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先,洪仕君,趙麗萍,何宇婷,張云龍,李利華
?
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486例法醫學分析
張冬先1,洪仕君1,趙麗萍1,何宇婷2,張云龍3,李利華1
目的探討昆明地區道路交通事故顱腦損傷的流行病學特點和損傷特征,為預防道路交通事故顱腦損傷提供依據。方法收集昆明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道路交通事故顱腦損傷486例案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486例顱腦損傷中,死亡60例,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61∶1,年齡分布以21~50歲最多;受傷人群以進城務工人員占多數(48.60%)。0~5時發生顱腦損傷事故的死亡率最高;機動車與行人事故導致顱腦損傷的數量最多;肇事車輛以轎車多見,占42.00%。426例傷者中平均住院時間為29.91 d;顱腦損傷后導致傷殘46.47%(198/426),十級人數最多占57.57%(114/198)。結論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程度重,致死致殘率高;受傷人群以進城務工人員占大部分。增強道路交通參與者的安全意識,普及顱腦損傷后急救知識等措施,是防控道路交通事故、減少顱腦損傷傷亡的重要手段。
交通事故;顱腦損傷;法醫學;流行病學
近年來,我國機動車和駕駛員數量均迅猛增長,截至2014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突破3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超過2.46億人[1]。據統計,2014年全年我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96 812起,直接造成死亡人數58 523人,受傷211 882人,財產損失達10.75億元[2]。道路交通事故傷害已成為影響人們生命健康、生活質量,并增加社會負擔的嚴重威脅之一[3]。而顱腦損傷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發生率超過25%,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5]。因此,對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發生機制、損傷特點,為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提供依據。
1.1資料來源資料來源于昆明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由昆明市交警支隊委托鑒定的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486例鑒定案例。
1.2方法對案例進行分類,按照每例案件具體案情(包括事故時間、地點、類型等)、損傷具體情況、法醫學鑒定結果等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先進行正態性檢驗,非正態分布的均數用中位數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人群分布本研究中男性300例,占61.72%,女性186例,占38.27%。年齡最小1歲,最大85歲,中位數32歲。1~10歲40例(8.23%),11~20歲84例(17.28%),21~30歲112例(23.04),31~40歲74例(15.23%),41~50歲74例(15.23%),51~60歲50例(10.29%),61歲以上52例(10.69%)。職業分類中農民236例(48.56%),工人90例(18.51%),教師和學生40例(8.23%),公務員10例(2.05%),學齡前兒童34例(7.00%),其他76例(15.64%)。
2.2時間分布事故發生時間以3月份發生顱腦損傷最多(60例,12.35%),2月份最少(16例,3.30%)。每月日期中以10號最多(32例,6.58%)。事故發生以星期一最多(102例,20.99%),星期五最少(48例,9.88%)。486例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中,事故發生時間在0:00~5:00的94例(19.34%),6:00~11:00的106例(21.81%),12:00~17:00的124例(25.51%),18:00~23:00的162例(33.33%),見表1。
2.3事故地點486例中,發生在主城區166例(34.16%),城鄉結合部206例(42.39%),郊區114例(23.46%)。
2.4事故特征
2.4.1事故類型486例中,機動車與行人180例(37.03%),機動車與機動車138例(28.40%)機動車與非機動車110例(22.63%),非機動車與行人34例(7.00%),自身事故24例(4.93%),見表2。
2.4.2傷員交通方式機動車駕駛員24例(4.93%),機動車乘客54例(11.11%),非機動車駕駛員84例(17.28%),非機動車乘客28例(5.76%),行人212例(43.62%),摩托車駕駛員52例(10.70%),摩托車乘客32例(6.58%)。

表1 486例道路交通事故顱腦損傷不同時間段傷亡分布 例(%)
注:不同時間段傷亡構成比總體有統計學差異:χ2=53.208,P<0.001。

表2 486例道路交通事故顱腦損傷不同事故類型傷亡分布 例(%)
注:不同事故類型傷亡構成比總體有統計學差異:χ2= 36.461,P<0.001。
2.4.3事故傷亡及住院情況事故中造成1人傷亡的298例(61.32%),2人傷亡106例(21.81%),3人傷亡52例(10.70%),4人及以上傷亡的30例(6.17%)。486例中,死亡60例(12.35%)。其中,當場死亡26例(43.33%),24 h內死亡10例(16.67%),1~7 d內死亡18例(30.00%),7 d以上6例(10.00%)。死亡地點:現場26例(43.33%),醫院34例(56.67%)。死亡原因:60例死亡者當中,開放性顱腦損傷14例(23.33%),閉合性顱腦損傷42例(70.00%),顱腦損傷后并發癥2例(3.33%),其他2例(3.33%)。426例受傷人員中,住院時間2~124 d,平均29.91 d。
2.4.4肇事車輛情況486例中,肇事車輛為貨車112例(23.04%),公交車18例(3.70%),轎車204例(41.98%),微型車70例(14.40%),摩托車28例(5.76%),電動自行車38例(7.82%),其他車輛16例(3.29%)。486例中,肇事后逃逸的共28例,占5.76%。
2.4.5顱腦損傷情況426例受傷人員中,顱蓋骨折140例(32.86%),顱內出血202例(47.42%),硬膜外血腫54例(12.68%),硬膜下血腫78例(18.31%),蛛網膜下腔出血144例(33.80%),腦內血腫56例(13.15%),腦挫裂傷156例(36.62%),彌漫性軸索損傷18例(4.22%),腦干損傷14例(3.29%)。顱底骨折64例(15.02%)。426例中,遺留后遺癥的172例(40.38%),存在護理依賴的28例(6.57%),遺留精神障礙的54例(12.68%);其中智能損害6例(11.11%),人格改變8例(14.81%),腦外傷后精神病性癥狀4例(7.41%),癲癇2例(3.70%),腦外傷后神經癥16例(29.63%),智能損害合并人格改變18例(33.33%)。
2.4.6損傷程度與傷殘情況重傷126例(25.93%),輕傷270例(55.56%),輕微傷30例(6.17%)。未達傷殘228例(46.91%),達到傷殘198例(46.47%),最高傷殘為二級2人,最多為十級傷殘,114人(57.57%)。
3.1流行病學特征
在本組資料中,男女比例為1.61∶1,年齡分布以21~50歲最多,占53.40%,這與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報道一致,說明道路交通事故顱腦損傷中以中青年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這與中青年外出社會活動比較多,暴露于道路交通環境中的機會明顯高于其他人群有關[6-8]。職業分布中以進城務工人員所占比例最大,達48.60%。進城務工人員群體相對受教育程度較低,流動性大,交通安全觀念和意識淡薄,在道路交通環境中缺乏自我安全保護的能力。因此,加強對這一群體的道路交通安全相關法規及制度的宣傳教育將有助于減少事故的發生率[9]。
事故發生的時間以3月份最多,2月份最少,這可能與我國傳統佳節春節有關,我國農歷春節大部分在2月份,城市人口因春節期間回家過年而急劇減少,城市交通事故反而減少。3月份城市人口因節后返回致人口激增,外出活動增加導致。這與黃思興等人的報道不太一致[10]。朱捷等人的研究認為周末發生顱腦交通傷的概率要高于工作日,因為周末的外出戶外活動增加[11]。而本研究發現有顱腦損傷的交通事故發生在周一的最多,占20.99%,可能與周一上班時期交通壓力明顯較周末大,由休息轉向上班時的狀態密切相關。而與之相反,因周末大部分人在家休息,也可以選擇出行時段,避開嚴重的交通擁堵而發生事故。
每日事故發生時間以18:00~23:00這一時間段為主,共162例,占33.33%。提示在下班高峰期時段可能因一天的工作勞累,易發生疲勞駕駛。其次,此時段視覺及視線差,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12],并可能發生嚴重的顱腦損傷。
在本組資料中以機動車與行人的事故類型多見,受傷人員的交通方式中以行人最多,其次為非機動車駕駛員,這充分表明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員是道路交通參與者中的弱勢群體,也是顱腦損傷發生的高危影響因素。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動自行車數量的增長較快,電動自行車給人們出行帶來便捷、高效的同時,也存在速度過快、制動性能差、駕駛員不需要經過培訓取得駕駛證、管理難度大的缺點,這也是電動自行車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13]。因此,應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
3.2事故特點及防控
本研究中事故以造成1人傷亡的為主,這與事故類型損傷人群以機動車與行人多見相關。在顱腦損傷中,顱內出血構成比最高,達47.40%,其次為腦挫裂傷和顱骨骨折。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的形成機制主要為加速性或減速性損傷,由于腦組織結構和質地的特殊性,腦組織在加速或減速運動的過程中,容易與不規則的顱骨發生相對運動,造成腦組織的損傷和相應部位血管的撕裂。因此,在事故過程中通過延緩加速或減速運動過程的作用時間,從而減輕腦組織的相應損傷,將有助于減少顱腦損傷的發生率和后遺癥。
本研究發現道路交通事故顱腦損傷的死亡率較高,達12.34%。道路交通事故發生顱腦損傷后,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死亡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據研究報道,加強院前急救、特別是傷后“黃金一小時”內的搶救措施,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14]。因此,開展從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到事故后搶救措施,治療中減輕對腦組織的損害,以降低顱腦損傷的死亡率方面的研究就顯得特別重要。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4年全國機動車和駕駛人迅猛增長[EB/OL].(2015-01-27)[2016-03-16].http://www.mps.gov.cn/n2255040/n4908728/c4929117/content.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交通事故年度統計報表[EB/OL].[2016-03-18].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交通事故.
[3]王正國.道路交通傷的現狀和未來[J].創傷外科雜志,2011,13(3):19.
[4]金會慶.中國車禍流行病學研究與展望[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3):190-192.
[5]袁蘇濤.交通事故致顱腦外傷的流行病學現狀[J].創傷與急診電子雜志,2013,1(1):3-7.
[6]麻妙群,施勇.地區交通事故傷流行病學特點和調查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3,18(2):199-201.
[7]劉德亮,區學明,劉平文.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交通事故致顱腦損傷的流行病學分析(2010年~2012年)[J].吉林醫學,2013,34(30):6305-6307.
[8]劉文華,李麗萍,周指明,等.深圳市寶安區2004年至2011年道路交通事故傷的特點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6):901-904.
[9]王艷華,彭建平,張振軍,等.北京市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傷的特點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3(5):735-738.
[10]黃思興,張先國,孔斌,等.成都地區酒后駕車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司法鑒定,2010,48(1):40-42.
[11]朱捷,田瑞霞,黃振山.1121例交通事故致顱腦損傷流行病學調查[J].安徽醫學,2012,33(5):601-604.
[12]楊冬泉,王振威,寇玉輝,等.259例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2,14(3):250-253.
[13]李建紅,王向東,任新亮,等.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致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治[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3,27(1):39-41.
[14]王紅濤,閆麗娟,赫延.交通事故性重型顱腦損傷118例院內急救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6):46-47.
Forensic Cases Analysis on 486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used by Road Traffic Accident
ZHANG Dong-xian1,HONG Shi-jun1,ZHAO Li-ping1,HE Yu-ting2,ZHANG Yun-long3,LI Li-hua1
(1.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2.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Kunming 530100,China;3.Decheng District of Dezhou Public Security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Dezhou 253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injured characteristics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used by road traffic accident in Kunming for preventing the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sThe data of 486 c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January 2013 to March 2013 in Forensic Center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which had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ResultsThere were 60 death ca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in the 486 cases.The 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was 1.61∶1.The majorit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ages were from 21 to 50 and the major casualties were migrant workers 48.10%.The traffic accidents at 0~5 a.m.had the highest mortality.Craniocerebral injury between vehicle and pedestrian was the most common accident type and 42.00% of the accident vehicles were car.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29.91 days in the 426 injury cases,and 198 cases were disabled in the accident (46.47%).The most were identified tenth grade 57.57%(114/198).ConclusionIt was serious,high fatal rate and disabled rate of th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used by road traffic accidents.The most injured people were migrant workers.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road traffic accident and reduce casualties after craniocerebral injury are strengthening safe consciousness and propagating emergency treatment knowledge.
road traffic accident;craniocerebral injury;forensic medicine;epidemiology
1672-688X(2016)03-0223-004DOI:10.15926/j.cnki.issn1672-688x.2016.03.018
云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2013FZ068)
2016-04-21
1.昆明醫科大學法醫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2.云南警官學院,云南昆明 530100
3.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公安局,山東德州 253000
張冬先(1978-),男,江西永新人,講師,從事法醫臨床教學、科研和司法鑒定工作。
李利華,男,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lilihua@kmmu.edu.cn
DF795.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