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媚
【摘 要】意境是舞蹈的精髓,本文主要探討了如何營造中國舞的意境,并提出了一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中國舞;意境;營造;策略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79-01
意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的審美標準,舞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意境的營造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古代的人們在排舞過程中就已重視對意境的營造。我們在創作舞蹈時,應注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一、注重中國舞的意境形式
談到意境的營造,不得不說“形式美”。舞蹈形式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外在美,二是內在美。作品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個部分,設計者要合理安排這四個部分,并且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例如:當代舞《中國媽媽》的表演,舞蹈的開端講述了其背景,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年代的故事,中國媽媽面對日本人的燒殺搶掠感到十分憤怒,而面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日本小女孩時,她們選擇放下仇恨,以媽媽的身份照顧她,陪伴其長大。高潮部分講述了母女情深,小女孩長大了,媽媽們也老了,落葉需歸根,媽媽們選擇告訴小女孩身世,并讓她尋親,小女孩邁著沉重的腳步踏上了尋親之路,在最后一刻,小女孩滿含熱淚沖著跑向媽媽,并下跪感謝她們的養育之恩。媽媽們看著女孩走遠,這時天上飄起了雪花,仿佛寄托著媽媽對女兒的思念之情。舞蹈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在嘆息中結束了。總體來說,《中國媽媽》這部舞蹈的結構是非常完整的,層次鮮明,讓人清晰地感受到思念之情和母愛的偉大。
外在形式主要指服裝、道具、場景、燈光等方面,這些對意境的營造具有重要影響。例如:獨舞《羅敷行》,按照劇本的描述,羅敷是一位以采茶為生的年輕美麗的女子,其美貌和窈窕身姿吸引了無數男子。《羅敷行》中,羅敷的裝扮對意境的營造具有重要作用,她盤著高高的發髻,穿著飄逸的羅裳,體形修長,亭亭玉立,宛如天外飛仙;另外一個不可或缺的道具就是采茶用的小花籃。舞蹈設計者采用多種方式來表現羅敷的風姿綽約,如:有時邁著細小的碎步,有時不拘小節,大步前行。除此之外,還詳細地描寫了羅敷的采茶動作。
二、分析中國舞的作品情景
這里的“景”指舞蹈作品中的特定時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才能將舞蹈作品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那么,如何才能在舞蹈作品中做到情景交融呢?首先,設置一些有利于抒發感情的景,當然這些景大部分都是虛擬的,需要通過演員的動作、燈光、道具、場景等方式進行輔助,使觀眾融入舞蹈情景中。例如:唐詩逸表演的舞蹈《碧雨幽蘭》,舞臺表演的過程中,始終采用清冷的燈光營造氛圍,同時演員也穿著水藍色的戲服,打著水藍色的傘,藍色基調貫穿于整個舞臺表演之中。該表演綜合了多種因素,營造了一種清冷空遠的意境。白蘭在雨中靜靜地開著,與世無爭,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將這種清雅與悠然自得的意境表達出來。演員不斷變換手中的雨傘,再加上雨聲的襯托,將人的思緒引到遙遠的山谷。我們在創作舞蹈的過程中,要注意“景”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將舞臺表演的中心思想表達出來。
三、把握中國舞的內心活動
除了上述的營造意境的方法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即人物的內心活動。一個成功的作品莫過于引發情感共鳴,這種精神上的認同是其他藝術表達手法所無法取代的。外在的景、內在的情,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舞蹈的意念表達需要演員內心的營造、肢體的表達以及眼神的傳遞,只有這樣才能使觀眾清晰地感受到舞蹈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蒙古舞為例,蒙古人喜歡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馳騁,這無疑為蒙古人豪邁、昂揚的氣質加分不少,所以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演員通常采用張開雙臂的肢體動作、眺望遠方的眼神來表達這種豪邁之情。通過演員的肢體、表情及眼神,觀眾仿佛身臨其境,來到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再如:古典舞蹈的學習更需要肢體語言和眼神來表達其內心的意念。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肢體語言是直接的表達,所以演員要深入體會舞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內心活動,采用肢體和眼神創造出回味悠長的舞蹈意境。
萬事萬物皆有靈性,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其對舞蹈意境的營造具有重要作用。大自然是創作的源泉,帶給我們無盡的思緒和想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營造意境只是舞臺表演的一方面,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將舞蹈的中心思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只有放低姿態,體會人間的酸甜苦辣,才能對舞蹈有更加深刻的體會,才能創作出更有意境、更具中國特色的舞蹈,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只有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才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我們在設計舞蹈時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各個因素,創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非常久遠。從古至今,人們都非常注重舞蹈意境的營造,這是舞蹈的精髓,也是舞蹈的靈魂。在創作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打造別具一格的中國舞蹈。
參考文獻:
[1]肖艷華.論舞之意境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2):50.
[2]成遠鏡.論意境的審美結構[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