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世界,人們利用30%的時間去打造優秀的服務,將70%的時間用來叫賣。在新世界,這個比例關系要顛倒過來。
——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
員工是我們最有激情的傳道者,而且他們是解釋他們的公司為何是最佳工作場所的最好人選。
——LinkedIn總裁杰夫·韋納
最好的CEO是構建自己的團隊來達成夢想,即便是邁克爾·喬丹也需要和隊友一起來打比賽。
——美國通用電話與電子公司董事長查爾斯·李
在一個管理成熟的企業內部不會有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在那里,管理者必須進行問題管理,而不是危機管理。
——海爾總裁張瑞敏
一個領導者必須以行動證明,在夏天能夠忍受炎熱,在冬天能夠忍受寒冷;同時他還必須表明,他在困難的時候,至少能和下屬們一樣,也能忍受痛苦。
——古希臘軍事家色諾芬
當你阻止一個人做一件事的時候,你不能直接說“不行”然后結束談話,你應該幫他找到更好的方式來完成這件事。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周其仁:制造業轉型升級要做減法
中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過去大量的過剩產能都壓在我們這里,所以首先要敢于切斷過去,不能只有加法,有時候要做減法。
第二,中小企業要創新。現在大企業有兩條路走,一是自己做研發,第二是關注和收購小企業的研發。中小企業到底走哪條路?我不認為中小企業馬上可以變成科研企業、科技企業,這不符合實際。
第三,要思考如何把制造能力跟全球新研發的東西進行組合。外國的一些點子很有意思,可以跟我們的中小企業結合,形成新時代的國際集合的模板。
第四,不一定做尖端的東西,先保證品質。中國產品要把低價競爭策略變成提升品質。如果產品質量好,消費者還是愿意出錢買的。
經濟不是天體活動,可以預測軌道的走向;經濟是人的活動,經濟的未來取決于現在的行動。我們的制造業不是不行,不要那么悲觀主義。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 柳傳志:90后CEO要“說了算”
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90后CEO如果只靠自己是不行的,最好幾個有能力的人在一起討論,因為你往下執行的時候,依靠的是他們。所以我們講“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就是你找班子里邊的五六個人,甚至兩三個人,共同商量公司的大事小情。
你首先要清楚,領導班子里到底有幾個人有能力和你共同商量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和他們一起商量以后,分工下去,他們就會感覺自己是參與者,這種積極性是不一樣的。一旦做了決定,就要堅決執行。同時,事情完成以后要進行總結,了解當時是不是按既定方向去執行的。
還有,在公司內部要形成一個“說了要算”的氛圍。公司的某些制度一旦確定,就要認真執行。聯想為什么強調一定不準遲到呢?我們都知道遲到是影響工作效率的,但是“不準遲到”還表示了一個公司維護某項制度的決心。這樣的制度,如果在公司內部能堅持一兩項,那就表明你做事情的公正性和決心。這時候你給人的感覺并不是獨裁,而是顯示領導人做事情的決斷力,也就令人信服了。
資深商業記者李翔:知識類產品也有商業價值
紙媒一百多年來的商業模式,現在快走不下去了。記者可以轉型去大公司做PR,但是一個機構的出路是什么,這么多年依然沒有找到。
我覺得,如果能回到媒體最初的模式,反倒有可能成功,媒體最初的模式就是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給用戶,讓用戶來買。我們更多的要去思考以什么樣的姿態去服務用戶,這本身就是一種行業變革。互聯網加快了效率,傳統的報紙、雜志如果還和以前一樣,可能你都不知道你的用戶是誰。
另外,大家要明確自己的初心。我不認為做內容就非得在三個月寫一篇兩萬字的報道,或者采訪五十個人。做內容的初心是要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但是大家很容易把“采訪五十個人,三個月寫一篇兩萬字的報道”等同于“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一篇很長的報道看起來很牛,其實它違背了內容產品的兩個特征:頻率要穩定,質量要穩定。短的東西一樣可以有深度,很多東西一句話就直指核心。
要求用戶耐心閱讀是不現實的。人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所謂的體系是作者自己的,對于用戶而言,他接受信息的方式,比如看完一本書后,能夠記住的一定是特別有啟發的“點”。
碎片化的知識是基礎,在我們沒有能力實現更大的期望前,不妨先提供基礎產品。
在構思階段,為了產生新的點子,需要有樂觀的精神;在具體的確立計劃階段,需要考慮到所有的風險,慎重細心地制訂嚴密的計劃;到了實施的階段,只需要按照想的去做就行了。
——日本管理大師稻盛和夫
人留在公司,你才可以跟他講企業文化,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人來了兩三個月就走了,你對人家講企業文化是沒有用的。很多離職員工所需要的東西并非公司給不了,而是公司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這是很可怕的。任何人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員工也是一樣,你首先要讓他在企業待下去,然后才能通過文化、制度、培訓、激勵等方式方法,讓他真正融入團隊,找到歸屬感。
在這一過程中,千萬不要采取所謂的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我們要針對不同級別、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工齡的人群,在不同時期根據他們的需要為他們提供不一樣的東西。工作必須做細,方式方法必須科學系統。
——順豐總裁王衛
教給員工們一些新知識或技能,他們會因此尊重你,從而使得你們的關系更加融洽。如果你在面試環節就這么做,你一定能吸引到最得力的干將。錢對那些有才能的人來說不算什么,他們想要的是有機會增長才干。如果你讓應聘者知道,在你這里他們將能事業、錢包雙豐收,那么他們會愿意為你工作的。
——IT行業開發外包公司TOPTAL首席執行官Taso Du Val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要停止太快地嘗試事物。換句話說,我們學習得太快速。一項活動沒有做好,就很快轉到另一項活動,快得很可能超出了應當的程度。經理人常常在快速產生結果的巨大壓力下工作。學習需要實踐,要求更長的時間段。如果公司最高層多給經理人一點時間,他們可能會多學習一點有用的東西。
——美國管理學教授詹姆斯·馬奇
苦勞對一個企業是沒有任何貢獻的,它不會帶來任何利潤。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面經常說,我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呢。所以企業管理者要明確態度:我們只認功勞不認苦勞,把它灌輸下去,大家一旦認可之后,企業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巨人網絡公司前董事長史玉柱
隧道視野效應
美國的一個攝制組,想拍一部中國農民生活的紀錄片。他們來到中國某地農村,找到一位柿農,說要買他1000個柿子,請他把柿子從樹上摘下來,并演示一下貯存的過程,價錢是1000個柿子給20美元。
柿農很高興地同意了。他找來一個幫手,一人爬到柿子樹上,用綁有彎鉤的長桿,看準長得好的柿子用勁一擰,柿子就掉了下來。另一個人把柿子撿到竹筐里。兩人邊勞作邊拉著家常。美國人覺得這個過程很有趣,全程拍攝下來。美國人付了錢就準備離開,柿農不解:“你們怎么不把柿子帶走呢?”美國人說不好帶,也不需要帶,他們買這些柿子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那位柿農不知道,他的1000個柿子雖然原地沒動就賣了20美元,但那幾位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可以賣更多的錢。
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狹窄的范圍。企業決策者不能只看眼前的“小利”,而要具有遠見和洞察力。視野開闊,方能把眼光放長遠,發現更隱蔽、可能更大的利益。
居家效應
人們在家里或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中,言談舉止表現得最為自信和從容。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能產生一種優勢心理效應,這就是“居家效應”。
談心,是一種常見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實踐表明,談心成功與否,有一個因素是不容忽視又往往容易被忽視的,這就是“居家效應”。通過談心,企業領導能了解下屬,增進與下屬的感情。因此,領導找下屬談心時,要注意利用“居家效應”,選擇適當的地點。倘若地點選擇不當,則會影響溝通的效果。
領導找性格內向的下屬談心時,應該選擇員工熟悉的環境,如在其工作地點或家中,以便使他們產生優勢心理效應,從而能無拘無束地說出心里話。反之,與性格外向、態度傲慢、易急躁沖動的下屬談心,就應該選擇自己熟悉的環境,這既能使自己產生一定的優勢心理效應,又能有效地抑制對方的情緒沖動。一般地說,談心地點應選擇在領導與下屬都不很熟悉且較為優雅的環境,這樣有利于雙方在心理上處于平等地位,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消除下屬的戒心,使談話能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進行。
吉爾伯特法則
“工作危機最確鑿的信號,是沒有人跟你說該怎樣做。”這一觀點的提出者是英國人力資源培訓專家B·吉爾伯特。身在職場,當有人教訓和指點你的時候,這意味著一種關心。怕就怕沒有人說你什么,也沒有人教你怎么做,使你游離于紀律、規章制約之外,看似自由,其實危機四伏。
在企業管理中常常遇到各種批評和教訓。管理者發現員工身上的種種缺點,總是要指出來,批評并加以引導和糾正。作為員工,在公司里如果常常有人跟你說應該怎么做,給你指出缺點、錯誤,說明“管理”在正常進行。員工將因此少走很多彎路。
一個人很難看到自己臉上的污點,正面以外的缺點都是鏡子照不到的,需要借助于旁人的眼光來尋找。所以,很多明智的管理者,仍然會主動尋求來自各方的不同意見,認真對待和聽取員工的呼聲,視意見、怨言、不滿為珍寶,從中獲得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