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鵬越

近年來,筆者看了許多管理類的書籍,并參加了相關的培訓課程,學會一些流程和方法,在工作過程中也積極地嘗試實踐。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催生了一些變化,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西方管理學應用在我們企業經營的過程中也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對于管理人員實行深層的企業文化理念相關工作時,經常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最近讀老師的《品國學 悟管理》一書,結合實踐中的一些做法,有如下心得體會與讀者分享。
運用國學 彌補管理誤區
根據公司慣例,半年度和年度要對下屬進行評優。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會查看比對幾位下屬的績效記錄,并根據他們的工作成果進行對照評價,因為這個涉及對員工較為全面的評價,我總是希望能更加客觀理性。但是,今年的半年度評優結果公布之后,部門經理就向我反映,部門里王某在日常工作中更努力,而且無論從工作成果還是工作態度都比獲獎的李某更好一些。經過我的仔細觀察,確實如此。反思我進行這次評優時的想法,誤區在于我對李某的一次突發事件處理上,他在負問題來臨時勇于承責,積極尋求解決辦法,讓我印象深刻。
《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句話:“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真正善于作戰的人,都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甚至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敵人。
正如韓信在破趙的背水一戰中,本來是沒那么容易取勝的。他出井陘口之前,趙軍的廣武君向陳余獻計說:“井陘道路狹窄,兩輛戰車不能并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程數百里,韓信運糧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后邊,您撥給我三萬士兵,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筑營壘,不與他交戰。他們向前不能戰斗,向后無法退卻,我截斷他們的糧草后,用不了十天,韓信的人頭就能送到將軍您的帳下。”但陳余不聽。韓信得到諜報,陳余不用廣武君的政策,才敢進兵。而后,韓信活捉廣武君并委以重用,在廣武君的襄助之下,又降服了燕國。從趙軍方面來說,陳余不是敗給了韓信,是敗給了自己。用廣武君的話說,他有雖有百戰百勝之計,但是在不被采納的那一刻就已經敗了。
“戰勝而天下曰善”固然精彩,但并不是所有管理者都可以復制。 韓信流傳千古的背水一戰其實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趙軍。真正善于作戰的人,不是把敵人打敗,而是在形勢上已經占了上風,看到敵人的敗局才開始作戰。真正善于作戰的人,并不會去冒險,因為他們會運籌帷幄趨利避害。梅堯臣注解《孫子兵法》這段時這樣寫:“大智不彰,大功不揚,見危勝易,何勇何智?”
就像我當初評價下屬王某的工作一樣,覺得他在工作中并沒有什么突出表現,而忽略了他其實通過認真努力和扎實的專業基礎,將很多工作難題在未形成的時候就化解了。而李某恰恰就是那個在危急時刻僥幸打贏了的“名將”,雖然危機發生后做了積極的補救,但是也給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中醫講:上醫治未病。魏文侯曾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哪一位的醫術最好?”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說:“為何以你的名聲最大呢?”扁鵲答:“我的長兄善于治未病,那時病人還不知道自己將要得病,所以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名氣無法傳揚出去。我的二哥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時就能藥到病除,那時病人也不覺得有多痛苦,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也只傳于鄉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時,病人痛苦萬分,家人心急如焚,大家都看到我使重病者病情緩解或者治愈,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我名聞天下。”
通過扁鵲的這段描述,結合《孫子兵法》的內容,讓我懂得對下屬的工作要做出公正的評價:
第一,不要只嘉獎關注危機時刻勇于脫穎而出的那些人,同時也要關注事態的起因和責任的輕重。一個人因為工作的疏漏和日常的不足,而導致出現危急的情況,此時站出來救火固然是責任的體現,但是也要評估損失,分析原因,亡羊補牢。而我們常常忽略的恰恰是那些能在日常工作中就未雨綢繆,甚至是能多想一點多做一點的員工,我們對他們的工作因為放心,也就減少了指導和建議,往往也就不能看到他工作的價值所在。
第二,要懂得堅守專業的價值。回想馬云在阿里上市時特別提到的初創團隊,也就不難理解,如今的阿里高手如云,那幾位初創人員雖然在技術上、管理上甚至眼界上都不如后來的人,但堅守本身的價值和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點滴,才是構筑起千億王國的一塊塊磚石。正所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管理者很容易被創新者和變革者吸引眼球,但是如果沒有深厚的實戰經驗積淀,沒有對企業發展歷程追隨而來的感悟,很多決策就難免會紙上談兵、眼高手低、水土不服。
第三,很多工作需要時間去檢驗,甚至有些工作需要繼任者才能看出長處和不足。比如公司曾經做過一個網站,直到當初負責網站建設的人辭職一年后,需要針對性進行網站優化,這才發現,網站的很多模塊都是圖片格式,根本不能更新。還有一些職業經理人,他們明明早就看出來公司出現的問題,一定要等著爛到誰也收拾不了才出手,就是怕別人看不到他的功勞。
這些都需要管理者具備更深刻的洞察力,具備見微知著的眼光,才能甄別工作成果的優秀與否,識別并留住真正的人才。
認真學習 適當應用
誠然,學習傳統文化,從國學中學習管理是好事,但是當下卻盛行一種不求甚解甚至片面偏頗的學習風氣,只摘抄幾句國學經典,脫離語境和場景,在任何場合都簡單套用,就以為得到了國學的精髓,進行了管理創新。
以《孫子兵法》為例,被人誤讀最多的有三處: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二是《計篇》,“計”是計算衡量,不是詭道;三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問題是不知己。
置之死地而后“死”
對于《孫子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這句話,很多老板就想當然地以為這樣可以激發員工的最大能動性。不考慮企業的資源配置是否齊備、制度流程支持是否完整,就貿然將員工放在危急的場合去“背水一戰”,試圖激發員工無窮斗志,結果不盡人意時,又責備員工沒有勇氣沒有魄力沒有能力,這就是生搬硬套學國學的典型做法。許多管理者其實曲解了韓信“背水一戰”的戰術意圖。韓信把一萬人布陣在水邊,他們沒有退路,就會殊死作戰,就能戰勝20萬人。其實這只是表象,而現實情況是:再多打一會兒,一萬人就被消滅殆盡了。或者對方高喊繳槍不殺優待俘虜,大家一看敵我懸殊就繳械投降了。大家沒注意的是,韓信當時還有兩千騎兵,趁趙軍傾巢而出突入趙軍營寨,將趙軍旗幟拔下來換成了漢軍的旗幟,趙軍回頭一看營地都沒了,兩千人趁勢掩殺回來,趙軍大敗。
因此,決定勝負的應該是這兩千騎兵。韓信征戰多年,背水布陣也就用過這一次。企業管理也是如此,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情況進行布局,不能生搬硬套。此外,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只有像韓信那樣用兵如神才能運用自如,正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計”是計算衡量,不是詭道
讀《孫子兵法》的人,多數都把閱讀理解的重點放在36計,其實36計只是《孫子兵法》中的一小部分,其中的理念要結合全文的基礎理念去應用,不能脫離全文的基調去片面理解。《孫子兵法》中最基礎的理念在于一個“計”,而這個計并不是單純的計策和詭道,而是計算衡量。
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更要多計算衡量而少去算計詭道。多計算自己的資源是否充足,多衡量市場形勢企業現狀,盡可能少地運用詭道,只有誠信經營才能贏得客戶信賴,只有認真指導支持才能獲得員工擁戴。在市場競爭中,也要對競爭對手留有余地,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合作共贏才是持久發展的王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要點是知己不是知彼
《孫子兵法》:“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文意為: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那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不知彼而知己”,李筌的注解里舉了淝水之戰苻堅的案例,說苻堅只知道自己,不知道敵人。王猛臨死時對苻堅說:“晉室雖然立于偏遠江南,但承繼正統。謝安、桓沖,都是偉人,不可征伐。我們內部的鮮卑、羌虜才是我們的仇敵,終會成為禍患,應該將他們除去,以利社稷。”王猛死后,苻堅并沒有聽從囑托,而是揮師伐晉。又有人跟他說:“對方也有人才,謝安、桓沖都是人杰,不可輕敵。”苻堅說:“我以八州之眾,士馬百萬,投鞭可斷江水,何難之有?”淝水之戰,苻堅大敗,之后鮮卑、羌族反叛,苻堅最終被羌族首領姚萇殺害。苻堅之敗,真的是知己而不知彼嗎?非也,他的問題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或者說內部的不知彼。他的臥榻上,酣睡的都是仇敵。苻堅有巨大的性格弱點,就是對人太好,沒原則地好。滅了他人之國,別人都是斬草除根,苻堅則是你只要投降,皇帝也可在我帳下做將軍,胸懷大得沒原則。所以淝水之戰前,他已經犯了“知勝五道”里“上下同欲者勝”這一條。他的百萬大軍里,上下不同欲,那些降帝降將,心里想的是復國,而不是幫他統一天下。所以一喊退,都跑了。
現實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有些領導者也經常會犯類似的錯誤,總費盡心思去研究同行、研究市場,總覺得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就可以改變公司管理現狀,總覺得做出了完備的工作制度流程就能實現規范化管理。這就是典型的“只知彼不知己”。
以上是我對《孫子兵法》在企業管理應用上的一點感悟,希望能給同行一點啟示。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