識水平。同時,食藥監管部門對人員崗位的安排一定要參考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將具備合格專業能力的人員安排在要求相應專業能力的崗位上,這樣才能有效監管,有效規避不應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后,有兩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首先是政府信息平臺的建設。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法中新增的風險分級管理,主要就是依據企業的信用檔案。這對政府部門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建立的風險分級管理信息能夠有效共享,便于各科室各自或協同開展工作;二是企業信用檔案的制定必須足夠科學,能夠有效實現對風險的分級。此外,信息平臺的建設還和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息息相關,有效的政府信息平臺建設,將極大地提升政府信息公開和應對信息危機的工作效率。
其次是加快監管力量布局。由于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較大地拓展了監管領域,因此對于新的監管領域必須進行監管力量的布局;同時,舊的監管領域由于監管更加明確具體,要求更加嚴格,因此也必須加大監管力度。這就造成了“舊的不能放、新的必須上”的現實情況,在今后的工作中,食藥監管部門必須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