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財源/文
北京市西城區食品藥品稽查大隊

近年來,涉及食品標簽問題的舉報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的舉報中占據了很大比例,食品標簽問題甚至成為“職業打假人”關注的“熱點”。但這些舉報中有一部分“問題標簽”,只是存在瑕疵,并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區分對待。什么樣的標簽問題屬于瑕疵?如何區分?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中大有學問。
食品標簽并不等于價簽或者條形碼,食品標簽包括食品包裝上的一切具有說明意義的文字、圖形、符號等。針對涉及食品標簽問題的舉報,食藥稽查部門在辦理食品標簽類違法案件中嚴格依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預包裝特殊膳食食用標簽通則》等做出認定,而部分當事人以所涉及食品標簽只是存在瑕疵并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提出陳述申辯。什么是標簽的瑕疵?相關法律法規中有詳細規定。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25條第二款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下罰款。” 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食品僅存在標簽的表面瑕疵,且這些瑕疵不影響食品本身的安全,也不會對消費者選購產品造成誤導,其生產經營者的民事責任不適用10倍賠償的原則。這樣的規定,充分依據客觀實際情況來明確責任,對于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食品標簽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行為給予區分解釋,并在法律責任上認定為輕微違法行為,給予一定程度的容忍。充分體現了“過罰相當原則”。不僅如此,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標簽瑕疵問題的法律責任同樣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25條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標簽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食藥監管部門應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下罰款,不能直接處以罰款。食品生產者對召回的存在標簽瑕疵問題的食品在采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食品安全情況下可以繼續銷售。
《新華字典》對“瑕疵”的解釋是微小的缺點。筆者認為,食品標簽的瑕疵雖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但并不存在食品內在的質量及安全問題,能夠實現食品標簽所要達到的基本作用,即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能夠對消費者起到指導使用等。因此作為標簽瑕疵問題認定,應以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風險為核心判斷標準,具體認定的基礎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食品標簽內容必須真實明確。預包裝食品的標簽應當按照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67條標明;銷售散裝食品應當按照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68條標明;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按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69條標明。食品標簽存在不真實的內容,如冒用他人廠名、廠址、標示假的生產許可證編號、不真實的生產日期等;食品標簽不清楚不明顯,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事項未顯著標注,不容易辨識的情形等,不能認定為標簽瑕疵問題;二是食品標簽的標注不能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如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四章對于食品生產經營規定中禁止性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反。如生產經營的食品中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原料中存在非食品原料;食品中添加了藥品(非藥食同源及新資源食品等);食品標簽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這種違反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關于禁止性規定的,則其標簽內容均不能認定為瑕疵。
符合標簽瑕疵問題認定的核心標準和基礎條件,但存在諸多類型的標簽標注不規范和輕微的標簽違法行為,同樣是食藥稽查辦案執法過程中的認定難點。
某地食藥監管部門接到舉報,舉報人稱,某蜂蜜產品標簽標示的執行標準為GB14963,同時標注“質量等級:一級品”,要求食藥監管局查處。根據調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以下簡稱《標準》)GB14963-2011確實沒有質量等級要求的規定。而生產單位則提供材料證明質量等級在蜂蜜行業內一直存在。在GB14963-2011實施之前的GB18796-2005《標準》及之后的行業標準GH/T18796-2012《標準》均明確規定了蜂蜜的等級。因此生產企業依據現行GH/T18796-2012行業標準標注了蜂蜜等級為一級品。生產企業認為,這是只是瑕疵問題,并不涉及食品安全。究竟事實如何?執法人員展開深入分析調查。
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家關于蜂蜜產品標準進行了重大調整。一是國家制定了蜂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也就是GB14963-2011,只規定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基礎性指標,沒有質量等級等質量性指標。二是原GB18796-2005《標準》具有質量等級指標的標準廢止并在此基礎上改成GH/T18796-2012蜂蜜行業標準,此行業標準繼承了原來的質量等級的規定。一般來講,蜂蜜產品若標注GH/T18796-2012意味著產品自動符合GB14963-2011,可以進行產品質量等級標注,但反過來卻不一定。從此案來看,企業所標注的一級品系在國家標準未規定的基礎上,在行業內提出了更嚴格的等級區分要求,且其產品質量符合一級品的要求。涉案的產品僅標注了其執行的國家標準,未明確標注其選擇適用的行業標準,但其標示和所出具的證明材料,能夠證明其符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及提高食品安全標準的宗旨,有助于消費者更加明確的認知產品等級,其問題本身并無食品安全隱患,符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25條第2款的立法初衷,故認定為標簽瑕疵問題。
與之類似的另一起舉報案件,結果卻不同。某舉報人舉報其購買的同種同批次食品(在超市貨架的同一處擺放),發現部分標示完整,符合法律規定,但部分產品無生產日期、保質期。經調查,放置在貨架同一位置的未標示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食品和標簽完整的食品是同一批次產品,初步調查認為是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時漏噴了幾件產品的標簽內容。
經分析,執法人員認為,雖有證據證明未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的食品和同時銷售的標示完整的食品是一個批次,也有同一批次食品的檢測報告認定為合格產品,且根據其他食品的標簽判定該批次產品并未超過保質期,但就單個單獨銷售的食品,每件獨立包裝的食品標識應當分別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是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包裝上應當標明的內容事項。當消費者單獨購買一件無標注上述內容的包裝食品時,無法準確獲知該食品的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極為重要的信息,在沒有這些信息的情況下,消費者極容易過期使用,從而危害健康。因此,此類情形未認定為標簽瑕疵問題。
對于標簽瑕疵的認定在考慮核心標準及兩個基礎之上,筆者認為,針對復雜的情形可以綜合考量三個因素:一是是否為主觀故意,是否為相對人刻意追求的結果;二是標簽內容是否能夠實現其應有的功能價值;三是認定標簽瑕疵和是否引起消費者錯誤理解,應結合分析。與此同時,承辦人在辦理類似案件過程中,應注意:要從證據的“三性”角度出發,多調取相關涉案產品的證據材料,形成完整的證據鏈,特別是在認定是否標簽瑕疵的關鍵點上要形成證據鏈條,能夠相互印證,來證明是否屬于輕微的標簽違法問題。
同時,標簽瑕疵問題是基于法律法規及客觀事實基礎的認定,標簽瑕疵類型的逐一列明非常重要。此外,“是否會對消費者造成誤解”是關鍵,而其中的“消費者”非特定主體,更不是舉報人。在復雜的情形下,不能僅僅以舉報人(包括職業打假人)所稱的造成誤解為判定依據,承辦人應加以調查分析;同時可以借助第三方采取街頭訪問、隨機調查等方式來獲得消費者對標簽瑕疵是否造成誤導的統計數據,用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