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102300)張孟內 劉金榮 黃天星 董美英

附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附表2 兩組治愈患者構成比比較[n(%)]
頸椎病近年來發病率升高,發病年齡提早,已成為普遍的現代病之一。針灸對頸椎病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療效不穩固,易復發。傳統的手法整復因肌肉放松不徹底、手法粗暴等因素引起不良反應。針灸配合開合整復手法機理安全,治療療效顯著。
清代醫家吳謙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云:“或因跌仆閃失,以至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又云:“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
現代認為脊椎的旋轉是靠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各種張力而被動運動[1],脊椎小關節錯縫常是因為張力不同,導致牽引脊椎的力量不同引起關節錯縫,針刺療法解除肌肉張力,部分患者可因肌肉張力解除自動復位,但絕大多數患者不可通過自身力量恢復錯縫,需要整復。針灸配合開合整復穩固了療效,同時開合手法整復時,術者通過觸摸,可感知肌肉壓痛點、痙攣點、瘀滯點,針灸阿是穴時準確性可大大的提高。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除脊髓型頸椎病外開合手法整復均適應。
1.1 對象:選擇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門診治療的頸椎病患者60例。男性18例,年齡32~82歲;女性42例,年齡31~78歲,隨機分組。
1.2 針刺療法 根據X線或CT提示的病變部位及癥狀,選取相應的頸部夾脊穴及風馳、天柱、肩井等穴。患者俯伏坐位,保持頸部舒適、松弛。需針刺的腧穴常規消毒后,用0.3×40mm毫針,直刺1寸;風池向對側目內眥方向刺1~1.5寸;肩井1寸(偏瘦患者0.5寸);天柱1寸。兼有頭暈者加靳三針的暈痛針,兼有惡心、嘔吐者加內關穴,兼視覺變化者加睛明穴、攢竹穴。手法采用捻轉平補平瀉,行針30S,留針20min。
開合整復手法:①放松:患者端坐,術者位于其后,左手拇指按住患者右側頸夾脊穴,自上而下尋找結節部位,同理,術者右手拇指按住患者左側頸夾脊穴,自上而下尋找結節部位。②開合整復法:拇指按住感知的結節部位,囑患者向相反方向側頭,充分打開關節間隙,停頓數秒,讓患者回正,并向同側方向側頭,拇指始終按壓結節部位。如患者影像明確標出,向后突出的患者,拇指按住突出部位,囑患者向前低頭,頸椎保持屈曲位,后側關節間隙充分打開,停頓數秒,讓患者回正,并向后仰頭,關閉關節,拇指始終按壓突出部位,同理向前突出的患者,拇指在氣管找到突出對應部位,向后仰頭,頸椎保持后仰位,前側關節間隙充分打開,停頓數秒,讓患者回正,并向前低頭。③重復:隨著脊關節的開合,拇指手下的結節部位越來越小,反復重復數次,直到結節部位在手下感覺最小。針灸配開合整復手法每天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對照組:只針灸,10天為一個療程。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系統軟件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X2檢驗。
1.4 療效觀察 兩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對比療效。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為自覺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好轉為癥狀明顯減輕,但有反復、并不影響生活。無效為癥狀無變化。
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0~0.025)(見附表1和2)。
開合樞思想源于《周易系辭》之“合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合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能”,簡要地說,開指開達向外,合為內斂向里,樞則是樞機、樞紐。其引入中醫首見于《黃帝內經》,在《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中明確提出“……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甲乙經·經脈根結》也有同樣的記載。開合整復手法是新型的推拿療法,是在傳統推拿板法上的創新,人體整體有開合,一臂一腿有開合,一手一足有開合,甚至一個關節也有開合。在開合整復手法所謂的開,是指關節間隙打開的意思;所謂合,關節間隙閉合的意思。用針刺治療消除肌肉軟組織的異常應力,用開合整復法,恢復骨關節、韌帶肌肉的正常解剖和功能位置,重塑脊柱及軟組織的力學平衡,達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目的,從而消除臨床癥狀及體征。
目前推拿科以男性治療師為主,女性因生理力量的限制,往往無法從事推拿行業。傳統的板法難度技巧大,對關節作用力直接,容易造成關節損傷,肌肉筋膜的牽拉傷。開合手法打破傳統觀念,無需太大的力量,均可達到同樣的治療目的。中醫治病,看重“氣”,不管是用藥,還是針灸、推拿發生作用都在于氣的運行,氣行則通,通則不痛。開合原理,注重調“氣”。
臨床實踐證明,開合整復手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省時、省力、安全并利于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