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國
維珍創始人布蘭森認為,如果一個公司正處于發展的瓶頸階段,那么也許是時候從外部引入人才了。近年來,人才的力量在中國企業已經得到充分的重視,但僅憑這種口頭上的重視并不意味著一定有效果,要使人適其崗、各歸其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高層領導者對待人才的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組織的人才觀。
高層人才是引領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凡爾賽合約》規定德軍人數不得超過十萬,所以德國國防軍領導者漢斯·馮·西克特制定了特殊的篩選標準:士兵身體良好,個人技能和主觀能動性突出,有12年以上的服役經驗;軍官要有25年以上的從軍經驗,領導經驗豐富;一旦成為國防軍,要接受某一方面的專門訓練,重點是領導才能:每一位列兵都要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要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要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西克特認為,軍隊的威力不在于數量而在于素質,軍隊的作戰潛能不在于士兵而在于軍官團。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找不好“將”這一支點,“千軍”之中縱是人才濟濟,也終究是一盤散沙。正因如此,企業的成敗從根本上來講取決于人才,尤其是管理型人才。然而,在管理實踐中,挖掘和培養優秀人才和優秀管理者卻存在很多阻力,而這些阻力主要源于錯誤的觀念和邏輯。
誤區一: 矬子里面拔大個
在人才的選拔上,如果企業的選擇標準只局限于勝任當前的崗位,那么人才斷檔遲早成為必然;如果選擇的方向是面向未來乃至勝任更高一級崗位,那么人才的力量終有一天會實現大爆發。
組織一旦在人才選拔上落入“矬子里面拔大個”的思維誤區,就預示著自身存在三方面的缺失: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缺乏持之以恒的人才培養實踐,缺乏嚴格貫徹的新陳代謝機制。那么,如何判斷組織是否存在上述問題?只需審視一下內部培訓是否落實到位,問題就可以暴露無遺了。沒有任何一場培訓能一步到位,它需要各級管理人員結合本單位實際慢慢消化、吸收,落實是否到位也需要后續的管理和檢查。如果管理者自己做不了培訓或者培訓時說不清道不明,那么他也管理不了團隊;如果管理者不知道如何檢查培訓的落實情況,自然也擔當不起相應的責任。
誤區二: 最棒的那個就是榜樣、標桿
在電影《點球成金》中,球隊總經理堅持要把將來必定能成為全明星的佩納賣走,原因就在于佩納的個人能力出眾,以至于他一上場,其他球員根本沒有發揮的余地。組織的運作需要團隊的力量而非個人英雄主義。不可否認,那些表現搶眼、能力出眾的人在工作中確實很優秀,但人的智商和能力存在差距也是事實,鶴立雞群最終很容易導致其他表現平凡的成員自信心受挫、能力無法發揮,甚至產生“你行你先上”的惰性心理,致使團隊喪失了活力。
另外,也有些企業出于惜才之心,為了留住出類拔萃的人才而“因人設崗”,未能對人才一視同仁,實非明智之舉。在人才選用上,企業須從結果倒推,弄清自己究竟需要哪種人才,而不是一見到優秀人才就急于攬到籃子里。
誤區三: 人員淘汰“雷池”不可逾越
企業的人員構成,從一線員工到管理者都必須有進有出,才能保證組織機體的生機和活力。但在中國,企業做大之后,人才的新陳代謝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問題,尤其是高層或核心層出問題。中國的企業家們普遍存在這樣一種心理,即企業只有交到“自己人”手中才能放心。于是很多公司做大之后,高管團隊乃至核心團隊就固若金湯,水潑不透,針插不進。這是一件好事,但更大程度上是一件壞事,短期內不會體現出來,但一段時間之后,處于“保護區”中的人員不再適應組織發展需要,弊病就會暴露:缺乏新鮮血液,缺少不同聲音,缺少活躍的力量,缺少外來的沖擊,于是企業核心層出現滯漲,直接導致組織的僵化。
在保護一部分人的同時,很多企業又很矛盾地認同“地球離了誰都能轉”這一“真理”。長久以來存在的人口紅利更是加劇了這種認知上的偏頗。如果高層管理者抱持這種人才觀,在用人策略上就會表現為“不重人才重盈利”,于是出現“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員工”,骨干人才無法沉淀下來,而老血漿又無法代謝出去。
管理人才是制度制定到位進而貫徹到位的關鍵。選擇和培養管理者,是深耕組織潛力和發揮組織效能的根本所在。這個層面的工作做不好,就會導致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走樣,目標在實現過程中跑偏,效益在營收過程中打折。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會相馬,更要會策馬
《群書治要》中說:“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闭f的就是作為企業高層領導,首先要具有選拔優秀人才的能力和選擇關鍵人才的眼光。只有通過他們,企業才能招募和選拔到更優秀的人才。
但是,企業高層領導在人才選拔方面確實也有不同段位:合格的高層領導選拔的人才,能夠完成日常運轉,但在關鍵時刻,卻需要高層一馬當先、沖鋒陷陣;優秀高層領導選拔的人才,不但能夠完成日常運轉,而且在關鍵時刻也能獨當一面,讓高層穩坐釣魚臺;卓越的高層領導選拔的人才,除卻完成日常運轉和獨當一面之外,更關鍵的是能夠洞察問題于細微,消弭危機于萌芽,讓高層領導安枕無憂。
所以,企業高層作為選擇人才的伯樂,重要的在于眼光和洞察力。那么,高層領導者如何展現伯樂的眼光呢?
扁鵲三兄弟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割肌膚,而名出聞于諸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俗的眼光常常掩蓋了事物的本質,消弭危機于萌芽的人才往往得不到重視,常被人誤以為是一個“名不出于家”的長兄而已;而扶大廈于將傾、挽狂瀾于既倒的人才往往更有說服力。其實,早知今日,為何不在病“未有形”的當初消弭之?這一現象是人才使用的通病,是人才的悲哀,也是企業的悲哀。所以,懂得事前控制和防患于未然的人才,一定是上乘之選。
企業首要的問題是怎樣把這類人才吸引過來。古人“千金市骨”的做法在今天依然有著很深刻的借鑒意義。在此,有幾個問題需要企業高層從根本上去重視:
首先,“千金買駿骨”若能成功地將“千里馬”吸引過來,企業是否能為其提供縱橫馳騁的空間?如果僅僅是花錢請人才來裝點門面,博取眼球,制造轟動效應,一來會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費,二來對企業的雇主品牌也是一種傷害。
其次,對待優秀管理人才和其他人才,不能套用一種模式去激勵和使用。很多企業剛開始是真心地想吸引優秀人才,但是,“千里馬”或多或少都有些脾氣,有時候其顯示出的超越常人的能力也會有功高震主之嫌。有的高層領導很快就會為此感到不安和焦慮,甚至厭煩、畏懼。接下來要么一心將對方馴服,使其凡事俯首帖耳;要么葉公好龍,因害怕千里馬而對當初買回來的“馬骨”念念不忘,因為馬骨不會讓他難堪。這樣一來,結局要么是千里馬跳槽,要么就是企業或者部門、團隊的生命力一步步凋零。
因此,高層管理者不但要成為慧眼識英的伯樂,還要善于揚鞭策馬,給予千里馬足夠的施展空間、信任和配套支持,使其真正能夠為我所用。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