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愛香/文
北京市順義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北京市順義區地處遠郊,現有保健食品生產企業14 家,大部分屬于規模小、生產數量少、委托或被委托生產的情況,在產品源頭管理上存在較大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管難度較大。為了解該區保健食品市場情況和生產企業現狀,日前筆者展開調查。
北京市順義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科2005 年~2015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區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總數并不是逐年增加的,而是先增加后減小的。2010 年~2012 年是北京市順義區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總數相對較多的,2013年~2014 年由于保健食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及其他因素,一些從未進行生產活動的保健食品生產企業許可證到期后便不再進行延續,導致生產企業總數減少的情況出現。
從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的利潤來看,2007 年~2010 年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利潤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上升較快,至2010 年達到最高點;但2011 年~2013年逐年穩步下降趨勢明顯(見附表)。這與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認知變化有較大關系。2011 年后,由于各種媒介的曝光與監管機構的大力宣傳,消費者的觀念發生巨大轉變,大部分消費者能夠理智看待保健食品的功能作用,不再盲目信賴保健食品的功效,保健食品市場也就逐漸縮小了。

附表 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利潤一覽表(2007年~2013年)
順義區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而保健食品的研發又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受財力因素的影響,多數企業是通過技術轉讓獲得的產品批準證書。由于對持有保健食品批準證書而從未生產的產品在監管方面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食藥監管部門只能在產品批準證書到期再申報注冊時,對申報的產品進行再注冊的把關,這成為監管工作中的盲點之一。
保健食品行業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科研單位都可以申請保健食品批準證書。但大多數證書持有者不具備生產能力,只能采取委托加工生產的模式,使很多中小型企業加入到保健食品生產行列,也使委托生產模式成為行業發展的一種趨勢。雖然法律規定了保健食品批準證明文件的持有者對產品質量負責,但對委托和受委托生產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委托加工合同更沒有統一、細化的要求,導致雙方責任難以劃分,而受托方生產水平不一,委托方對產品的質量很難進行有效的控制。
據統計,順義區的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共持有38 個保健食品注冊批件,所用原料共計191 種,原料供應商共51 家。轄區內部分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原料采購管理不規范,對原料供應商質量保證體系的審計與評估流于形式,對主要原料供應不能做到批批檢驗,尤其是委托生產保健食品對原料的管理更加不規范,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很難辨清責任。由于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委托加工合同沒有統一要求,只是雙方商量同意后簽訂即可,多數情況是委托方提供確保保健食品功效的主要原料,其他原料由受托方提供。原料購進后,受托方應當對委托方提供的原料、包材的質量進行檢驗,但進廠檢驗項目并沒有明確規定,只要符合產品的企業標準要求即可,甚至還會出現二次委托的情況。
根據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投訴舉報中心及各區縣食藥監管局接到多次投訴舉報,涉及順義區一家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生產的“六源片”。有群眾懷疑從網絡上購買到的該產品有質量問題,經順義區食藥監管局的多次檢查、核實后發現,網售的“六源片”多數不是該企業生產的產品,該企業也表示從未在網絡上銷售過此產品。目前,關于生產企業是否可以在網上銷售保健食品、如何監管,尚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已成為監管難點。